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各種呼吸道疾病也來了,不出意料的,一些藥品又濫用起來了。
前兩天,一家人帶著咳嗽的寶寶來看病,坐到我跟前,開口就是讓我開藥。我忙不迭診斷完開了藥,但拿到了藥他們好像並不滿意,圍著我問:
菌菌心很累。其實,國內很多藥物都濫用得很嚴重,你幾乎不用擔心醫生不給孩子開本應該開的藥,需要擔心的是醫生開本可以不開的藥。如果醫生沒有給孩子開某種藥,那是他真的認為沒必要。
上面提到的止咳藥,就是那個不該開、我也不會開的藥。
1
止咳藥的流行
源於我們對咳嗽的誤會
寶寶咳嗽很容易讓家長焦慮,因為咳嗽聽起來就不太舒服。但是,我們能夠僅僅因為不太舒服就去給寶寶止咳嗎?
試想一下,我們喝水不小心嗆到,是不是也會咳嗽?這時候咳嗽也不舒服,但我們不覺得有什麼,因為咳嗽可以把進入氣管的水排出,保證呼吸道的通暢,咳完了我們就舒服了。
咳嗽其實不是病,它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後的應激反應。
和嗆入氣管的水一樣,病毒、細菌、支原體等微生物的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也會刺激呼吸道。這就是為什麼呼吸道感染會咳嗽。
嗆水了,通過咳嗽把水排出,就不會咳了;呼吸道感染了,通過治療把感染減輕,慢慢的也就不會咳了。
因此,治療寶寶咳嗽,止咳意義不大,去除引起咳嗽的病因才是關鍵。
2
擔心咳嗽咳出肺炎的
你們被藥商洗腦了
「孩子咳嗽,就怕咳出肺炎!」
這句廣告詞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於廣告都停播許久了,這個概念還在人們腦海裡揮之不去。
我以前講過,發燒不會燒壞腦子,是腦炎、腦膜炎等會傷害腦子的疾病引起了發燒,而不是發燒引起了這些疾病。
咳嗽咳出肺炎的說法,同樣也是搞錯了這種因果關係。應該說得了肺炎會咳嗽,但咳嗽不會引起肺炎。
上面那位媽媽說孩子「咳嗽沒吃藥轉肺炎了」,這個「轉」字用得就不太正確。孩子開始咳嗽的時候應該已經有肺部感染了,咳嗽是肺部感染的早期表現,而不是咳嗽沒治「轉」成了肺炎。
3
不推薦止咳藥
是因為它可能幫倒忙
聽到孩子不斷咳嗽,我們就知道孩子的呼吸系統可能出問題了,因此咳嗽其實是一個反映孩子呼吸系統狀況的警報器。它一響,就表示孩子可能生病了;它一直響,就表示孩子病還沒好。
從這個角度看,孩子咳嗽本身不見得是壞事,盲目止咳反而會掩蓋真正的病因。
就好比一棟大樓著火了,火災警報響了起來,這時候首先要做的是趕緊滅火,而不是伸手把警報關了。警報器關了火災依然存在,大樓依然不安全。而且沒有警報器,無法迅速滅火,造成的損失會更加嚴重。
咳嗽止住了,不代表萬事大吉。那個「咳嗽轉成肺炎」的孩子,如果一開始吃了止咳藥不再咳嗽,那麼後面肺炎嚴重了可能都發現不了。
喝水嗆到了,通過咳嗽可以把水咳出去;呼吸道感染了,呼吸道裡的分泌物、壞死脫落組織增多,形成痰液,也需要通過咳嗽咳出去。痰液的排出,有利於感染的恢復。
所以,咳嗽對呼吸道是有保護作用的,吃止咳藥會讓孩子失去這個保護。如果孩子有痰,不但不能吃止咳藥,還要鼓勵孩子把痰咳出來。
不推薦止咳藥,也因為現有的許多止咳藥並不靠譜。常見的止咳藥如可待因、右美沙芬,對兒童咳嗽的效果有限,副作用卻很多,比如成癮、呼吸抑制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
所以,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都建議 6 歲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非處方的止咳藥和感冒藥,我國也在今年 9 月要求 18 歲以下兒童禁用含可待因的感冒藥。
下面是菌菌整理的含可待因成分的常見止咳藥物,家長們注意不要讓孩子服用。
4
不用止咳藥
不代表放棄治療
不吃止咳藥,不意味著對寶寶咳嗽置之不理,引起咳嗽的病是還要治的。如果孩子咳嗽時出現以下情況,要及時求助醫生:
● 3個月以下的嬰兒咳嗽;
● 有呼吸困難、口唇發紫等缺氧表現;
● 咳黃色、綠色的痰,並伴有發熱;
● 頻繁咳嗽持續時間較長,或咳嗽越來越厲害;
● 伴隨耳朵疼痛;
● 孩子本身有心血管或肺部疾病。
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變化也很多,這裡很難盡數列舉所有可能的情況。如果家長覺得心裡沒底放心不下,那還是去趟醫院吧,做最保險的選擇一定不會錯。
很大一部分寶寶咳嗽是病毒引起的,沒那麼嚴重,可以先居家觀察。具體的護理措施有下面幾個:
室溫最好恆定在(18℃~22℃),保持一定溼度(>50%);儘量迴避菸草,無論是二手菸還是三手煙;在室外空氣情況良好時勤通風;多喝水。一般建議喝溫開水,如果是 6 個月以下的純母乳寶寶,多餵母乳就行;做生理鹽水霧化,如果媽媽們家裡沒有霧化裝置,也可以嘗試浴室蒸汽,在充滿溫溼蒸汽的浴室裡呆上 5 ~ 10 分鐘也是可以的;對於 1 歲以上的孩子,刺激性乾咳的時候可以通過口服 2~5 ml蜂蜜止咳,切記不要給1歲以下孩子口服蜂蜜。
最後再總結一下。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反射,提示孩子呼吸道可能有狀況。治療咳嗽關鍵則在於針對病因治療,盲目用止咳藥,會掩蓋咳嗽的真正原因,還會讓孩子面臨過度用藥的風險。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不是醫生建議,不要給4歲以下的孩子吃止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