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諸葛亮、姜維曾燒毀蜀地棧道,燒了之後他們自己怎麼走?

2020-12-14 騰訊網

無論是史書還是《三國演義》,其實都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和姜維曾燒毀過棧道!整個三國演義中,就只發生過兩次燒毀棧道的事情,一次是和魏延相關,一次則和姜維有關係!至於說為何燒毀棧道,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阻擋敵軍的追擊嘛。到下次需要再次用到棧道時,再安排工匠修理就行了。

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數次,其實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是處於優勢地位的。雖然蜀漢國力弱,名將也不多,但是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基本上蜀漢都是以劣勢兵力創造了輝煌戰績的,就算前兩次北伐受挫,蜀漢主力也受到大的損失。而當時的曹魏眾將,也不敢對諸葛亮多做追擊逼迫,所以說,諸葛亮的撤退都是有規有矩的,他實力尚存,沒有必要燒毀棧道。真到了需要燒毀棧道才能阻擊敵軍的程度,那必定是遭到了大敗!諸葛亮雖然更擅長處理國政,但是他的軍事能力也是不可小覷的,沒幾個人有自信說能把諸葛亮打的大敗!

事實上,明文記載燒毀棧道的,主要是魏延!

當時諸葛亮身死,命楊儀領軍回成都,魏延率軍殿後。而當魏延聽說了這個命令後,十分不滿楊儀領軍,不僅不願意聽從命令,執行斷後任務。反而是快馬加鞭,跑到了蜀漢大軍前面,把回去的棧道給燒毀了。

《三國志》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魏延燒了棧道,想要阻止楊儀領軍回去,他想要奪取全軍的控制權,繼續留下來和魏軍作戰。不過最終魏延被楊儀給擊敗斬殺了,楊儀則成功率軍回到了成都。既然魏延燒毀了棧道,楊儀又是如何帶領大軍回去的呢?這裡我們就可以合理推測了。

首先魏延並不是真心想要反叛蜀漢,他之所以這麼幹僅僅是因為不滿楊儀領軍,想要奪取大軍的控制權。魏延之後還需要從這條棧道過,所以他是沒必要燒毀整條棧道的,要真全燒了,那不就是斷了自己的歸途了嗎?

其次,魏延的時間不足,他日夜兼程趕到蜀漢大軍的前頭,根本來不及燒毀全部棧道。魏延的目的是阻礙楊儀大軍的行動步伐,只要燒掉了一段,就可以阻礙楊儀大軍了。

最後魏延燒了棧道後,楊儀還能快速的率軍返回,其實也說明了被燒掉的棧道,並沒有多少,經過蜀漢工兵的修復,很快就重新打造出來了。

演義中除了對魏延燒毀棧道有過描述,還有一次燒毀棧道的事件則和姜維有關了,不過這次姜維是受害者!

當時魏國皇帝曹髦被司馬昭害死,姜維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出兵機會,於是準備出兵北伐。而魏國參軍王瓘和鄧艾設計,準備詐降姜維,把姜維的蜀軍騙入包圍圈。王瓘自稱是王經之侄,而王經是曹魏大臣,因受曹髦事件的牽連,被滿門屠戮,王瓘為報叔父之仇,決定投降蜀漢,帶領蜀漢進攻魏國。姜維又不是傻子,自然是不相信王瓘的這一番說辭,只是將計就計,引誘魏軍來攻。

鄧艾中計,引兵前來,結果陷入了姜維的包圍之中,被打的大敗。而這邊的王瓘,也知道計謀洩露,放火燒掉糧草,開始突圍。不過讓姜維沒想到的是,王瓘並沒有選擇殺回魏國,而是直接選擇了殺入漢中,並沿途放火燒毀蜀漢的棧道。

原文:維只道王瓘捨命撞回魏國,不想反殺入漢中而去。瓘因兵少,只恐追兵趕上,遂將棧道並各關隘盡皆燒毀。姜維恐漢中有失,遂不追鄧艾,提兵連夜抄小路來追殺王瓘。瓘被四面蜀兵攻擊,投黑龍江而死。餘兵盡被姜維坑之。維雖然勝了鄧艾,卻折了許多糧車,又毀了棧道,乃引兵還漢中。

王瓘在逃跑途中燒毀了沿途的棧道,但是很明顯,他並沒有燒徹底,應該也只是燒了一段,因為後面文中寫到,姜維連夜又修好了棧道,大軍又可以通行了。其實綜合來看,要是沒有充足的時間,棧道也是沒有那麼好燒的,要燒也只能燒毀一部分。

結語

三國時期,諸葛亮、姜維並沒有主動燒毀過棧道,不過其他人倒是幹過這種事情。魏延燒棧道是為了阻止楊儀回軍,而王瓘燒棧道則是為了阻擋姜維的追擊。從兩次燒棧道的事件來看,短時間內是無法大面積燒毀棧道的。而當需要再次使用棧道時,只需要安排工匠快速修復,就可以再次通行了。

