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多部委發布《關於規範高等院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來,網上對此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但可以明顯感受到:看文獻的和寫文獻的網友所持的意見卻有很大差異。與此同時「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又為很多國內SCI投稿的作者澆了一盆冷水。如今每當看到這樣的消息,感同身受下學子和科研人員內心的糾結就「撲面而來」。
相關政策發布後科研工作者卻更為難了
逐步取消SCI論文硬性指標要求後,也許可以減輕考慮職稱和畢業的學生科科研工作人員肩上的壓力,但是並不是代表著國內期刊的質量就會因此迎來大幅提升,而版費絕對是個一定繞不開的話題,事實上:國內期刊配合企業事業單位的績效職稱評定需求,版面費也不斷提高。一些所謂的中文核心期刊,先交幾百元的審稿費,再收個動輒三四千的版面費,在如今「非三高論文不予報銷」的「助攻」下瞬間勸退了不少投稿者,例如最近網友挖出的北大核心期刊《福建茶葉》,只要是和茶葉有一點相關,隨你是什麼行業什麼單位,只要願意掏錢就能發表文章,著實淪為了灌水神器。
與此同時很多免版面費的SCI期刊可以讓投稿人不用為版費發愁,又有較高的影響力,自然成為了大家紛紛「投靠」的對象。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就很難再去期待國內期刊投稿能如雪片般襲來。
全力支持下的國內期刊,為何還是得不到認可?
對國內期刊的政策支持我們最近已經看到非常多,但除此之外,國家在財政上的支持也是不遺餘力!Nature早在2019年12月就報導過中國政府在未來5年,每年將斥資2億元人民幣來幫助提高280個學術期刊。
這項財政支持將國內期刊分為三個等級,按照不同等級來劃撥支持資金,一等級的期刊最多每年可以拿到520萬元的資助,即使第三等級的期刊最低也能獲得每年40萬元的資金支持。這樣大力的足以體現了要振興國內期刊的決心,但是效果一定會好嗎?我們不禁疑問。
要知道國內期刊的詬病似乎並不是資金不夠,關於其水平不足、賣版面、灌水不止、造假成風的吐槽我們已經屢見不鮮。《人民日報》曾撰寫過文章表示其背後的原因源於「我們的科研人員缺乏科技文化自信」,這個觀點似乎沒有獲得太多人的支持。而如下網友的評論卻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在這樣的吐槽下,也就更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依然選擇投免費的SCI期刊。
從博士畢業不再強求發表SCI論文再到「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我們始終沒有等來一個具體的「量尺」,「一刀切」的治標不治本,真的會讓國內期刊可論文發表的環境變好嗎?對此小編想說:期刊改革之路,優勝劣汰遠比物質的投入來得更重要。回過頭看,中國早在2016年就成為了學術論文發表的第一國(每5篇論文中就有1篇由中國人員發表),但同時也是全球最高撤稿量的國家(每千篇撤稿率1.13%),由此可見這條路,我們還要走很久……
本文為AEIC學術交流中心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否則即為侵權,我方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