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Microbiome上的佳作,揭示病毒噬菌體的多樣性和進化規律

2020-12-24 美格基因

向大家推薦一篇發表在Microbiome上的佳作,其研究結果對病毒噬菌體家(Lacidaviridae)的內容和進化關係做了很好的擴充,奠定了後續病毒噬菌體研究的基礎。美格基因技術支持從將從研究背景、實驗設計、主要結果、結論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Diversity,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virophages uncovered through global metagenomics

全球宏基因組數據比對分析揭示病毒噬菌體的多樣性和進化規律

作者:David Paez-Espino, Jinglie Zhou, Simon Roux, et al.

期刊: Microbiome

IF:10.465

DOI:10.1186/s40168-019-0768-5

【研究背景】病毒噬菌體(virophages)是一類環狀的雙鏈DNA病毒,通常和Mimiviridae科的核質巨DNA病毒(NCLDV)一起感染單細胞真核宿主。目前通過分離培養和宏基因組的手段,尤其後者在多種類型環境樣本中發現了病毒噬菌體的存在,包括湖水、海水、廢水、生物反應器、動物和人腸道等等。

病毒噬菌體因其基因組基因高度變化的特點,目前已知的病毒噬菌體只有4個基因是保守的,分別是MCP、mCP、ATPase和PRO,而MCP則通常被用做發現新病毒噬菌體的關鍵基因。本文作者通過隱馬可夫模型(HMMs)基於MCPs基因對14,000份宏基因組數據進行了檢索分析,最後得到了328個新病毒噬菌體基因組,對病毒噬菌體家族(Lacidaviridae)的內容和進化關係做了很好的擴充,奠定了後續病毒噬菌體研究的基礎。

【實驗設計】

1、建模和序列比對

作者通過HMMs把已發表確定為病毒噬菌體的MCPs作為bait,檢索IMG/VR病毒資料庫,得到80個類MCP基因,其序列通過聚類(MCL)後得到4個MCP family,然後再比對IMG/M資料庫中的宏基因組數據,得到的9,813條序列和原始序列一起聚類最終得到了15個cluster。

隨後用15個cluster去比對超過14,000例樣本宏基因組數據,樣本覆蓋了不同的水體和沉積物,以及SRA庫中的3,771個人體腸道數據。去冗餘後得到的28,294條非冗餘MCP序列通過完整性評估最後得到了328個長度超過10K的高質量virophages基因組。

2、進化分析和其他

對所有得到的virophages基於 4個「核心基因」(core genes)序列進行了聚類分析(MAFFT),同時也對所有新virophages和參考基因組基於預測蛋白做了聚類分析。由於virophages和NCLDV的密切關係,作者也參照virophages的方法構建了後者的資料庫並且利用5個核心基因做了進化相關分析。

【主要結果】

圖1中展示了作者基於MCPs用HMMs模型鑑定到15個新virophage MCP models的分析流程。通過此流程得到28,294條非冗餘MCP序列,這些序列和分離培養鑑定得到以及之前宏基因組分析得到的MCP序列相比,大部分序列表現出了非相似性(blastp score<200,圖2A)。其中88%的MCP序列主要來自於水環境樣本,12%來自於土壤、宿主相關樣本和生物反應器(圖2B)。同時鑑定的到15個virophage MCP model在序列回溯追蹤樣品分布(habitat distribution)時也發現同一個model可能包含了不同樣本類型(圖2C)。

鑑定出的MCP序列保留大於10K的片段和58條參考virophage列序聚類,通過保留virophage的四個核心基因序列(MCP,mCP,ATPase,PRO)最後得到328個序列幾乎完整的高質量基因組(圖1E),其中89個基因組大小10.9kb到42.3Kb,編碼基因12到39個。這些virophage基因組來自於不同的生態系統,淡水、海洋、宿主相關、土壤、溫泉等等。

