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分布著許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江南和西南地區的古鎮數量多,也比較有名,今天介紹的是位於四川崇州的元通古鎮,一座原汁原味、古樸厚重的古鎮。
元通古鎮距成都市區約70公裡,古鎮特有的碼頭文化和沿江生長的水鄉風情,保存了極好的川西特色民居建築和人文景觀。這裡是當地著名的古鎮,歷史上是文井江上的一個重要碼頭,三條河流在此匯合,一度繁榮一時,用「古」來概括元通古鎮,再恰當不過了。半街盡頭的舊石拱橋旁的吊腳樓上,遊人望江而過,想像著一六○年前元通的繁榮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元通古鎮三面環水,一邊靠山,千年來,滾滾江水滋潤了這片聖地。河岸外良田萬頃,古城街巷雜草叢生。大大小小的街巷保存完好,木板房、青瓦房連成一體,遺存至今的古民居,泱泱然散發著濃濃的古韻,每一寸腳步聲,每一扇窗欞,仿佛都已打開了歷史的大門,自己也不由自主地走進了過去,走進了歷史。元通老城依山傍水,這裡的人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水是他們生活的寄託和依靠,因此,家家戶戶都有直通河邊的石階,就像走進了江南水鄉,一條河流將小鎮上的居民緊緊地連接起來。
河岸之上,一座座鐵橋將古鎮與外灘緊緊相連,時而疏密相間,時而密不透風,橋下人山人海。橋名「匯江橋」,造型古雅,兩頭有一座橋樓,中間有幾座亭臺樓閣,在寬闊的江面上頗具風韻,橋下有文錦江、味江和泊河江匯流之處,流床寬闊,水流湍急,極利於水上航運。古代的元通就是靠這條河來承擔碼頭的重任。
元通古鎮有「三絕」。一去不復返了,院落深深的三進院落的黃氏故居,麒麟街的黃家院落。那是一座三進大院落,一千多平方米,是元通鎮大地主黃光輝的家。第二座,老街老橋清嘉慶年的永利橋,是古鎮千年不變的一部分,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後來隨著水災長途跋涉而成,後又按原規模重新建造,橋面兩側雕有石欄,上遊有一墩有石雕龍首,據說這是崇州唯一一座大型石拱橋。三絕、三江匯流「清明上河圖」交相輝映。根據方志記載,崇州屬於岷江流域,大小支流交錯,歷史上只有兩段通航,元通即一段。元通依水而建,場鎮就在匯江邊,因這裡的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匯合而得名。從前,由於蜀中交通不便,作為川西大動脈的匯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陸碼頭的歷史。
來元通一定要逛一逛元通的街,看看那些原始的古老建築和哥德式風格的天主教堂。麒麟街是鎮上最熱鬧的一條街,街上的商鋪一家家挨著一家,一家茶鋪在街邊,店鋪雖不大,卻生意很紅火,男女老少都往裡面走。一座天主教堂被隱藏在這條巷子的深處,這條巷子寬闊狹窄,只有兩個人能進去。外立面為中西式風格,荷葉刻字和塔尖山刻字均保存完好,殿堂內,還有耶穌和門徒的神像。這座教堂只在星期天祈禱的時候開門,通常都是關門的。在此也可以看出,元通古鎮早已包容了西方文化的薰陶,甚至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元通古鎮的燦爛文化。
城內還有江西、廣東、江西的會館,它們風雨無阻,昂首挺胸,不屈不撓地向來訪者講述著曾經的一切,即使是千年之後。沿河緩步而行,河岸上的茶樓裡坐滿了曬茶的人。在偏遠的地方,不時會出現非常具有滄桑感的民居小屋,非常耐看。儘管當地人民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們知足常樂,在歷史悠久的古鎮裡,也不免想起自己的家鄉,對於一位外來者來說,也同樣是如夢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