假期和朋友自駕去草原天路。一路疾馳,心情雀躍。看著手機裡風景如畫的圖片,想著後備箱裡精心準備的零食,期待著在青青草地上來一頓野餐,拍幾張美美的照片……然而幻想在草原天路的入口處被無情地打斷了。
幾匹瘦馬,幾個老人,塵土飛揚的泥路,光禿禿的野山。入口處遮擋著柵欄,上面寫著幾個大字:「疫情期間,入口關閉」。
我們正傻愣著不知如何是好時,車窗被人敲了敲。一位老奶奶連比帶劃地和我們說,入口因為疫情關閉了,這裡上不去。如果想到山上去,可以走其他的路。並且很好心地給我們指了一個方向。
我們千恩萬謝正打算離開時,老奶奶將一個花環伸進了窗戶。「你們買一個花環吧,不貴才十塊錢,買個給孩子戴著玩兒。」看著花環上劣質的假花,我正打算拒絕,老奶奶又說:「價格很便宜的,你們就當扶貧了吧。」
朋友趕忙掏出錢包,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
路上我好奇地問他:「你買花環打算自己戴,還是給你孩子戴?」
朋友說:「都不戴啊。」
「那你為什麼買?」
「老人家好心地告訴我們怎麼走,總得感謝人家吧。再說花環也不貴,買一個就當是謝禮了。」
我那幾天正好在讀《影響力》,發現這個事情簡直就是書中提到的一個原理的完美應用。
這個原理的名字叫做「互惠原理「。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這樣解釋這條原理:當別人主動給了我們好處的時候,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好處,我們就會想辦法儘量回報他。
就像在這件事情當中,老奶奶主動告訴我們入口不開放,但是有其他的方法上山,並且告訴了我們方向。朋友作為接受幫助的一方,在老奶奶提出買一個花環的時候,欣然掏出了錢包。即使那個花環看上去並不值十塊錢,並且他也並不需要花環。
互惠原理為什麼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
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眾多社會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互惠原理在人類社會中是一個被普遍認同的原理,並且從遠古時代起就已經在人類族群中出現了。甚至有人類學家認為,正是因為互惠原理帶來的虧欠感,使人類實現了勞動分工,通過交換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務,才讓人類之間相互依存聯繫,從而實現了人類種族的發展。
可以說互惠原理從很早以前就存在於人類社會當中,並形成了普通文化認同。從小我們就被教導,當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時,我們要感謝和回報他們。
文化的教育傳承讓互惠原理更深刻地融入我們的骨血,像膝跳反射一樣遵循著它的影響。所以在我們的觀念裡,會喜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人,討厭那些只接受饋贈卻沒有任何表示的人。
當一個人接受了他人的幫助時,恨不得立刻馬上就回報回去,並且是給予更多的回報。很多人認為這是強迫症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是互惠原理帶來的虧欠感在作祟。互惠原理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之大,遠遠超出我們的認知界限。
《影響力》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83年-1985年衣索比亞大饑荒,僅北部就有超過40萬人死於這次饑荒及其帶來的災禍。但就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衣索比亞向墨西哥捐贈了5000美金,用以幫助地震中的災民。當被問到這樣做的原因時,衣索比亞人民的回答讓記者震驚了:1935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的時候,墨西哥向我們提供了幫助。就算是條件如此艱難,我們依然要幫助墨西哥,回報當年的恩情。
鐫刻在人類基因中的互惠原理,跨越了年代、地域、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最近幾天有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我。上周去食堂吃飯的時候我的飯卡餘額不足,結帳時排我後面的同事主動幫我刷了卡。我原本想使用微信支付,但是他速度太快,我沒來得及謝絕。我說轉帳給他,他表示只是一頓飯不用客氣,但我卻一直在想用什麼其他辦法將這個人情還上。食堂三塊一瓶的綠茶飲料不足以還這頓人情,還是要再買一些其他的東西,至少要能抵上或者超過這頓飯錢。
瞧,互惠原理在這件小事上又發揮了它的作用。明知道這是個圈套,可就是逃脫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