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國電子商會編制的《社交電商行業發展白皮書(2020)》(以下簡稱「白皮書」)在北京正式發布。據白皮書顯示,2019年社交電商交易規模已經佔到全國網絡零售總規模的近兩成(19.4%),並預計今年社交電商交易額將達到3.54萬億元,佔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可達30%。
疫情大大加速了社會整體的數位化進程,其中生鮮電商、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和直播帶貨、小程序電商等社交電商發展迅猛。那麼今天我們來聊聊社交電商。
首先是社交電商的概念,什麼是社交電商?
很多人糾結於它是社交、還是電商?爭辯的意義其實不大,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其本質就是電商平臺,相較於傳統的電商,我們把通過社交關係鏈傳播的電商交易行為定義為社交電商。
人與人的相處稱為社交,社交關係中如果加入商品銷售購買行為就是社交電商了。想想是否有收到微信好友的拼團邀請,是不是在社區微信群裡搶購過蔬菜水果。在微信這個社交場裡,社交電商發展尤其迅速。
社交電商相較於傳統電商具備哪些優勢呢?
與傳統電商相比,社交電商擁有發現式購買、去中心化、場景豐富等獨特優勢,用戶既是購買者,也是推薦者。具體來看,社交電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
1)從搜索式購物到發現式購物,快速促成購買,提升轉化效率
在用戶購物的整個流程中,社交電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節點:
1)產生需求階段:通過社交分享激發用戶非計劃性購 物需求;
2)購買決策階段:通過信任機制快速促成購買,提高轉化效率;
3)分享傳播階段:激發用戶主動分享意願,降低獲客成本;
2)依託社交裂變降低引流成本,提升用戶粘性;用戶既是購買者也是推廣者。
依託社交流量,社交電商從用戶拉新到留存全生命周期進行更高效低成本運營:拉新階段:依靠用戶社交裂變實現增長,降低獲客成本;轉化階段:一方面可以基於熟人關係可以藉助熟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提高轉化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社群標籤對用戶做天然化的結構劃分,從而實現精細化運營;留存階段:用戶既是購買者也是推薦者,在二次營 銷的過程中實現更多的用戶留存。
3)去中心化傳播網絡,為中小供應商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傳統電商「搜索」模式下,消費者具備統一的流量入口,使得網絡 購物呈現「中心化的特徵」。
社交電商模式下,以社交網絡為紐帶,商品基於用戶個體進行傳播, 每個社交節點均可以成為流量入口並產生交易,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結構特點。在他人推薦下,用戶對商品的信任過程會減少對品牌 的依賴,產品夠好性價比夠高就容易通過口碑傳播,給了長尾商品更廣闊發展空間。
社交電商從微商走到現在,針對目標用戶的不同發展出了多種類型,下期我們分享《社交電商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