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個「紙片樓」,最薄處只有20釐米,居民還能夠正常居住

2020-12-10 鄭茜文講旅遊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城市建設緊隨其後,建築物從地面升起,矗立在屋頂上,人們看到了越來越高的風景,比如上海的東方明珠,北京的央視大樓,重慶的方便麵樓,蘇州的東方之門,這些著名的建築充滿了現代感和時尚感,吸引了許多建築愛好者和遊客,今天說的是上海有個「紙片樓」,最薄處只有20釐米,居民還能夠正常居住。

然而,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個地方,它位於上海寧波路,這是一座充滿歷史感的住宅樓,令人驚訝的是,這座建築最薄的部分只有20釐米,但人們仍然可以正常生活!從正面看,這棟居民樓和其他建築一樣,簡單,簡單,揭示歷史的痕跡,但從側面看,建築最外面的部分只有薄薄的一層,最窄的部分只有20釐米,所以這座建築被稱為「世界上最平的建築」,很多路人擔心這棟樓看起來太弱了,沒辦法擋風遮雨,所以很多人稱之為「紙片樓」。

其實所謂的『紙地板』,只是拍攝角度的錯覺,換個角度看,可以看出澤格其實是一個三角形結構,基礎紮實,沒有隱患,最薄的地方只有20cm,但因為是這個三角形房子最「角」的地方,所以不影響人的生活,如果你不能走進去,你會變得越來越開放,行動自由,在上海這樣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值得好好利用,三角形建築設計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間,在視覺上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

