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原型設計之交互體驗的思考過程(一)

2021-01-0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當我拿到產品或者界面功能結構圖時,我首先會做以下三點考慮:

該產品定位是什麼,我希望用戶擁有什麼樣的體驗【至關重要,考慮到每一個細節問題】對界面邏輯功能分析,我需要和那些功能打交道競品分析,或者相似功能界面設計、交互分析

三點思考內容,不分順序,在思考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三點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

說一下自己的拿到功能結構圖的整個思考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Part   one

產品定位分析:

No.1  微記,通過圖片和文字為家庭成員記錄他們每一刻、每一天的生活點滴,創造全家人的共享記憶;

Part   two

界面功能結構分析:

四個常規tab(家庭微記、家人、家書、我的),和添加微記botton;用於用戶及時發布動態消息,包括用戶頭像,發布時間,動態內容(圖片、文字);更加注重用戶隱私,只有點讚,不包含評論、轉發等分享行為;加入日曆功能,方便用戶及時查看當天動態;Part three相似功能分析界面分析

No.1  朋友圈、qq空間

A、相同點:及時發布動態消息,包含用戶頭像,發布時間,動態內容(圖片、文字);

B、不同點:

沒有評論、轉發的分享功能;朋友圈和qq空間更在於分享,微記更在於記錄微記對於用戶的每一條狀態

更加重視,不是單純的下拉刷新,一條條動態簡單粗暴的刷過去;

No.2  日記類功能app

A、相同點:真正的回歸記錄,把重點放在用戶的每一篇、每一天生活記錄,記錄方式、

記錄目的更加明確,使用戶感受到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在被記錄;

B、不同點:

日記大多在於記錄自己個人生活,微記在於記錄家庭每一個成員的生活,使他們之間達到共享的家庭狀態。關於自己的記錄內容,對於家庭成員,可以選擇公開或不公開的方式;

綜上,對於微記的原型界面設計有了明確的方案

記錄方式

No.1  每一條微記內容

A、微記更靠近日記的記錄的方式,每一條微記以塊狀形式,獨立呈現,包含用戶頭像、用戶暱稱、發表時間、發表內容

針對發表內容,說明一下,根據功能要求,用戶最後呈現發表狀態,共有三種

a、圖片+文字

b、純圖片

c、純文字

所以要出三種狀態原型。

No.2  多條微記的呈現形式:

上下滑動同一天不同時刻的所有家庭成員所發表的微記向左滑動,後一天不同時刻的所有家庭成員所發表的微記向右滑動,前一天不同時刻的所有家庭成員所發表的微記

四個常規tab(第一本版本中,「我的」因當時特殊考慮,沒有放上去,不影響整體交互體驗效果)

之所以選擇將4個tab包括添加微記botton放在頁面的頂部,是因為:如果4個tab放在界面底部,當用戶上滑查看一天家庭成員的動態,用戶手指的滑動與界面的交互位置和4個tab放在底部的位置,會有一些重合,引發用戶誤點,影響用戶體驗。

好吧,這個想法,自己現在看起來,確實是有點「想多了」。

不過,在這裡,我要說明一下我這裡所犯的錯誤–作為互動設計師,自己在空想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模擬用戶使用產品的場景,也許用戶的大多使用習慣,是我們在過去的經驗中、在自己的使用場景中、在書本中,是可預見的,但是有時候自信的一味的空想模擬,就會忽視很多的用戶細節,如果被忽視的細節一旦多了,那差距想必會影響整個產品的用戶體驗。

後話,自己找到幾款需要下滑查看動態,並且tab在界面底部的app,推薦自己的一些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朋友使用,並悄悄觀察他們的交互狀態、體驗效果,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當他們手指準備點擊屏幕上滑時,大家會刻意迴避這個區域,只要標籤欄高度合理,界面交互範圍符合用戶手勢舒服的合理區域,由於上滑,造成誤點的情況幾乎沒有

關於添加微記的botton

由於把四個tab放在了頂部的最上面,考慮到視覺平衡,一開始準備將botton放在最中間,但是如果將botton放在中間,用戶點擊起來相對比較麻煩,所以,綜合考慮來看,決定將botton放在最右邊,一方面,方便用戶點擊。另一方面,微記上面需要加上當天的日期,避免整個微記界面中間擁擠的情況。

日曆botton

因為將當天日期放在了每天最新微記的上面,所以,便將日曆放在了其旁邊,同一性質,都在於根據時間查看當天微記內容

上述一段,就是我對微記第一版本的考慮。

無論是移動端界面、還是PC端界面,都需要對什麼是簡單的體驗有一個明確認識。

關於建立這種認識,我很喜歡Gildes Colborne在《簡約至上–互動設計四策略》提到的的方法,在這裡複述一下,和大家共勉,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和幫助!