來都來了,點個讚再走唄!本文由超級七品小芝麻官原創,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最大的收穫或許便是那個讓他吃了一些苦頭的小將姜維。彼時的姜維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無名小將,但也正是這個無名小將最終成卻了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亦是影響蜀國命運的重要一員。那麼姜維為何能夠取得了這位三國智囊的諸葛亮的認可和信任的呢?
  • 李白詩中「一夫當關」的「關卡」,姜維曾在此擋住魏國百萬雄師
    戰國的秦惠文王時期,一心想要強大的秦國覬覦四川盆地的良田沃土,故而派大將司馬錯滅蜀。蜀道難並不是白叫的,當時秦軍想要入蜀,根本沒有辦法,於是秦王用計,假借相贈五金牛、無數財寶給蜀王的名義,開始劈山開道,而在劍閣這裡,是最為險隘的關口,好歹也是開闢出一條小路,讓秦軍將士入蜀。故而此小道稱之為「金牛道」,也叫「劍門蜀道」。
  • 姜維屯田的「沓中」在現今何處?為何選擇沓中?不愧是諸葛亮傳人
    關於姜維赴「沓中」種田的事情發生在後蜀時期,當年第一代扛把子劉備託囑孔明先生照顧好自己的兒子阿鬥,之後孔明遵從遺願把蜀國料理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想在有生之年進行北伐匡扶漢室。不料北伐過程路途艱辛,先是從川蜀出兵向北方魏國進軍,而當時魏國又把主力調守在蜀魏邊界,孔明先生不想與其正面交鋒,所以就採取「繞道而行」。
  • 蜀相出屯微探:身為蜀國二號人物,諸葛亮蔣琬姜維為何要坐鎮漢中
    三國發展到後期,各自的執政方向有了新的變化。與以往不同的是,魏蜀吳三國都將本國的軍事重心放到了邊境之上。而偏安一隅的東吳與西蜀,他們甚至還將經濟發展為了軍事行動的附屬品。
  •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彼時的蜀中無有大將,諸葛亮的手下人才極度匱乏,而姜維是曹魏麾下才華橫溢的軍事首領,年僅27歲的姜維一入蜀便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姜維在諸葛亮手下由奉義將軍、當陽侯一路升到中監軍、徵西將軍,僅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諸葛亮之所以選取姜維當作他的接班人是有著深刻背景的,蜀漢此時已經是魏蜀吳三國最弱的一個,在西漢遺留下的十三個刺史州部中,蜀漢僅僅佔有一個。
  • 行走隴南:姜維搶奪的陰平橋頭到底在哪?跟文縣玉壘關有什麼關係
    三國蜀漢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漢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但是到了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漸漸被打破姜維斂兵聚谷,屯田沓中姜維自成都上表劉禪欲殺掉黃皓未遂之後,姜維再一次上書劉禪,想效仿武侯諸葛亮屯田沓中,後主劉禪答應了他的請求,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記敘,雖說是小說,但也深入淺出地反應出了姜維當時所處的境地。秘書令郤正曰:「將軍禍不遠矣。將軍若危,國家隨滅!」
  • 《三國演義》蜀國的結束不在劉禪投降,而在姜維的隕落
    《三國演義》前期黃巾起義、桃園結義等奠定基礎,中期魏蜀吳三國不斷紛爭、吞併、鞏固,而後期則讓人無限唏噓。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蜀國畫上句號,蜀漢成為歷史,並非以後主劉漢的投降為終結,而是與另一個人——姜維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且看下去。姜維是誰?他是三國裡眾多大孝子裡的一個,他是諸葛亮最得意的弟子,他也是孔明去世之後蜀國最大的支撐之一。
  • 盡得諸葛亮平生所學的姜維,為何沒能挽救蜀國滅亡命運
    一、姜維在蜀漢朝廷的地位在蜀漢的最後一幕,姜維作了一番絕望的奮鬥。諸葛亮初得姜維之時,這位年輕的雋彥正值自己當年出山時的年齡。他在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寫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
  • 諸葛亮最信任哪個?不是姜維也不是趙雲,而是這個罪人
    諸葛亮最信任哪個?不是姜維也不是趙雲,而是這個罪人 就《三國演義》的人設來說,諸葛亮可算是第1聰明人了。整個三國時期就沒人可騙得過諸葛亮,同時也沒人能在智謀方面超過他。
  • 從品格和情懷上,姜維的內心繼承了劉備,理想繼承了諸葛亮
