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2021-01-05 話語分析學語文

關於話語和話語分析的文章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為了討論的方便,本人從自身經驗和漢語文化出發,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含義進行溯源,提出了自己對話語的認識,其內容是:

話語就是現實存在或曾經現實存在的個人,說出來的能夠表達他的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

而思想就是現實的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現實的個人對人和事物本身性質及其關係的認知。

因為這是討論的起點和邏輯幾點,所以再次加以明確。有關內容參看本人的相關文章,不再細說。

關於認知問題,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已經對此進行具體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對認知中有關感知的內容進行討論。

1. 什麼是感覺

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某種具體特徵的直接反映,是一個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覺察和獲取刺激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人們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當代認知心理學》,梁寧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話語分析:這裡的人是指在或曾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活生生的個人,不是存在於語篇或幻想中的「人」。人腦也是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活生生的個人的大腦,不是抽象的「人」的大腦。

客觀事物是指客觀世界實際存在的事物,相對應的非客觀事物就是主觀事物,是存在人腦裡的主觀世界裡的事物。在人的話語裡表達出來的意義世界裡的事物,自然是屬於主觀事物。

這裡的外界信息,應是指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某種具體特徵。感覺是一個人覺察和獲取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某種具體特徵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說,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某種具體特徵不是直接進入人腦,而是需要藉助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形成刺激信息,才能傳入人腦。

感覺也是人們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以現實的個人為割裂點,世界分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人們關於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都是人的感覺,但是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他們之間存在著距離,他們之間關係的驗證具有相當的困難,卻又不是不可驗證,不是通過人們的言語 ,而是通過人們的實踐來進行證實。這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不然就會漂進語言的海洋裡,在那裡進行無邊際的漂流,難以找到歸途。對於這點以後還要討論到。

2. 什麼是知覺

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的、整體的反映,它通過感覺器官,把從環境中得到的各種信息,如光、聲音、味道等轉化為對物體、事件等經驗的過程。(《當代認知心理學》,梁寧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話語分析: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的對象是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特點是綜合的、整體的反映。與感覺直接的反映不同,是從綜合性、整體性上反映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知覺具有識別性。

