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阿壩州小金縣四姑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11月17日,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清理安置在海子溝的紅外觸發自動相機時,意外發現了一組雪豹的照片和視頻。
視頻截圖
畫面中顯示拍攝到的雪豹,為同一機位拍到的同一隻雪豹。拍攝到的時間分別為今年8月23日03時11分、8月30日19時22分、9月6日8時18分和9月18日23時49分。視頻中,這隻雪豹多次巡視它的領地,並在鏡頭前嗅聞和留下氣味標記,時長超過一分鐘左右。
據判斷,畫面中這隻雪豹為雄性成年雪豹。該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只是在保護區內發現有雪豹糞便,從未發現過雪豹,這是四姑娘山第一次記錄到野生雪豹的清晰影像。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機還捕捉到了四姑娘山主峰——么妹峰與這隻雄性成年雪豹同框的珍貴畫面。
從全世界雪豹的分布情況和數量來看,我國的雪豹數量位居全球第一,約佔總數的40%,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甘肅等地,四川西北部是其活動區域之一。此次在四姑娘山拍到雪豹,也說明該保護區內擁有適宜雪豹生存的高海拔生態環境。
網友評論
有網友表示:保護起來,是生態見證。
也有網友說:長得太帥氣了。
關於雪豹
公開資料顯示,雪豹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對氧化變化很敏感。紅血球直徑很小——5.5μm(4.73~6.15μm),紅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
血球比容計指標(即紅血球的出較量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紅血球(14.1~16.8百萬/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產於亞洲中部山區,中國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為灰白色,有黑色點斑和黑環,尾巴長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稱。
雪豹具有夜行性,晝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黃昏為捕食、活動的高峰。其行動敏捷機警,動作靈活,善於跳躍,3~4米的高崖可縱身而下。白天很少出來,有時會躺在高山裸巖上曬太陽。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線,喜走山脊和溪谷,經常沿著踩出的小逕行走。雪豹一年換一次毛。
雪豹以巖羊、北山羊、盤羊等高原動物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獺、鼠類等小動物以及雪雞、馬雞、虹雉等鳥類,在食物缺乏時也盜食家畜、家禽。其獵食往往採取伏擊或偷襲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動地區附近隱藏,其進食時一般先食腹部、內臟,然後再吃肌肉,最後食頭。食時用前爪抓肉,類似小貓,並以臼齒撕裂咬食。為了獵食,雪豹往往出去很遠,常按一定的路線繞行於一個地區。 雪豹飽食後可以一個星期不進食。雪豹在襲擊牧民的羊群時,總是先悄悄地潛伏在巖石峭壁的縫隙裡,而且一次只獵殺一隻。雪豹在食物短缺時也吃植物。
延伸閱讀:多次拍到雪豹「靚照」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9月,新龍縣環林局與貓盟CFCA共同啟動了新階段野外貓科動物調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調查並確認甘孜州新龍縣分布有雪豹。
2019年3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雪豹保護項目的工作人員楊禕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段雪豹夜棲影像是1月7日晚在甘肅酒泉阿克塞地區拍到的。「去年10月開始,阿克塞縣林業生態管理辦公室和WWF的工作人員合作,在阿克塞地區進行了雪豹調查及紅外相機布設監測工作,共布設紅外相機20臺」。
據WWF雪豹保護項目專家張常智介紹,3月13日,工作人員回收相機時發現,17臺相機中有6臺拍攝到了雪豹的活動蹤跡。其中一臺拍到雪豹於1月7日晚上7點50分起在夜棲地點休息、次日凌晨2時離開,視頻中的雪豹有時打滾、有時蜷做一團休息,十分愜意自在。
2018年2月7日,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外發布首組紅外相機在祁連山系記錄到的雪豹「靚照」。安裝布設紅外相機154臺中,37臺相機記錄到雪豹照片及視頻251條。
來源:綜合中國網 百度百科 網友評論 北青網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