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非行政首都普利托利亞,一位市民攜帶擬退換包裹來到電商平臺Takealot提貨點,並按照防疫要求在進入前清洗雙手。
本報記者 田士達攝
儘管非洲電商市場起點不高,但在過去幾年間發展迅猛。尤其是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將於2021年元旦正式啟動,南非等非洲主要經濟體和製造業大國正在「摩拳擦掌」,期待利用這一契機提高本國工業化水平,在非洲電商平臺上上架更多「非洲製造」。不過,非洲電商要想真正騰飛,還需要克服包括消費能力、商譽、郵政物流等在內的一系列障礙。面對非洲電商發展的廣闊前景,加強中非合作、解決發展難題勢在必行。
南非標準銀行集團近期發布簡報稱,當前,電商在非洲大陸迅速擴張。非洲人口消費潛力巨大,自主製造產品將通過非洲大陸自貿區打開市場,非洲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可期。
起點雖低發展迅猛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下簡稱「聯合國貿發會議」)每年都會編制一份零售電子商務指數,以衡量相關經濟體為發展電商所做的準備工作。
2019年的數據顯示,雖然四成15歲以上非洲人擁有支付帳戶,但卻只有25%的人可以上網。按照百分制計,非洲在安全網絡伺服器及郵政服務可靠性方面的得分分別只有29分和22分。綜合上述指標,非洲電商配套準備程度得分僅為29分,排名滯後。
同時,近年來,非洲電商正在迅速擴張。聯合國貿發會議指出,非洲網購人數自2014年以來年均增長18%,主要因為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推動了非洲網際網路普及率迅速上升,網民比例也從2005年的2.1%上升到2018年的24.5%。此外,非洲的支付服務也在創新發展,更多非洲人即使沒有銀行帳戶也可參與網購。
新冠肺炎疫情給非洲經濟蒙上了陰影,但也為非洲電商發展帶來了機遇。為控制疫情,各國紛紛採取措施限制民眾出行,客觀上推動人們轉向電商服務,許多平臺出現了訂單「井噴」現象。
本土企業大展身手
在聯合國貿發會議調查的152個國家中,電商準備度得分較高的非洲國家為奈及利亞、南非和肯亞。三者的人口總數超過3億,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半以上的經濟產出均來自於此,網購人數也佔非洲一半以上。
目前,全球主要電商公司尚未在非洲建立業務機構,當地電商市場初期的主要「玩家」大多為本土企業。經過「燒錢」補貼爭奪市場、不斷增加融資、改善服務,非洲電商市場格局輪廓基本形成。總部位於奈及利亞的Jumia是非洲著名電商企業,被譽為「非洲亞馬遜」;南非全國傳媒集團旗下Takealot則在南非市場連續多年保持領先地位;2014年華人也在肯亞成立了電商平臺Kilimall,如今已輻射非洲多國。
由於銀行卡普及率低,非洲電商平臺面臨挑戰。為此,非洲企業紛紛創新支付方式,減少電商支付障礙,推動行動支付成為非洲電商「革命」的主要動力。比如,Jumia開發出自有支付平臺JumiaPay;金融科技公司PalmPay與OPay也作為專業支付服務運營商,在非洲電商大潮中吸引了大量投資。通過奈及利亞另一支付平臺Quickteller,用戶可以直接使用當地貨幣在英美網店結算,此舉可解決「海淘」過程中常見的外幣兌換問題。
記者在南非使用Takealot購物時注意到,平臺可以提供銀行卡及其他多種支付方式。比如,用戶線下購入儲值卡後,可在線上消費;註冊信貸平臺Mobicred後,可在線申請一定消費額度,並按月分期付款;學生可使用國家學生資助計劃(NSFAS)開發的「在線錢包」,將貧困補助、助學貸款等用於電商平臺消費。此外,不少平臺還推出了寬鬆的免費退換貨政策,提供貨到付款以及自提服務,這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創新合作便利貿易
中國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產品廣受非洲市場歡迎。近年來,在廣州、義烏等地的非洲商人發現了新商機。他們從中國進口產品,通過非洲電商平臺向當地消費者銷售,中國也由此向非洲電商供應了大量產品。
作為非洲最大電商平臺,Jumia敏銳捕捉到了這一商機,將中國作為主要採購市場。該平臺擴展了傳統的「中間商賺差價」貿易模式,產業鏈覆蓋國際航運、清關、倉庫交貨及配送等多個領域,力求以更高利潤吸引中國供應商。在這種新模式下,中國供應商接到訂單後,只要把產品送到Jumia在中國設立的倉庫,便可「坐等」收款。
在支付環節,中非雙方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合作,以便利中非貿易往來。例如,肯亞的SimbaPay能夠提供一種即時轉帳服務,幫助旗下行動支付用戶向中國微信用戶實時匯款;中國銀聯也與南非支付技術公司iVeri合作,為非洲銀聯卡持卡人提供在線支付服務。
近兩年來,盧安達、衣索比亞兩國先後與阿里巴巴籤署共建「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協議,使兩國農產品通過「直播帶貨」在中國成為「網紅」。今年以來,疫情的暴發加劇了非洲農產品滯銷情況,但在5月舉行的一場跨境電商直播中,1.5噸盧安達咖啡豆很快便被一搶而空,「一秒賣出了一年的銷量」。
就此,盧安達駐華大使基蒙約稱讚道:「感謝中國電商為我們的農民帶來了希望,讓他們能夠繼續參與全球貿易。」不僅如此,中國電商還為非洲企業開發出一套全新的賦能培訓模式,幫助非洲創業者特別是年輕人以及女性從數字經濟中獲益。
仍有短板需要補足
擁有12億人口的非洲是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大陸。這一形勢疊加年輕人及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支出不斷增加、消費模式逐漸升級等趨勢,共同構成了非洲電商發展的「底氣」。
儘管非洲電商市場起點不高、準備不足,但在過去幾年裡發展迅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將於2021年元旦正式啟動,南非等非洲主要經濟體和製造業大國正在「摩拳擦掌」,期待利用這一契機提高本國工業化水平,推動本土產品進入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在非洲電商平臺上上架更多「非洲製造」。
根據標準銀行集團預測,非洲電商將長期保持增長勢頭,2022年非洲電商總價值預計將達到290億美元。
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預測,隨著越來越多的非洲人接觸到網際網路,2025年網購將佔非洲零售額的10%,價值約為750億美元。
不過,標準銀行集團同時表示,非洲電商要想像中國電商一樣騰飛,還需要克服一些障礙。比如,由於欠發達國家購物者通常缺乏足夠的儲蓄和可支配收入,非洲電商消費者的平均消費額普遍低於其他市場;非洲商家的商譽以及郵政可靠程度等也亟待提高。
就記者的實際體驗,南非電商平臺商品種類較少,配送速度慢,即便在主要城市,也需要一兩個星期才能收到貨物。相比而言,當地的促銷活動更加「實在」,打折沒有「套路」。
面對非洲電商發展的廣闊前景,加強中非合作、解決發展難題勢在必行。一方面,非洲電商與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非洲產品在中國通過電商「走紅」也顯示出巨大市場潛力,中非雙方降低貿易壁壘、擴大貿易往來必將帶來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另一方面,非洲電商發展的準備工作仍存在一定欠缺。隨著中國幫助非洲加大基礎設施尤其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非洲在網際網路普及、在線支付、物流交付等方面的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非洲電商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駐普利托利亞記者 田士達)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