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員們在峰頂展示旗幟
    大洋網訊 2020年12月8日,中尼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此時距離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已有45年時間,因而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此次任務中,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大隊長李國鵬擔任2020珠峰高程測量隊總指揮。近日,李國鵬向記者講述了此次珠峰高程測量背後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表示,隊員們在珠峰頂無氧工作150分鐘,創下了歷史最長紀錄,每一個參加此次任務的隊員都是勇士;而此次珠峰高程測量集中展示了我國最先進的測繪技術,也展示了中國人不屈不撓、勇於攀登的精神。
    李國鵬
    「肩負使命不許失敗」
    李國鵬介紹,為了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中關於「雙方將共同宣布珠峰高程並開展科研合作」的要求,自然資源部會同外交部、國家體育總局和西藏自治區政府組織了2020珠峰高程測量工作。我國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其中外業測量任務都是由國測一大隊承擔。
    接到這一任務,李國鵬除了感到使命光榮之外,更感到肩頭的責任沉甸甸。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儘快配備人員和準備關鍵儀器設備,如何協調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們肩負著國家使命,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其次,再測珠峰,要有手段和技術上的創新。這次任務選拔出的隊員業務能力強,野外工作經歷豐富,前期53名一線隊員中有35名年輕黨員,政治素質過硬。經過嚴格選拔,從隊裡挑選出10名測量登山隊員,集中參加登山隊集訓。
    早在2020年春節前,國測一大隊的隊員們就已經在珠峰周邊地區開展測量了,為後續珠峰高程測量打下了紮實的工作基礎。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向峰頂突擊前,珠峰外圍的水準、重力、GNSS測量等任務均已全部完成。
    兩次下撤後終於登頂
    李國鵬告訴記者,珠峰高程測量最大的難點在於登頂測量,成敗在此一舉。按說每年5月,珠峰有多個登頂窗口期,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今年的窗口期卻來之不易。「今年的天氣似乎專門和測量登山隊過不去,登頂的過程一波三折。」李國鵬說。
    5月6日,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出徵,打算在5月12日登頂。但隊員們5月10日到了6500米營地時,發現北坳那一塊風非常大,隊員們經過時人都被吹得晃動。並且山上有流雪,繼續前進風險非常大,經指揮部討論,決定下撤。「當時心裡肯定有壓力。隊員們都想利用窗口期一鼓作氣登頂。但我們做每一個決策都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雖然當時心裡有一點遺憾,但登山就是這樣,一次機會沒成功,那就爭取抓住第二次機會。」李國鵬說。
    5月16日,測量登山隊第二次向頂峰發起突擊,因受氣旋風暴「安攀」影響,7790米以上區域積雪過深,他們不得不再次下撤。李國鵬坦言,這次珠峰攻頂是難度最大的一次,一般來說,海拔8000米以上的降雪不會太大,但這一次,隊員們非常罕見地遇到了颱風雪,因而指揮部又做出了回撤的決定。「這一次回撤的風險非常大,因為隊員們已經上到了7790米,下撤過程也是非常驚險。我們做了一系列保障,最後大家安全撤到了營地。」
    5月24日,衝頂隊員從6500米前進營地第三次出發。5月26日,新一輪8人衝頂隊員名單公布,衝頂隊員從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出發,前往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計劃27日凌晨開始衝頂。
    戰機當前,不容有失。儘管在攻頂的前一天晚上珠峰頂又下起了大雪,但這已經是今年的最後一個窗口期了,把握不住的話,前期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如果我們在5月27日不能登頂的話,今年可能就上不了珠峰,我們也就完不成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那時大家心裡的壓力都很大。」李國鵬坦言,珠峰畢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區,在出發之前,大家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考慮到了,如果最後沒有達到理想的要求,還是覺得非常遺憾。李國鵬記得,衝頂的前一晚上,大本營的雪有二三十釐米深,他一整夜沒合眼,每過一段時間就要看看帳篷外的天氣。直到凌晨5時雪才稍微小了一些。
    讓李國鵬感動的是,登山隊員們發揚為國攀登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功登頂。「5月27日11時,聽到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通過報話機報告,8名隊員全部登頂,我心裡總算踏實了。」李國鵬說。
    峰頂工作時長創紀錄
    與一般的珠峰攀登者不同,8個登頂隊員平均每人要多帶8公斤重的裝備。大家分工明確,3個人負責長標和接收衛星信號,2個人負責重力儀,另外2個人負責雪深雷達測量,還有2個負責展旗。一開始,大家預定在峰頂停留一個小時,但後來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用。在整個操作工程中,大家都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很容易疲憊。由於珠峰峰頂氣候變化莫測,每在峰頂多停留一分鐘,風險就會增加一分。
    李國鵬在珠峰大本營的指揮部裡緊盯著電視直播畫面,聽著報話機裡不斷從頂峰傳來的報告,心裡一直很緊張。在覘標豎立過程中,GNSS接收機數據接口連接出現了問題,經過拆立3次才及時解決了問題;而為了更好地操作儀器,有的隊員摘下氧氣面罩,有的則摘掉了手套,他們在峰頂無氧工作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頂峰停留時間最長紀錄。
    在隊員們登頂後,李國鵬內心壓力依然很大。「我擔心的是儀器設備能否正常工作,因為在極低氣溫下,儀器設備頻頻報警。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峰頂上作業的時間也就一兩個小時,能不能在這兩小時完成作業,是我最操心的。」
    峰頂測量完成後,隊員們開始下撤,李國鵬的心還沒有放下。因為實時傳輸測量數據到指揮中心的計劃沒能實現,只有等隊員們把儀器帶回來,才能知道測量是否成功。第二天,這些儀器運回6500米的前進營,所有的存儲卡被登山隊員貼身保管,妥善帶回大本營,李國鵬馬上安排專人下載檢查數據,自己卻在帳篷外面走來走去,生怕看到傳回的數據質量不佳。直到隊員們滿面笑容向他比了一個「OK」的手勢時,他心裡的石頭才算落了地。那時距離隊員們成功登頂已經過去了整整36個小時。
    「每一名隊員都是勇士」
    李國鵬介紹,在今年的珠峰高程測量中繼續沿用了傳統的大地測量方法和現代測繪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測出來的珠峰高度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嚴密性。此外還首次應用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並在珠峰峰頂首次實施了精密的重力測量,同時在珠峰區域外圍進行了航空重力的測量,把新的技術手段應用在了本次測量中。
    李國鵬說,在登頂過程中要對多項數據進行融合。隊員登頂以後進行了氣象測繪、雪深探測、精密重力測量和衛星測量,這麼多數據最後通過融合精密的數據處理,就獲得了珠峰新的高度,這個數據對於研究地殼板塊運動、冰川的監測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都有很多科學意義。
    而覘標在峰頂豎立之後,交會組的隊員們立刻進行交會測量,薛強強、程璐兩名隊員主動請纓負責海拔5800米西絨交會點測量任務,堅持了11天10夜;隊員謝敏的父親因病去世,他強忍悲痛堅守在海拔最高的交會點作業,高質量完成測量任務。
    回想起整個測量過程,李國鵬感慨萬千。他表示,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任務也是對我們隊伍的一次新的鍛鍊和激勵。「我們整個隊伍的人都是勇士,既有前線衝擊峰頂的勇士,也有在交會點上住了10天帳篷、忍受著高原反應的兄弟們,還有我們的後勤保障人員,他們都是勇士。」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圖/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