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倍望遠鏡能看到多遠的星球?
事實上,望遠鏡的參數不以倍率為標準,而是以口徑為標準。至於能看到多遠,這與天體本身的大小和亮度有關。網上那些賣望遠鏡的JS通常會鼓吹能放大多少倍多少倍,其實這沒有什麼意義,這是忽悠人的。
天體距離我們很遠,它們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時已經變得很微弱,如果不能聚集到足夠的光線,即便放大倍數再高,我們也無法看清細節。
這就好比用手機拍攝的一張照片,可以把照片隨便放大,但放得太大之後,照片的細節也是無法看清楚的。
為此,望遠鏡的口徑應該儘量大才好,越大的口徑能夠聚集到越多的光,這樣更容易看清觀察目標。一般來說,望遠鏡的放大倍數不能超過口徑數值(單位毫米)兩倍,否則成像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對於20倍的望遠鏡,其有效口徑只有10毫米,這樣的望遠鏡最多只能用來看一下月球,其他的天體表面都是不可能看清楚的。
我在不久前買了一架口徑為150毫米的牛頓反射式望遠鏡,它的有效放大倍率為300倍。下圖是我在今晚用手機連接這架牛反的目鏡拍攝的月球照片:
如果換成高倍率來觀測,效果是這樣的:
之前用它拍攝的土星照片是這樣的:
實際上,目視的解析度要比手機拍攝高得多。以這架牛反的能力,能夠看到表面的太陽系天體其實只有太陽、月球、木星和土星,而太陽系內的其他天體以及太陽系外的恆星和行星都無法用它看清表面。
用它只能看到那些尺寸較大的遙遠天體,例如,星雲和河外星系。事實上,即便是強大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於太陽系外的行星和恆星也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它們的尺寸太小了,遠遠超過瞭望遠鏡的極限角分辨。
說實在的,天文望遠鏡的實際觀測效果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美妙。我們平時看到的那些十分漂亮的天體照片,其實都是經過後期處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