我有兩種方式 來建立這種認識。

簡單而迅速的方式是用一句話把它寫出來,包括我要設計什麼,要遵循哪幾條設計規則,儘量使用最簡單的術語。然後,在面對設計功能對照表而猶豫不決時,我就會暫時停下來,問我自己:「做這個表是為了什麼?」這個描述是我判斷設計是否簡單的基準。在做一些比較小的設計(大型網絡中的一個頁面)或者在我多多少少了解到設計背景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都是很奏效的。

更好而花費時間更長的方式是描述我希望用戶擁有什麼樣的體驗。具體一點說,就是描述用戶的使用背景,以及我的設計怎麼滿足用戶在該情下的需求。在設計一些大型啊項目時(比如整個網站或者行動裝置),這種方式很適合,因為我這種方式可以讓我深入透徹地考慮到每一個細節。

下面就是微記第一稿的原型圖設計以及基本的交互效果動圖

上下滑動,查看同一天不同時刻的所有家庭成員所發表的微記向左滑動,查看後一天不同時刻的所有家庭成員所發表的微記向右滑動,查看前一天不同時刻的所有家庭成員所發表的微記

微記原型圖效果(第一稿)

微記原型圖交互效果動圖(第一稿)

如果大家想看動圖的話,可以到behance看我的原稿:連結:https://www.behance.net/portfolio/editor?project_id=33050391

現在看來,很多交互上的錯誤都顯而易見。

記得,當時第一稿完成的時候,自己興致勃勃拿給公司同事「欣賞」,我原以為大家會很流暢的滑動起來,好吧,並沒有,他們中幾大部分人只是停在界面上,或者亂點一通,並沒有滑動的意思,我有問過他們,為什麼不嘗試著上下或者左右滑動一下呢?他們的回答是:

我並沒有看懂界面到底在表達什麼;我怎麼知道上下左右有內容呢;額,我應該要這麼做嗎,但是你沒有提示啊;

說實話,當時的確有很深的挫敗感,然並卵,及早發現問題,那就開始解決問題。從大家給我的反饋意見和我對他們的觀察中,我做了以下總結:

第一稿錯誤的原因:

這個原因前面也有提到過,就是太盲目按照自己的想法,沒有切身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先是體驗,再是設計,應該時刻放在心上,應該時刻使用戶感受到產品簡單之美;形式大於體驗,過分將重點放在自以為「與眾不同」的設計,違背了一些互動設計最基本的準則,「可見性」、「自解釋」等都沒有很好的遵守。

第一稿錯誤的設計方法:

將微記狀態的塊狀結構過於大,非常不方便用戶瀏覽,用戶第一眼需要的信息量遠遠超過我給予他們的信息量;微記發表及時的時間,屬於用戶當前最需要知道的信息,卻沒有明確展示,而是放在了每篇微記的最底部;沒有足夠的提示設計,需要用戶思考;

在這裡說明一下,在第二版的設計之前,期間也有無數的小版本,小想法,但大多不成熟,會很快被自己否決。

第二稿將做以下調整:

1、塊狀縮小,一屏,可以正常顯示1到3個微記內容;

關於微記內容的設計:

此前設計樣式只符合一張圖片,再多發表一張,用戶是看不到的。這裡的做法應該是讓用戶看的到,但是看不清,觸發用戶點擊;將發表時間提到微記內容的上面,增加點讚botton;

2、4個tab依然放在界面頂部;

3、添加微記botton放在最右手邊,方便用戶點擊,觸發用戶點擊;

4、因為微記塊狀的縮小,所以取消左右滑屏,改為左右有一個時間導航(前一天,後一天),用於用戶點擊;

下面就是我第二版改版的設計原型圖

第二版針對第一版出現的嚴重問題,做了很多的而改進,但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仍然需要不斷懷疑和提高,針對第二版的改進,我會在《產品原型設計之交互體驗的思考過程(二)》中繼續更新說明。