這座大樓現在正常使用,有許多居民住在這裡,由於其獨特的形狀,這座建築吸引了很多媒體的關注,英國《每日郵報》也刊登了關於這座建築的新聞,這座建築慢慢成為很多遊客來上海都會打卡的景點,對於上海有個「紙片樓」,最薄處只有20釐米,居民還能夠正常居住,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寸土寸金的上海出現「紙片樓」,最薄處僅20釐米,網友:敢住
    我們經常說「世界之大,沒什麼不可思議的」, 現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和奇怪的事情, 近年來,城市發展起來,產生了很多高樓,但一些高樓的外形看起來不可思議, 北京的「短褲」等這些建築物現在成了網上的熱門景點, 但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有人們變成了「斷紙樓」的建築物, 這座建築物最薄的地方只有
  • 最薄處僅20釐米,上海「紙片樓」成網紅景點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一處上海的網紅建築打卡地,位於上海寧波路上的一處居民樓。這棟居民樓可謂是非常有特色了,這處居民樓的最窄處不到二十釐米,從一定角度看過去,大樓如同紙片般薄,被稱之為「紙片樓」。很多人都會擔心,如果來一陣大風,這棟樓會不會被吹倒,不禁為住在裡面的居民捏把汗。
  • 上海鬧市區的「紙片樓」,最窄處還沒20釐米,依舊住著居民
    2013年,英國的某一家媒體將上海市寧波路的紙片房發布到了網絡上,隨著這篇報導的點擊率越來越高,上海寧波路段的紙片房成為全世界最薄的高層建築。紙片房底下的兩層房屋與普通房子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紙片房上面的樓層開始出現細微的變化。
  • 上海有個「紙片樓」,最薄處僅20釐米,如今變成網紅打卡地
    上海,是我國 GDP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可以說,上海市居民已經過著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上海人目前的生活狀況穩定、良好,發展潛力巨大。實際上上海市的情況看起來和紐約非常相似。成為通商口岸後,上海成為中國境內繁榮穩定的沿海城市,境內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
  • 上海有座「紙片樓」,最窄處僅20公分,至今還有人居住
    但是你見過像紙片般薄的高樓嗎?在上海就有這樣一座「紙片樓」,而且在薄如紙片的樓房中,還生活著多家居民,大家是不是很疑惑,這麼薄的樓房怎麼住人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 從圖片上看,這棟樓的厚度與紙片差不多,大樓「尖角」處的牆體厚度僅僅有20公分左右,差不多一塊磚頭的長度。這既不是後期製作的效果,也不是奇怪的布景,而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有人居住的居民樓。很多人見到這樣的樓房都表示疑惑:這房子真的能住人嗎?
  • 上海「奇葩」的居民樓,最窄處僅有20釐米,卻成弄堂一景
    作為我國的直轄市和國際經貿、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上海位於我國東部地區,新餘、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許多高大壯觀的建築聳立在此,有東方明珠、中國尊號等,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座位於黃埔區寧波大道石潭弄的一座奇葩建築。
  • 世界最薄紙片樓!最窄只有60釐米,背後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建造故事
    世界上最狹窄的公寓樓。這座薄房子的最窄處約60釐米(2英尺),最寬處約4米(13英尺),阿拉伯語稱為Al Ba'sa,翻譯為怨恨。在許多人口不斷增長的地區中,人們的住家空間也會因此而被越縮越小,建築商們紛紛將房子蓋得又高又窄,不過在黎巴嫩竟有一棟最窄僅有60釐米寬的房子,引起許多人的關注,而它之所以被建造出來的原因,卻是源自於一段兄弟之間的恩怨。根據當地人眾所周知的故事,這座房子建於1950年代,是兩個兄弟之間爭執的結果。
  • 上海最「薄」的建築,僅20釐米厚卻價值過億,成網紅打卡景點
    可是在上海還有一座最薄的「紙片樓」你知道是哪個嗎?在我國境內有很多聞名中外的建築,有些恢宏壯觀令人嘆為觀止,還有一些設計新奇的建築也會被網友吐槽。上海的」紙片樓「僅有20釐米厚,這對於一座有居民的住宅樓來說,簡直薄到無法想像,網友看到後都會忍不住發問:這真的能住人嗎?它的奇特造型被網友吐槽,但也迅速在網絡走紅,成為知名網紅打卡旅遊景點。
  • 上海「最薄」的大樓,最薄處只有一塊磚厚,裡面還住有幾十戶人家
    對樓房的建造大多數由於它過高或者過於龐大,都以宏偉華麗而引得人駐足觀看,並且在現代化的建設當中,樓房建設數不勝數,人人們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在上海的石潭弄,在這周圍的老樓很多都是上世紀就已建造而成的,歷史意義很深厚,也正是在此處,有一處樓房被人們稱為是紙片樓,它的原因也正如其名,這個樓特別的薄
  • 上海「最奇葩」的居民樓,最窄處還沒20釐米,網友:真是寸土寸金
    上海「最奇葩」的居民樓,最窄處還沒20釐米,網友:真是寸土寸金,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我國擁有壯觀美麗的名山大川、奔騰不息的黃河等豐富的自然資源, 而且,除了這些渾然的自然資源,在中國這幾千年的發展下,也沉澱了讓外部人們吃驚的建築物, 上海有這樣的建築物, 被驢友們嘲笑是上海最奇怪的居住樓
  • 桂林一樓房最薄處只有43釐米,住建局:手續合法
    桂林一樓房最薄處只有43釐米,住建局:手續合法 陳創明/廣西新聞網 2018-12-01 19:02
  • 最薄紙片樓火了,僅20CM厚,網友:能不能整點「陽間」東西
    中國最薄「紙片樓」火了,僅20CM厚,網友:能不能整點「陽間」東西。這個是上海的一棟樓,整個大樓看起來都非常的薄,感覺向外延伸的窗戶都比大樓看起來要厚一些,這樣的地方看起來,大概就是一個過道加一個窗戶的感覺。
  • 上海有棟「紙片樓」,90年屹立不倒,遊客:有意思
    你敢相信世界上有紙片樓能90年屹立不倒麼?說來我是不能想像的。前兒在上海壓馬路,無意間發現這樣一棟樓。之前直播間裡有答應大夥給大夥講講上海的老洋房,後來因出差等各種原因沒能繼續發布。這不,有時間了,到武康路去溜溜一圈,沒想到收穫巨多。這不,今兒要說的這個紙片樓就其中一棟。
  • 中國「最獨特」的建築物,成為上海的網紅景點,被稱為「紙片樓」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一直在基礎設施上不斷改進,基礎設施的狂魔不僅有交通網的建設,還有高層建築,大家關注過自己家鄉的變化嗎?泥濘的道路變成了油漆,森林變成了居民樓和建築物,大家去旅行的時候,會被幾個城市的建築物吸引,哪個建築物都很獨特。
  • 上海市中心一「紙片樓」,最窄不到20釐米,真的可以住人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國家地域遼闊,土地廣博, 我們國家有很多旅遊景點, 數量很少,非常值得玩, 另外,還有川流不息的長江和黃河,還有很多高山流水,人文景觀, 這些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中國,人們出去旅行時不僅能享受到這些美麗的景色,還能感受到不同的人文風情, 當然城市也有現代建築,獨特的建築也成為了當地的人氣景點
  • 國內「奇葩」都居民樓,最窄的地方僅有20釐米,卻不影響人們居住
    那麼今天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上海的建築, 其實上海的各位對上海這個城市了解非常多, 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的大門, 而且是中國發展較少的直轄市之一, 然後,很多年輕人來上海打工, 上海發展很好,成為了國家的一兩個大城市,有夢想的年輕人很多,想來上海成為大城市的人,不斷想在大城市紮根,所以現在上海的住宅壓力非常大,很多地區達到10萬元/平方米。
  • 廣州一個城中村:建築物之間的距離只有20釐米,居住著6萬多人
    他們來廣州也會有一個集合點,石牌村就是其中之一。石牌村自創建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在規模、組織結構和演變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石牌村這個名字,作為一個村莊,已經不復存在,但作為廣州的地名和街道名,又翻開了新的篇章。這是廣州最繁華的核心區,周圍有大學、醫院和摩天大樓。廣州流動原住民的傳說已成為廣州未來的象徵。
  • 最不可思議大樓,20層居民樓中8層跑火車,軌道住戶僅相隔20釐米
    來重慶除了洪崖洞必須看看,另一個計劃,就是前往重慶最奇葩也是最不可思議的「通火車大樓」看看。這個地方,近年火得不得了,於外地人來說,居民樓裡跑火車,想都不敢想,雖沒住過,想想住在樓裡的居民都崩潰。據說,這幢樓裡「吞」的火車,軌道與住宅樓僅相隔20釐米,也就是你家樓上或樓下,或左鄰右舍就是輕軌站,每天,不停有載著乘客的小火車從你家陽臺一側或樓上跑過。如果是你,這樣的房子,你會買會住嗎?你能想像那情景嗎?
  • 建築會「說話」:上海這些掩映在梧桐樹後的老房子,每個都有自己的...
    每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氣質與風韻,而建築作為城市的縮影,堪稱城市文化最直觀的載體。  上海的寧波路上,矗立著一棟網紅「紙片樓」,它位於石潭弄的最南端,正面看與普通居民樓並無差別,側面觀之卻薄如紙片,最薄處甚至僅有一塊磚的厚度。
  • 昔日上海作家和「文青」居住物業情況
    那麼,這裡40.6%是個什麼狀況?這裡咱們以當年較高端的物業為例:淮海坊。淮海坊,建於民國13年(1924年),由教會投資建造,初名「霞飛坊」。此坊有3層磚木結構樓房199幢,當時居民約2000人,平均下來約每幢居民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