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太升在上次發文批評張雲雷獲得突破獎後,並沒有完全停下腳步,反而再一次發文「解釋」,聲稱自己並沒有覺得張雲雷怎樣,指責更多的是音樂節目的不負責。
然而,丁太升的隨後卻將風口轉向張雲雷道:「德雲女孩邏輯夠差的,我評論你家二爺跟嫉妒無關,他有啥可嫉妒的,嫉妒他會講葷段子?」
其實丁太升所言,並不是沒有理,曾經張雲雷確實調侃過一些名人,有過一些出言不遜的經歷。
我們並不能說,那時候他還年輕,不懂事,這種推卸責任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但真正去看待過錯的行為,應當是一種知錯能改的態度,這一點張雲雷做得並不差。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明星只是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出眾,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會犯錯。
論能力,張雲雷確實是比較突出的,普通人的八歲也許還在追逐嘻戲,但張雲雷的八歲,已經在學習技能了,他的能力,也是自己辛苦換來。
但我們說,有能力者需德才兼備,張雲雷曾用相聲調侃「汶川地震」事件,確實顯得庸俗,粗鄙,甚至讓觀眾對一門藝術,都產生了不良的印象。
年少難免失足,這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現,但為此,應該做的是一種反省,改過,而不是一味地判定一個人的品行。
張雲雷曾在事件過後發文致歉,並且後續也逐漸地改善了自己的思想與品行,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新生與態度。
就以現在的張雲雷而言,他更著力於相聲與歌壇的全面發展,並且為此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他更明白了,提升自己,永遠比利用一些庸俗的「包袱」重要得多。
然而,丁太升再次批評過張雲雷後,對譚維維卻發文讚賞。
前段時間譚維維發布了新歌,並且還稱自己開始羨慕流量歌手了,原因也是因為她在發布新歌后,關注的人非常少。
這對於一位實力歌手來說,確實是一種委屈,當下娛樂圈更重於「流量」,其實我們也發現,很多不能適應「流量時代」的明星,已經逐漸遠離了觀眾的視野。
說實話,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流量或許能給明星帶來更高的地位與名氣,但若沒有相對應的實力傍身,是難以服眾的。
丁太升在文中提到,譚維維的方向是對的,以不炫技的方式去演繹,以相對應更真實的「人」的形式去展現自我,並且聲稱譚維維這次的企劃足以給現在的歌手們上一課。
從丁太升的言語中,我們也看出了他是有觀點的,或許他確實是有自己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對於譚維維的音樂方向的企劃,他是保持一種讚賞的態度。
但我們說,思維不儘是片面的。
就像歌曲,本身就擁有自己不同的色彩,一首好歌如此判別,就在於能否打動人心。
流行不代表經典,經典歌曲,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並不是拘泥於一種形式或則思想,就是所謂的「正確的音樂道路」。
就拿譚維維來說,如果她的作品足夠經典,自然會有欣賞的人,就像網絡才子許嵩一般,縱使不入娛樂圈,也會有一批期待著他歌曲的聽眾。
既然不能駕馭外界,我就駕馭自我。如果外界不適應我,那麼我就去適應他們。
保持一顆純粹的音樂心並沒有錯,這是一種態度,但每個人都是不可能改變世界的,我能做的,只是儘量為這個世界增添一些屬於自己的光彩。
沒有人有義務就一定要去欣賞有態度的人,有態度或許值得讚許,但並不是一種值得炫耀的理由。
其實反過來看待譚維維,如果她能夠適應這個時代,在擁有流量的同時,營造屬於自己的音樂能量,這難道會是一件壞事嗎?
失敗了,我們就要找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抱著悲觀的態度去看待事情。
失敗很可怕?不,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過後,卻找不到失敗的原因,一直陷入死循環中。
其實從丁太升對張雲雷與譚維維的態度來看,他並沒有錯,這是屬於他自己的觀點。
每個人都有資格擁有自己的觀點,但觀點卻不能作為詮釋一個人的全部的理由。
張雲雷能夠獲得新生,努力的去對待自己的未來,這是一種進步,譚維維能夠擁有自己的音樂態度,也值得讓人尊敬。
太過執著於過錯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別人的過錯,能夠成為我們思考人生的材料,這就是有意義的。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犯過錯,但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去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