從環境中得到的各種信息,如光、聲音、味道等,在知覺中,是以事物、事件的樣貌出現在人腦的主觀世界裡,並與人腦中以前對物體、事件等經驗相結合,來識別事物。

3. 感覺和知覺的關係

感覺,是對來自現實物理世界的能的初始檢測,是初級認識活動。知覺,是對感覺信息進行解讀,是高一級的認知活動,是給感覺信息賦予意義,是進行事物上的解讀與識別。

感覺和知覺的區分,只是理論上的抽象分離。由於長期的自然進化的作用,人的感覺和知覺是截然難分的。感覺中伴隨著知覺,在感覺信息時,已經伴有對信息的識別;知覺中含有感覺,為了更好地識別,人腦會主動對來自現實物理世界的感覺信息加強檢測,為了強調這一點,人們把感覺和知覺合在一起,稱為感知。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拓寬話語研究路徑
    為此,話語研究者可圍繞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義問題,深入探討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話語生成和理解過程中大腦神經認知機制研究。話語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對語言系統的使用,它既是認知對象又是認知過程,表現為語言使用者如何感知、理解、記憶、評價語言單位,以及如何表達交際意圖。
  • 視覺智能的未來:從感知到認知的產業實踐
    三個關鍵值得注意會上,林倞發表了《從感知到認知——多模態人機互動的產業實踐》的主題演講。從人工智慧產業現狀入手,梳理了AI從感知走向認知的三個關鍵發現,並展示了暗物智能強認知AI技術的落地實踐成果。當前人工智慧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其後各個流派的語言學家和不同領域的結構主義流派學者將話語分析進一步發展到了可以用來分析各個領域的話語。 20世紀60~70年代,話語分析融合了各個不同學科的知識,真正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開始興起。基於此,他提出了將話語分為文本分析和語境分析兩種視角,在文本分析這一視角中,可以使用語言的語音、詞彙、句式、意義等微觀結構方面進行分析,也可以使用宏觀的圖式和超結構來進行分析;在語境分析層面,可以對「話語的產生和理解、社會文化情境中社會互動行為的認知過程進行描述。」
  •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對兩個「講話」的敘事結構、敘事語法、符號代碼等加以語義、語用、修辭等層面的符號解碼和敘事話語分析,人們不僅能夠發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階段性特色,而且能發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文藝進行政治領導的內在邏輯。
  • 青年圈群脈動的媒介感知與文化詮釋——基於「飯圈」現象的敘事分析
    本文選取敘事分析的質性研究範式,通過敘事內容和敘事評價感知「飯圈」群體及其集群行為所蘊含的文化邏輯和價值問題。敘事內容呈現了「飯圈」群體媒介鏡像的「他者」再現過程,通過媒介敘事的內視角、外聚焦雙重維度進行敘事評價。研究認為,話語空間的文化表徵、內容生產的文化認同、生產社會資本的文化互構形成了「飯圈」社會文化實踐中的文化螺旋,是洞察主流文化與媒介文化之間相互作用機制的邏輯路徑。
  • 數據故事化:從數據感知到數據認知
    通常,數據呈現的主要途徑有兩個,即數據的可視化和數據的故事化,二者的區別在於,數據可視化主要解決的是數據感知問題,而數據故事化更加關注的是如何將數據感知轉換為數據認知。數據故事化涉及三個基本要素:數據、視覺效果和敘述。從數據故事的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信息交流模式看,可將數據故事化分為創作者驅動和受眾驅動兩種不同模式。
  • 體驗感知圖的魅力—— 對應分析圖
    市場研究是最早應用數據分析來輔助企業進行市場決策的領域之一,要回答以上的問題,過去主要通過描述性的統計分析以及交叉表,或者更加複雜專業的市場研究方法來解答。隨著計算機圖形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系列形式新穎、直觀形象的感知圖(perceptual mapping)日益成為現代專業市場分析人士的新寵。
  • 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
  • 解析服務機器人:感知、認知交互和運動控制
    說白了,機器人就是一個各項技術的綜合體,而按照大方向來分類,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感知、認知交互和運動控制。感知——智能的第一步通常來講,機器人的感知就是藉助於各種傳感器來識別周邊環境,相當於人的眼、耳、鼻、皮膚等:視覺感知: 即計算機視覺,類比於人類的視覺系統。用攝影頭代替人眼對目標進行識別、跟蹤和測量等。
  • 阿里達摩院2020趨勢第一彈:感知智能的「天花板」和認知智能的...
    「感知智能與認知智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認知智能需要感知系統來進行信號處理和概念識別,而感知系統也需要認知系統的反饋來決定如何進行更有效的提取和識別。」感知智能的「天花板」如你所知,目前人工智慧在圖像、音頻、文本的識別等感知操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太多企業的新聞稿中傳遞著AI在諸多特定任務上已經達到或超越了人類水準的消息。
  • CCAI 2020 | 唐傑:從感知走向認知的機器學習
    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網絡分析和數據挖掘。ACM / IEEE Senior Member。曾擔任國際期刊ACM TKDD的執行主編和國際會議CIKM』16、WSDM』15的程序委員會主席、KDD』18大會副主席以及IEEE TKDE、ACM TIST、IEEE TBD等期刊編委。
  • 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智能GIS技術再升級