圖1 virophage鑑定流程分析步驟

圖2 A:MCP序列和已發表MCP序列比對;B:MCP序列的habitat type

為了比較高質量virophage基因組的進化關係,和之前已發表的基因組基於4個核心基因做了聚類分析,共得到27個區分明顯的clade,其中17個是新發現的(圖3A-3B),其餘10個包含已經發現基因組clade的序列數量也被擴張了9倍之多。

圖3 A-B:高質量基因組進化分析和鑑定

MCP models在和人體腸道樣本數據比對中得到了353條virophage序列(分布於5個高質量基因組),這是第一次關於人體樣本高質量virophages的報導。根據序列樣本宿主的的生活史,這些序列能在「rural」和「westrnized」樣本中嚴格區分開來(圖4B),該趨勢和這兩種序列能夠被不同的MCP HMMs model鑑定區分是一致的(圖4C)。

圖4 B:353個腸道宏基因組MCP序列進化分析;C:rural和westnized生活史MCP序列來自不同model比例

最後為了預測virophage的宿主,不同以往基於virophage和giant viruses共現性的計算方法,作者採用了基於Mimivirus virophage 抗性元件機制(MIMIVIRE),通過檢索virophage和giant virus一段共有的序列進而預測可能的宿主信息。通過分析10K virophage序列和自建NCLDV序列的共享胺基酸序列,共發現了7對virophage和有物種信息NCLDV的聯繫(圖5A)。這些NCLDV主要分布於Mimividae下Mesomimivirinae subfamily。

其中一組關係裡的兩個virophage來自於同樣的湖水樣本(圖 5B)。同時還預測了到了宿主Asfar-Faustovirus(感染昆蟲和豬的巨病毒),也發現了兩個virophage和海洋原生生物有關係。分析結果顯示兩個相關關係的virophage和MCLDV可能有著不同的真核宿主。

圖5 A:virophage MIMIVIRE system展示;B:宏基因組中預測到潛在宿主NCDLV的進化分析

【結 論】本文作者基於virophage核心基因通過HMMs模型的方法對全球大量宏基因組數據進行了檢索分析,最後得到了328個高質量的virophage基因組序列和超過45,000條基因組片段,這大大擴充了virophage的研究數據和內容,為後續新virophage的鑑定、進化分析以及宿主預測相關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美格基因首屆病毒組學前沿線上研討會

