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房子搶黃金搶紅燈搶車位——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搶
2014年12月07日 來源:
齊魯晚報
文/梔 心(「青未了·心理諮詢工作室」特約作者)
近年來,「搶購」頻頻成為生活中的關鍵詞。從國際金價大跌,「中國大媽」瘋狂搶金,再到不久前,中國人海外瘋搶iphone6;從過馬路「搶紅燈」,到坐車「搶座位」,再到開車「搶車位」,一路走來,形形色色的「全民瘋搶」,不能不讓我們從心理層面思考,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搶?
● 全民瘋搶,秒殺了我們的心理防線
前些天,「雙11購物狂歡,全民極限瘋搶」像一道閃電,瞬間秒殺了無數人的心理防線,「中國式瘋狂搶購」又一次如火如荼。女友小蕙說,「前段時間看《女神的新衣》老覺得自己沒衣服穿了,這次雙11瘋狂血拼了一堆衣服!」無獨有偶,話題人物郭敬明也說:「對於我這種不愛出門的人來說,幾分鐘搞定一堆東西的成就感真是太『哇哦』了……折扣真的太低了,一沒控制好,就購了一大箱子。」
線上瘋搶,線下也沒閒著。「購房不眠夜,特惠房瘋搶中」、「蘇寧店慶,全民瘋搶」、「國美十年,全民瘋搶」、「東風日產,全民瘋搶」、「北京現代,全民瘋搶」、「金銀暴跌,中國大媽瘋搶現金特權」、「iphone6開售首日,果粉瘋搶」這樣的新聞報導,也幾乎沒有終止過,至於非常時期,一有風吹草動就「搶板藍根」、「搶鹽」、「搶奶粉」,以及每天都在上演的「搶紅燈」、「搶座位」,實在讓人目不暇接。
就在不久前,《法國看板》雜誌一篇文章稱,中國遊客即使在國外也會爭先恐後,在百貨公司和專賣店櫃檯前搶購物品。韓國媒體,更是毫不客氣地報導,黃金周16萬中國遊客湧入韓國,瘋狂掃貨,純購物旅遊引發首爾堵車堵人。
一句話,「全民瘋搶」已經成了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天早晨,超市大門剛一打開,就會湧進一大批搶購新鮮雞蛋的老人,對於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的老一輩來說,窮怕了,缺怕了,條件反射地去「搶」,圖的是一個心安。可悲的是,許多的社會中堅力量也視「搶」為常態,什麼都想一步到位。搶鐵飯碗,不惜血本搶購學區房,搶火車票,搶車位,就連拜佛,也搶著燒頭炷香,不折不扣,把「搶」仿佛都滲透到了骨髓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整體處在恐慌狀態下的防禦行為,足以說明,比起老一輩,我們的心理現狀依然是恐慌、焦慮、盲目和無所適從。天上不會掉餡餅,今天,有人眼疾手快,搶到了滿心歡喜;明天,就必然會有人雙手落空,喪失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引發類似於日本核洩漏後「搶鹽潮」的蝴蝶效應。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面臨著這樣的窘境呢?
「長期以來,人口多,資源少,讓多數人的憂患心理根深蒂固,競爭意識非常強烈。」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一語中的,好像「只有衝到最前,才能搶到最好的」。這也是大多數人獲得安慰和可控性的一種做法。
南京市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純也表示,當有危急事件時,人們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導致跟風爭搶行為發生,「群體性搶購風潮能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心理壓力」。此外,人對未知事物會產生恐慌心理,出於防範心態,人們難免會搶購,他們需要有樣東西來保證安全感。
● 心理恐慌,讓我們習慣了什麼都去搶
顯而易見,社會有社會的問題,芸芸大眾的我們,也有我們的問題。
站在個體的角度,每個人都渴望過上安全、舒適的生活,物質的擁有是最好的定心丸,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事實也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瘋搶」的不再只是因為資源稀缺,而是心理作祟,讓我們習慣了「搶」,習慣了急於求成,你搶,我也搶,心中沒有規則,就容易丟了底線。
隨便扒拉一下,由「瘋搶」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哄搶」新聞,這些年來,數不勝數。某某國道上,貨車翻倒了,搶西瓜,搶大米,搶螃蟹,搶飲料,甚至是馬路上搶錢的,搶「神水」的,光是《焦點訪談》就播出過許多起,讓人唏噓不已。更可怕的是隨處可見的「搶紅燈」,以及公交車上為了「搶座位」大打出手,引發的流血事件觸目驚心。這樣為「搶」瘋狂,什麼時候罷休?
如果透過心理學的窗口去照見觀看,我們就會發現,物質從來不簡單就是它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關係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希望、愛、成功、力量、幸福和安全感,也同樣映照出我們的恐懼、害怕、失望、不被愛以及不安全感。在我們瘋狂爭搶的背後,我們的確需要好好洞察我們的內心世界,到底缺失什麼。
在我的隨機採訪中,絕大多數人都有「搶」的經歷。35歲的麗娜是位產科醫生,在轟動一時的「搶金大潮」中,她也搶購了一批金項鍊金耳環金手鐲。她說:「降價了不趕緊搶,以後漲價了不後悔嗎?」而鄰居家56歲的趙大媽則告訴我說,前段時間,生薑緊俏,她搶購了不少生薑,都埋在樓前的沙地裡,為的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哪怕後來生薑爛了一半,她更擔心的也還是「萬一搶不到怎麼辦」?
這種種憂慮,折射的依然是我們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全感,它讓我們本能地總想抓住點什麼,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虛幻的救命稻草是那麼重要。與此同時,社會的急劇發展,信息的大膨脹,也催生出了更多的欲望,於是,行為上,就有了形形色色不可思議的「瘋搶」,甚至「哄搶」。
對此,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錢銘怡分析說,「恐慌心理下出現的從眾行為,主要是看見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太多的理性判斷,即使冷靜判斷後也會跟隨大眾選擇,覺得更保險。」人是群體的動物,習慣了從眾,習慣了集體行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一窩蜂式的從眾、跟風、隨大流、瘋搶,只會讓社會秩序更加混亂。
● 心理平衡,要物質的豐裕也要心靈的安寧
前兩天,看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調查者認為當前社會處於亞健康狀態,大多數人因工作、生活、養老及未來無法預期等而長期緊張與不安。調查同時發現,受調查者對「生活更有尊嚴,發展更有保障」更為期待。
可是,大環境的改變從來不會一蹴而就,我們能改變的首先是自己。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只要努力就會改變,精神分析的術語叫「見諸行動」。憧憬、譴責、焦慮、恐慌、擔憂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積極行動,通過行動去改變自己和他人,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
也就是說,與其陷入越搶越沒有安全感的怪圈,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著名的身心靈導師南奧朵告訴我們:「聚焦於自我的缺失,還是已經擁有的,這會讓你的生活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事實上,保持一顆平常心,對物質的需求,量力而行,並且,物盡其用,才是最大的珍惜,很多時候,搶到了東西,丟掉了尊嚴,一樣得不償失。
南京市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純也指出,很多時候,我們爭搶的東西並不需要。試問,僅僅兩站的距離,就非要搶到座位嗎?時常這樣問自己,把結果看淡些,往往能避免因為衝動或盲從而發生的爭搶,心也能變得更快樂。另外,完善公眾心理危機的防控機制,也會讓大眾更有安全感。
記得白巖松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中國人停下來,等一等靈魂》。文章提到,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對於那麼多忙碌著、勞累著、瘋搶著的人來說,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心理平衡,不把物質的需求放大,明白自己的內心真正需要什麼,這是讓我們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的智慧。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