 

作者:大聖(微信號wzydml),互動設計師。

本文由 @大聖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體驗設計與互動設計的七大區別,你知道嗎?
    近些年體驗設計崗位的增加,人們不可避免地將它和互動設計對比起來。這兩者有什麼區別?本文將從梳理了兩者七個方面的差別,希望對你有幫助。近幾年體驗設計崗位的新增讓不少從業人員在思考該崗位與互動設計的區別, 這也成了面試的大概率問題。隨著服務設計專業的同學及互動設計師的從業者投身到體驗設計崗,明確兩者差異有助於更好的進行設計崗位工作。
  • 什麼是設計——交互&UI
    編輯導語:網際網路產品設計主要指通過用戶研究和分析進行的整套服務體系和價值體系的設計過程,設計也分不同的方向,網際網路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分成多個階段,每個階段是不同的設計活動;本文作者方向了設計的幾個方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什麼是設計1.
  • 互動設計定律和用戶體驗地圖
    展示的就是用戶在使用一款產品和設計服務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體驗、用戶對產品直觀的心理感受。將用戶的所做、所思都展現出來,便於團隊設計師全面思考產品帶給用戶的體驗,挖掘設計的優化點。例如,你去三亞去度假旅遊,用戶體驗地圖就是用圖形的形式,可視化的表達,將你在三亞的一天活動情況記錄下來,其中包含你這段時間去過的旅遊景點,以及在每個旅遊景點的用戶體驗感受。
  • VR產品經理之路:產品設計思考和Oculus quest產品體驗
    所以,在這裡把自己的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這裡主要說的是偏向於軟體和解決方案式的產品,非硬體產品。最後寫一下Oculus quest,移動VR頭顯一體機的一些會對產品設計帶來比較大影響的部分體驗的思考。
  • 「原型指南」產品原型設計工具如何選?
    無論是App設計還是網頁設計,原型都是設計過程中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一個部分。但如今,形形色色的產品原型設計工具擺在眼前,每款工具都各有千秋。然而怎樣去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原型工具,就成了設計師的一大難題。特別是對於一些剛入門的設計師來講,會稍顯茫然。
  • 上海UI設計培訓班UED用戶體驗和互動設計學習內容
    用戶體驗設計(英語:User Experience Design),是以用戶為中心的一種設計手段,以用戶需求為目標而進行的設計。設計過程注重以用戶為中心,用戶體驗的概念從開發的最早期就開始進入整個流程,並貫穿始終。
  • 什麼是原型設計?原型圖需要做到什麼程度?
    「原型設計」一詞可能會讓很多人為之困惑,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是對於在網際網路行業打拼的產品經理人與策劃人來說一動不會陌生,這是在工作之中會提到最多的一個詞。什麼是原型設計?原型設計指的是讓人能夠提前看到或是體驗到產品的一個創作過程,它可以很好的去表達出設計人員對產品的一種需求,具有很好的思路展現形式,是一種較為立體有效的溝通方式。原型設計的最終呈現效果有幾種不通的程度,被稱之為「草圖」、「低保真」、「高保真」已經更加複雜的交互原型。
  • UI互動設計培訓機構淺析UI設計和互動設計的不同之處
    一、UI設計和互動設計概念區別UI設計:界面設計或界面設計(英文UserInterface design,簡稱UID),是指軟體的總體設計,用於人機互動、操作邏輯和美觀的界面。UI設計主要分為物理UI和虛擬UI兩種類型。網際網路行業常用的用戶界面設計是虛擬用戶界面,簡稱用戶界面。
  • Axure教程:全屏下拉菜單導航交互效果的原型設計
    給大家分享一個PC導航列表交互原型設計,順帶同大家探討下通過界面框架、組件設計來實現產品設計的標準化(文後附上rp供各位參考)。PC前臺頁面的整體設計一般是自上而下,多數基於中心垂直線以及兩條垂直邊線。因本文要分享的導航只是個全屏導航,並不需要考慮高度,所以只要做寬度的控制。
  • 互動設計三板斧:思維、方法、工具(基礎篇)
    ——劉津《破繭成蝶》簡而言之,使產品的原型設計無限接近用戶的心理模型,讓用戶更加有效地完成其操作目的,通過改善用戶體驗的方式提升產品的價值。互動設計是一門把抽象需求轉換為具象界面的交叉學科,重點是用戶行為設計,要實現恰當的用戶體驗,需要具備設計學、邏輯學、人機工程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知識。