    首先,從品格和情懷上,姜維內心繼承了劉備,諸葛亮的理想,從郤正的評價,屬於個人自守約束很高的人,對於信念理想堅貞而矢志不渝。那些攻擊諸葛亮,姜維品行的觀點,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的野心鋪路,真的是不想與這種說法辯駁。
  • 三國迷看過來 原來四川有這麼多三國旅遊景點
    三國人物中可與諸葛亮媲美的「鳳雛」龐統的祠墓。與他當年戰死沙場的落鳳坡、入蜀的重要關口白馬關很近,值得一併遊覽。白馬關,是秦入蜀的最後一道關隘,也是三國蜀漢政權五十年興亡佐證地。這裡就是三國時劉備、劉璋的「涪城相會」處。這裡原本就是風景名勝之處,據宋代《方輿勝覽》記載: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昭烈(劉備)入蜀,劉璋延至此山,望蜀之全勝,飲酒樂甚。劉備歡曰:「富哉!今日之樂乎!」
  •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
    想當年劉備開創蜀國霸業之時,西蜀有五虎將、諸葛亮這樣的猛人智者存在,多次虐得曹操不要不要的;然而到了蜀漢末期,整個局面已讓人慘不忍睹了。就拿諸葛瞻戰死這個橋段來說吧,他領著蜀最後的7萬人與偷襲的魏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可惜幾乎全軍覆沒。隨後鄧艾直撲成都,劉禪馬上就投降了。據史料所記,那會兒蜀還有4路大軍存在。
  • 諸葛亮的八卦陣沒人能破?東晉有位將軍說可以,怎麼就放棄了?
    說起當時的陣法,諸葛亮的八卦陣算是最有名的。此陣法當時無人能破,就連東吳大都督陸遜也差點喪命於此陣之中。時過境遷,東晉時有位將軍說他能破八卦陣,他果真能破解八卦陣嗎? 當年孫臏的老敵手龐涓趁齊國衰弱時發動攻擊。孫臏受命禦敵,他知曉龐涓此次目的就是滅亡齊國,於是他擺出了八卦陣等待龐涓到來。龐涓最終在孫臏面前敗北,此戰成就了孫臏戰神的美譽。本來八卦陣似乎已經失傳,東漢末期的諸葛亮在嶽父黃承彥的指點下運用於兵法之中。
  • 姜維招降了一人,卻間接害死了蜀國一代名相,戲劇性地掌握了兵權
    歷史上總有那麼些刺客,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了歷史,影響了一國的命運。三國時期,也有這麼一位刺客,卻因為這次這次刺殺而載入了史冊, 也讓蜀國本就人才不多的情況又出現了大的危機,引發了蜀國內部的猜忌。這個人便是郭循。
  • 三國志戰略版蜀智戰法兵書搭配,龐統、姜維、諸葛亮
    根據近期測試,小幫手在PK4-5賽季還是更加優先的推崇前面推文中的備備蜀智,還未了解的主公可以先看此篇三國志戰略版S4/PK賽季群雄割據最強6隊陣容武將戰法搭配,帶你深入理解PK賽季環境2、隊伍打法思路及優缺點目前,蜀智分為兩種諸葛亮 、龐統、法正蜀智和諸葛亮、龐統、姜維蜀智。
  • 諸葛亮慧眼識人,卻也有眼拙的時候,其中這一位令人意想不到
    提到諸葛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看人識人方面也是很強的。他的一生中重用賢能,從他手裡提拔的人才也很多。 不過,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諸葛亮看走眼的三個人。
  • 秦國利用蜀地糧草,滅了六國從不缺糧,為什麼諸葛亮總缺糧?
    蜀地,雖然土地肥沃,但在都江堰修築前,水患嚴重,經濟條件並不好。直到戰國末期,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水患問題得到極大緩解,情況才得到好轉,但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當時,其富庶有關中尚有差距。(後來項羽分封時,為了不違背「先入關中為王」的約定,強詞奪理說巴蜀也屬於關中。但我們仍然以慣例把關中與巴蜀分開討論)。
  • 《三國群英傳8》姜維怎麼樣 武將技效果分享
    導 讀 《三國群英傳8》是一款三國題材的戰爭策略類遊戲,遊戲中的武將是非常多的,姜維是蜀漢後期名將,是諸葛亮的北伐接班人,而下面則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三國群英傳
  • 諸葛亮用兵如神,為何劉備一去世就屢戰屢敗?姜維臨死前才弄明白
    三國裡的諸葛亮究竟有多善謀,我們不說歷史中的他,只談故事裡的他。未出隆中而三定天下,這是他一出場就給世人的一次奇絕,「多智近乎妖」,這是魯迅先生給他的評價。
  • 換個角度看三國之:我對諸葛亮的三次認知
    當然,那時候也要嫌諸葛亮的退場,要早一些。畢竟男主角都已經掛了,這本書的後面章節,還有什麼看頭呢?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看三國,也就只看前面的一百零四回。後面的章節要勉強去看,也都是衝著有諸葛亮的弟子姜維在。畢竟姜維還在努力傳承著諸葛亮的衣缽,為了他的遺志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