美格基因首屆病毒組學前沿線上國際研討會的具體事項如下

【會議日期】7月11日舉行

【會議時間】9:00-12:00 14:00-18:30

【會議形式】講座+圓桌會議

【會議內容】

1、病毒序列binning技術講解

2、宏病毒組樣本富集方法拆解

3、病毒組學前沿研究熱點剖析

4、四大領域病毒組學應用思路

你想要的都有,詳情可搜索美格基因公眾號了解。

相關焦點

  • 宏病毒組|病毒序列相互關係網絡圖
    宏病毒組直接以環境中所有病毒的遺傳物質為研究對象,能夠快速準確的鑑定環境中所有的病毒組成, 是一種發現新病毒、 病毒感染預警和控制的有力手段, 在病毒的起源和進化模式、遺傳多樣性和地理分布等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今天繼續給大家介紹宏病毒組V3.0的個性化分析點。本期將要介紹的個性化分析點是病毒序列相互關係網絡圖!
  • 基於擴增子與GeoChip 5.0 聯合分析的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群落研究
    圖1 基於噬菌體在厭氧沼氣池中出現頻率的比例圖單個噬菌體在時間尺度上的變化非常大,表明在激活汙泥的過程中有大量的噬菌體產生和消亡,揭示了噬菌體在汙泥環境中高度活躍。2、噬菌體對原核微生物群落自上而下的控制對原核微生物OTUs跟噬菌體的豐度進行分析,圖3(a)中可以看到原核微生物跟噬菌體的豐度之間的相關性雖然不是非常強,但噬菌體的豐度是隨著原核微生物的豐度增大而增大。(b)、(c)分別是原核微生物OTUs跟噬菌體間α多樣性和β多樣性的相關分析,發現兩者間的β多樣性相關性非常強。
  • 阿爾茨海默病是由噬菌體引起的嗎?(上)
    這與一種叫做噬菌體(Bacteriophages)的病毒有關。George Tetz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提供了重要的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會改變傳統醫學對許多疾病病因的理解,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也就是說,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是由噬菌體引起的。這些病毒能在細菌中感染和複製。這項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噬菌體 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
    這些病毒細菌是生物的一部分,能複製實體,,但我們對此知之甚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吉爾·班菲爾德說,他是地球和行星科學和環境科學、政策和管理但資深研究員,也是有關該發現的資深作者,該論文發表在2月12日在《自然》雜誌上。「這些巨大的噬菌體填補了非活體噬菌體與細菌和古菌之間的空白。看來肯定有一些成功的生存策略,它們是我們所認為的傳統病毒和傳統生物體的混合體。」
  • 噬菌體病毒為何長得像納米機器人,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病毒然而有一些病毒感染的對象不是動物或者人類。病毒也是一個大家族,它也有很多種類。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植物病毒顧名思義這些病毒會感染植物,在植物中傳播。而細菌病毒就是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它們的感染對象是細菌。細菌病毒又叫做噬菌體。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噬菌體病毒。噬菌體從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並且科學家研究發現,噬菌體很專一,某種噬菌體只會感染一種細菌。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有句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 其實大多數病毒對我們是有益
    實際上,這些病毒中的許多病毒可能對我們有益,要麼促進我們的健康,要麼使我們免於其他疾病。人們很容易忘記,大多數生命都是微觀的。而且,就像哺乳動物特有的病毒感染哺乳動物細胞一樣,大量的病毒進化成了感染細菌細胞的專家,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
  • 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噬菌體, 是一個在中學教科書就出現過的名詞。它是病毒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 字面意思是「吃細菌的病毒」, 它對細菌的感染可導致細菌的裂解死亡。噬菌體是細菌的天敵, 這種利用噬菌體來治療細菌感染的方法被稱為「噬菌體治療」(phage-therapy或者phagotherapy)。  噬菌體治療到底是怎麼發現和發展的? 其研究現狀如何?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由於受到實驗技術限制,在宏基因技術發明之前,學界對溫泉細菌和古菌的研究難以深入,特別是對細菌和古菌可能存在的不同進化適應機制知之甚少。近年來宏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對於溫泉環境菌群研究進展迅速,但對一些關鍵的機制性研究仍然比較薄弱。 為此,學科組博士生李連偉在過去三年對於溫泉微生物菌群開展了一系列研究。
  • 陳根:Retron——抵抗噬菌體殺傷,有望克服細菌耐藥性
    文/陳根 日益增長的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為全球衛生界都關注的重要問題,而噬菌體療法是則抵抗細菌感染的重要支柱。其工作原理是將其自身的DNA注入細菌中,在細菌中可以複製,並產生破壞細菌的效果。