    近年來,人工智慧與GIS的結合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MapGIS 10.5 IGServer—S智能GIS產品也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可以為城市的智慧化運營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提供數據科學能力數據科學就是數據科學家利用數據來輔助決策、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其要想完成複雜而又繁瑣的數據收集、存儲、分析處理工作,就必須藉助統計學工具和程式語言,比較流行的有Python、R等語言,傳統的數據科學已經應用許多強大工具和算法,但空間數據處理的方法和工具並不多,MapGIS智能GIS產品繼承MapGIS空間地理方面的優勢,為數據科學提供空間數據處理的工具。
  • 3個社會學概念:具身認知、社會啟動和主觀感知
    1、具身認知認識到具身認知,是從索羅斯的「反身理論」開始的。索羅斯的反身理論告訴我們,市場的變化會影響投資者的行為,而投資者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影響市場。從反身理論回到自身,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思維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
  • 中國古代文學話語體系的本土重構與全球視野
    中國傳統的文章學概念比較接近於拉丁文litteraturae的意義,有鑑於此,我們可以將「文學」的含義回溯和重構,即回到中國古代的「文學」或拉丁文意義上,進而擴展話語體系的研究對象並更新其研究模式。重構「文學」概念的意義在於回歸傳統理解,拓展研究範圍,並為全新的理論話語的出現提供更多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史傳文獻的重新發現。
  • 學術交流丨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智能GIS技術再升級
    可快速關注我們近年來,人工智慧與GIS的結合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MapGIS 10.5 IGServer—S智能GIS產品也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可以為城市的智慧化運營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 科大訊飛胡鬱:人工智慧的核心問題是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
    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鬱表示,科大訊飛從2013年開始提出人工智慧將來的發展目標主要有兩個大的核心問題: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其中,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屬於感知智能。「我覺得感知智能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自人工智慧領域開始以來希望能解決的人機互動問題。人機互動問題一旦解決,將能夠改變人類和所有的智能硬體、所有的產品。它們之間可以用自然的方式,比如說語音和視覺方式來進行。」
  • 新聞的「話語圖示」——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但梵·迪克也同時承認話語書寫超越於文字符號的歷時屬性,故而著作的後半部分跳脫了單篇新聞的文本微觀,轉而探討「新聞圖示」塑造社會認知的歷時過程,兼顧了意義的雙重維度。對於這些問題,恐非宏觀歷時維度的量化的內容分析所能回答,應該需要甄選話語進程中節點處的典型語篇、進行質性的文本分析解惑。由此可見,對新聞話語圖示微觀共時維度的形式分析尤為重要。從新聞話語圖示的分析實踐看,對新聞話語文本的微觀共時維度的形式分析正逐漸興起。
  • 「新冷戰」話語的演化邏輯與應對策略
    [1]在國際話語權的競爭中,為何「新冷戰」話語頻頻出現?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新冷戰」話語的實質與危害?本文嘗試結合「新冷戰」話語的演化邏輯、基本功能和內在悖論展開深入分析,進而提出化解「新冷戰」話語的應對之策,重塑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新冷戰」話語的發展態勢「新冷戰」話語的產生與傳播,既是冷戰時期形成、強化的冷戰思維慣性所致,也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矛盾和衝突的一種折射。
  • 話語創新,「跟著說」「重複說」更要「自己說」
    作者:潘湧(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話語創新,是學科建設和創新的本體象徵,又是其思想內涵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特定背景下的符號結晶。需要承認的是,當前我們源自當代實踐和改革、並具有國際影響的本土「教育話語」依然貧乏,長期是「跟著說」和「重複說」,沒有自身的話語。
  • 女人對男人說「我去洗漱了」,到底是什麼意思?含義很少有人懂
    其實,女人對男人說「我去洗漱了」,就是在暗示男人,只不過這裡面的含義,很少有男人能弄懂。今天,秀才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如果直接說我不想和你聊天,未免太過傷人,不太合適,所以很多女人就會用敷衍的話語和男人聊天,或者直接用表情包來敷衍男人。此時,大部分男人都能明白女人的意思,會主動結束和女人的聊天,保留自己最後一點體面。但是有的男人,情商比較低,總是搞不懂女人的意思,看不出女人的敷衍,不停地和女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