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大盤進入存量時代,競爭只會更加激烈。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重回世界前三,小米做了哪些調整?雷軍當初為何下決心「補課三年」?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程璐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受訪者
這一刻,雷軍等了六年。
11月5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2020 MIDC(第四屆小米開發者大會)上宣布,小米出貨量重返全球前三。IDC等三家國際市場調研機構近日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統計報告顯示,小米手機出貨量反超蘋果,位列全球第三。
雷軍清楚地記得,小米上一次奪得全球第三,得追溯到2014年第三季度。「非常激動。」雷軍露出了他標誌性的笑容。
這份成果實屬來之不易。六年間,小米經歷了供應鏈危機、出貨量暴跌,銷量一度掉出全球第六,雷軍不得不親自掛帥救火,在低谷時下決心「補課三年「。走出低谷後,雷軍自豪地喊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的,除了小米!「
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手機產業鏈深陷艱難境地,也打亂包括小米在內的手機企業前進的步伐。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重回世界前三,小米集團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將其稱為「巨大的成功」。
對於小米重回世界前三,雷軍則總結為是「技術為本」的勝利。未來,小米的打法是「攻」還是「守」?曾學忠對《中國企業家》坦言,「小米發展到今天,毫無疑問,守是守不住的,面向未來,雷總(雷軍)提出,小米要回歸到非常『拼』的創業狀態。」
技術立業
「2016年7月,小米在最低谷的時刻,我們下決心『補課三年』!」雷軍表示,小米一邊加緊在製造領域學習,一邊在技術領域開展了大規模的補課,補課的內容主要在集中兩方面:一是研發體系的建設,二是研發技術的積累。
2019年2月,小米調整組織架構,技術成為升級重點。小米集團副總裁崔寶秋掛帥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擔任技術委員會主席,全面督責小米未來的技術戰略、技術人才、技術組織上的決策與合作。
崔寶秋。來源:受訪者
雷軍在內部會議上指出,小米2020年的研發投入預算超過100億,技術事關小米生死存亡,要繼續強化「技術立業」。
崔寶秋回憶自己剛加入小米時,小米只有四大支柱業務——小米手機、MIUI、米聊及小米網。當時,他問雷軍:「你說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那網際網路的後臺研發團隊在哪裡?」得到的答案是「沒有」後,崔寶秋迅速接手米聊伺服器團隊,將20人的團隊變身小米雲平臺,開始打造相應的雲技術、雲存儲、雲計算和大數據團隊。
崔寶秋是雷軍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的同學,擁有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曾先後就職於IBM矽谷實驗室、雅虎、領英,從事資料庫、搜尋引擎、機器學習、大數據、社交網絡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管理工作。「之前我不懂硬體,後來才知道小米的硬體技術有多複雜,像是突然打開了一扇大門。」崔寶秋感嘆。
崔寶秋認為,小米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實現了領跑超車,「小米是一個中國的縮影,中國的創新機會、應用產品非常多,我們做了行動支付、移動社交、移動通訊,未來AIoT時代,中國的機會會更多,只有你有數據、有算力,就可能做出酷炫的智能產品。」
人才是創新之源
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2018年9月被調往新成立的集團組織部擔任組織部部長。組織部主要負責中高層管理幹部的聘用、升遷、培訓和考核激勵等,以及各個部門的組織建設和編制審批,此前劉德的工作重心在小米生態鏈的一線。
2018年9月,小米迎來了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變革,過去開放而扁平的管理架構,已經不適合成長到兩萬多員工規模的公司了,小米要想變成披襟斬棘的『戰爭機器』,無疑需要更高的效率。
研發體系建設、小米糰隊組織建設等問題,都落在了劉德的頭上。如今,組織部成立兩年有餘,小米仍處在探索的過程。
「我發現,每家公司的組織變革都不一樣,非常個性化,但最近一段時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管好關鍵少數」,這幾個字太重要了。」劉德表示,「任何一個公司,只要管好了『關鍵少數』,不管公司是幾萬人還是幾十萬人的規模,都沒問題,所以後期我們都在思考這件事。」
創立初期,小米在招聘前300號員工時,每一個小米合伙人都需要參加候選員工的面試,共計7輪。劉德剛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費勁招這300人?直到後來有合伙人告訴劉德,「我們希望未來這300人能管理3000人甚至3萬人。」這也體現了「關鍵少數」的思維。
過去兩年,小米進行了頻繁的組織架構、人事和戰略調整,在高級幹部的管理上,劉德承認,小米本質上採用的依舊是以人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小米,已逐漸建立起一套人才培養體系。
今年,小米啟動了創業以來規模最大的校園招聘。2021年,小米將擴招5000名工程師,佔小米目前員工總數超20%。「人才是創新之源。提升技術實力的第一步,就是聚攏最頂尖的人才。」雷軍說。