  • 從0設計App(6):根據流程圖4步解決原型稿、交互稿
    至此,我們完成了app的宏觀定位、系統架構、產品結構圖以及最為重要的2大流程圖(業務、頁面流程圖)。接下來本文將圍繞頁面的原型設計、互動設計展開。但很多中小公司裡產品經理同時身兼互動設計師的身份,更有甚者兼任視覺設計師。作為從0設計App的唯一負責人,我當然是同時身兼原型和交互哈!另外,原型有人還會分為線框圖、低保真和高保真原型,我用下釐清一下。其實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公司分工不同,按照實際情況應對就好了。
  • 如何用Sketch製作精緻的交互原型?
    雖然Sketch更適合設計師使用,但是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產品經理使用Sketch代替Axure設計原型。出圖快、易操作、易上手是Axure的巨大優勢,但是交互一直是Sketch的硬傷。在這篇文章,一起來看看作者如何解決。
  • Axure中繼器教程——以對待做產品的態度創建產品原型組件(一)
    在新的教程中,不再是單純的教大家如何使用Axure這個工具創建原型,而是引入一種新的思路,讓大家以產品經理規劃產品的方式去創建通用性高、復用性高、可交互的產品原型組件。友情提示:以下組件的規劃設計是以iPhone手機為藍本,思路可套用在安卓機型或是PC端產品名稱:移動端產品原型組件(適用機型iPhone5)產品定位:為需要經常畫產品原型的產品經理提供便利,方便其快速創建可讀性高的產品原型
  • 15款優秀移動APP產品原型設計工具
    編輯器是構建原型的環境,由一組設計和開發原型的工具組成,另外還可以構建交互。播放器用來觀看原型,並與原型進行交互,並提供了相關 工具來標註和保留反饋信息。你可以直接在真實的行動裝置上對原型進行測試。並且可以使用iOS或Android上的瀏覽器以全屏模式運行原型。 5、Moqups
  • 如何運用設計規範及前端基礎知識進行原型交互細節提升
    確立好模塊後接下去的工作就相對簡單許多了,根據模塊進行結構的思維導圖的梳理如下3 項目製作在製作過程中,我將整體製作過程分為三大步框架製作:大框架,為交互原型進行整體框架製作頁面內容:內容製作,進行具體內容的完善細節處理:精雕細琢,進行細節的精細化處理3.1 框架製作整體框架的製作分為:全局導航
  • 關於別名配置使用彈框交互應用的思考
    本文作者就針對彈窗,闡述了她關於別名配置使用彈框交互應用的思考,讓我們一起來交流學習吧。我在思考功能實現需求的時候,會斟酌和判斷使用什麼樣的功能和交互樣式供用戶使用,功能路徑既可以完成需求閉環,又滿足用戶習慣,設計的功能和交互方便用戶操作使用。
  • 聊一聊我對產品原型的心得體會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我對產品原型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產品原型一定是服務於溝通的在理解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汪晨(產品經理)的領導陳璐最近給他安排了一個新任務,讓他負責一個全新產品的研發工作。而前期針對這個產品規劃的會議(領導會議),汪晨並沒有參加。因此這天陳璐把汪晨叫到辦公室,跟他談了一下相關情況。
  • 10款趣味十足的交互產品設計案例,驚爆眼球!!
    互動設計是工業設計的一個分支,互動設計的思維方法建構於工業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同時加以發展,更多地面向行為和過程,強調過程性思考的能力
  • 互動設計,從做好Research開始!
    這兩年,申請互動設計的同學越來越多,而能不能得到考官青睞的關鍵因素,就是你的交互作品好壞。那怎樣做出一份好的互動設計作品呢?答:Research 很重要。互動設計在這裡,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軟體平臺叫 Xtensio。(是一個在線的輸出人物原型的一個演示平臺。)
  • 互動設計的定義、目的、價值、方法、文檔
    互動設計的定義互動設計是指設計人和產品或服務互動的一種機制,以用戶體驗為基礎進行的人機互動設計是要考慮用戶的背景、使用經驗以及在操作過程中的感受,從而設計符合最終用戶的產品,使得最終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愉悅、符合自己的邏輯、有效完成並且是高效使用產品。互動設計可以劃分為縱向和橫向(動態的和靜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