  • Cell 重要進展 | 葉形態發育和多樣性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植物葉片形態是植物分類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研究植物多樣性的理想模型。植物葉片分類有很多種,根據葉柄上著生葉子數量可以分為單葉和複葉(下圖)【1】。根據葉片葉緣形態,單葉又可以分為葉緣平整無裂葉片(如擬南芥第一個真葉)、含有一些小的淺裂葉片(如成熟的擬南芥葉片)以及大的深裂葉片(如琴葉擬南芥葉片)等葉形分類。
  • 基因研究: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種群基因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
    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漢族人群可顯著分成7個亞群:北方漢族、西北漢族、東部漢族、中部漢族、南方漢族、東南漢族、和嶺南漢族。疾病相關變異位點在中國人群與歐美人群中的頻率存在差異,因此,中國的遺傳諮詢和解讀,對重要性不確定的基因變異(VUS)的研究,以及相關臨床指南和路徑制定,需要依據中國人自己的大樣本和高質量數據。研究者在成分分析中發現,日本人群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 有些生物看起來不像是自然產生的,比如噬菌體,儼然是個機器人
    我們不知道宇宙間存在著何等難以想像的生命形式,僅就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就足以令人驚嘆了。形形色色的動物、各種各樣的植物、數之不盡的細菌以及病毒,生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每一種生命的存在都彰顯著一種獨特的智慧。對生物研究得越深,就越會產生這樣的一種感覺,那就是生命太像是被設計出來的了,它們太過精妙了。
  • 研究揭示C肝治療失敗過程中病毒變異進化特徵
    研究揭示C肝治療失敗過程中病毒變異進化特徵鍾勁小組與謝青小組合作完成;為改善C肝臨床療效提供新思路  近日,《感染、遺傳和進化》(Infection
  • 細菌的天敵,噬菌體的發現之旅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個噬菌體發現的故事。噬菌體是由英國學者迪惠爾(D.Herelle)和法國學者沃特(Twort)各自獨立發現的。迪惠爾和沃特時間回到1915年,這一年袁世凱登基做了皇帝,這一年,距離病毒被命名已經過去了12個年頭,這一年法國學者沃特在著名學術期刊《柳葉刀》發表文章報導了自己的發現。
  • 噬菌體在組裝過程中會形成強韌的鏈甲 可靈活...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研究人員開始把眼光放在了一種特立獨行的病毒——噬菌體(phages)的身上。噬菌體可以感染細菌,通過寄生在細菌體內進行複製增殖,最終殺死細菌,是妥妥的「殺菌戰士」。這項研究由莫納什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副教授法斯利·古裡巴利和特雷弗·利思戈教授領導,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它概述了利用高解析度成像技術揭示了稱為噬菌體(phages)的病毒,是如何攻擊和殺死傷寒病原體傷寒沙門氏菌的,並為科學家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即如何將它們用於正在進行的抗微生物耐藥性(AMR)的鬥爭中。
  • 深度解讀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25個重大裡程碑事件!
    裡程碑7—1998年成年人機體中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和個性1998年,研究人員使用16S核糖體RNA基因擴增技術和溫度梯度凝膠電泳(TGGE)技術觀察16名成年人糞便中細菌的多樣性,結果表明,每個人機體中都有其獨特的微生物群落;隨後通過對兩名參與者進行長期監測,研究人員發現,這兩名參與者TGGE
  • 微生物所發現T細胞驅動的B肝病毒進化機制
    B肝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對於清除病毒感染、影響疾病進展發揮核心作用,而B肝病毒通過基因突變逃避T細胞免疫清除,從而導致感染慢性化和免疫逃逸。因此,研究病毒免疫逃逸規律對於設計新型治療性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生物|病毒在顯微鏡下竟然這麼美
    病毒起源於何時尚不清楚,因為病毒不形成化石,也就沒有外部參照物來研究其進化過程,同時病毒的多樣性顯示它們的進化很可能是多條線路的而非單一的。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於不同的機制:部分病毒可能起源於質粒(一種環狀的DNA,可以在細胞內複製並在細胞間進行轉移),而其他一些則可能起源於細菌。
  • 劉如謙團隊利用噬菌體輔助進化產生更高效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劉如謙團隊利用噬菌體輔助進化產生更高效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5:54 美國哈佛大學劉如謙(David R.
  • 每個人的腸道都有一套病毒「指紋」
    該研究於 2020 年 8 月 24 日發表在《細胞-宿主和微生物》(Cell Host &Microbe)雜誌上。 近年來對於腸道微生物組的利弊已經有了大量的討論,但腸道以及體內各處的病毒難以檢測,因為它們的基因組不包含細菌基因組測序中常見的特徵序列。病毒序列還有廣大的未探索空間,科學家常將其比喻為「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