追逐高端
對小米而言,2020年的特殊之處在於其暢想了多年的「高端夢」,終於看到了曙光。
近兩年,隨著華為、Ov(OPPO、vivo)對國內市場的蠶食,小米市場佔比下滑嚴重,形勢危急。2019年初,雷軍甚至在發布會上打出「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的口號。過去一年多來,小米頻繁引入外部高管、調整組織架構,都是圍繞中國區和核心手機業務所做的變化。
2020年,小米高端智慧型手機小米10系列、小米10至尊紀念版先後發布。曾學忠向《中國企業家》感慨:「在手機市場,得高端者得天下。」但小米一直自帶「高性價比」標籤,在這個標籤之下,小米的利潤和品牌都難以突破。
曾學忠。來源:受訪者
從銷售數據上看,唯有高端才能解決困擾雷軍的難題。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歐洲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三,同比去年增長91%,與蘋果只有微弱的差距。小米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國外,500—700歐元價位段的產品同比增長將近300%,700歐元以上的價位產品增長超過300%。另外,運營商方面,小米已進入全球50個國家,51家運營商,107個子網,其中覆蓋了多個高端運營商。
不過,小米也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目前小米的基本盤還是由Redmi承接。
曾學忠引用市場調研機構Omdia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球暢享機型單品TOP10榜單,「今年上半年,全球單款手機銷量前十名,除了蘋果和三星,小米佔據了四席。」不過,《中國企業家》注意到,這四款產品均是2000元以下價位段的Redmi產品。
對此,曾學忠解釋了小米對高低端兩個梯隊的看法:「我們努力突破高端的極致科技,再將技術下沉到紅米系列,讓千元機用戶也能享受技術突破帶來的體驗。但反過來,動輒千萬級的紅米用戶,也因此能夠體驗高端,慢慢成長出一批高端用戶,形成良性循環。」
Redmi保衛基本盤,高端提升想像空間,小米接下來的打法已然清晰。
現在,小米的手機部高管團隊每周都要圍繞小米的雙品牌戰略梳理旗下產品,目標是將每一代產品做到款款精品、爆款,戰略層面則是在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上,不斷發力,「小米內部認為未來的機會非常大。」曾學忠透露。
2020年黑天鵝事件頻發,所有手機廠商面臨的形勢都比以往複雜,國際局勢尚不明朗,智慧型手機市場增長逐漸見頂,市場原本抱有期望的5G換機潮也未能如約而至。
曾學忠對《中國企業家》透露:「今年的全球手機大盤,特別是中國手機大盤在持續往下走,全球手機市場進入存量時代,我們自己也在判斷,4G到5G的過渡,似乎沒有大家感覺過去3G到4G那樣變化巨大。今年好像不完全是那麼回事。」
原因何在?小米認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帶動了抖音、快手、微信等一批殺手級應用的出現,當前,運營商還在不斷建設5G網絡,技術投入仍在進行,大家都在等待,小米甚至在推動5G時代殺手級應用的出現。「我個人的觀點是,未來在視頻領域、無人駕駛領域,可能會出現更大的突破。」曾學忠表示。
此外,針對華為因斷供可能會空出的市場份額,不僅小米、OPPO、vivo等中國手機廠商蓄勢待發,三星、蘋果等國際廠商也虎視眈眈,手機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局。小米、Ov均加大了對晶片的採購量,一位晶片供應商的內部人士對《中國企業家》透露,大部分手機廠商將明年的出貨預期都調高了50%。
未來何往
擁有技術積累後,未來,小米還將往哪兒走?曾學忠給出了答案,即小米的核心戰略「手機×AIoT」。
2020年,手機廠商們在IoT生態領域的戰火越燒越旺,華為、蘋果、一加、OPPO等多家手機廠商都已競相搶灘,手錶、電視等智能硬體成為廠商標配,不過,由於布局時間以及主攻產品品類的差異,各家IoT的生態模式也不盡相同。
小米早在2014年就開始布局IoT產品,並通過孵化生態鏈企業的方式,快速打開產品線,目前,小米生態鏈擁有業內豐富的智能硬體的支撐,站穩中國IoT市場的一席之地。截止到今年6月,小米財報顯示,IoT平臺已連接設備(不包括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數量達到2.71億臺,同比增長38.3%。
另外,小米已有四家投資的生態鏈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華米、雲米、石頭科技及九號公司。截至2020年上半年,小米共投資超過300家公司,這些公司總帳面價值達到了人民幣368億元。
今年8月,小米核心戰略從「手機+AIoT」正式升級為「手機×AIoT」,曾學忠在開發者大會上解釋稱,這意味著小米的手機和AIoT業務不僅僅是過去簡單的加法,而是將更加強調手機和萬物互聯發生的化學反應。也就是說,擁有了足夠多的設備後,小米AIoT開始考慮「深度互聯互通」。
劉德就是將小米生態鏈一手打造起來的人。如今事後回顧,劉德認為,是時代造就了小米生態,或者說是小米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才讓生態鏈能走到今天。
「當時,一群小米工程師就住在深圳的城中村裡。還在尋找投資項目時,有員工忍不住質疑,投資人都在國貿上班,我們這樣真的能幹好投資嗎?但就這樣,一群撲在一線看項目的團隊,為小米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流水收入,小米生態鏈也以超乎想像的幾何倍數增長。」劉德回憶。
手機大盤進入存量時代,競爭只會更加激烈。身在硬體領域,唯有不斷奔跑,不斷創新。雷軍如今仍然奔赴在手機一線,小米手機部幾位的核心高管,晚上幾乎沒有11點前離開公司的,「這是我們基本的狀態,也是小米當前的『創業』心態。」曾學忠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