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獲悉,疫情期間,我省人社系統打出了一套抗疫情、保復工、助企業、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組合拳」,為促進復工復產作出了積極貢獻。相關數據顯示,我省人社系統3736名用工服務專員「一對一」為24568家企業解決13.98萬人用工難題,累計吸引27.5萬勞動者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有26.3萬人通過線上「春風行動」實現就業。在「紓緩」方面,預計為企業減免社保繳費473.4億元。據了解,我省上月出臺的《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穩就業工作的若干措施》,得到國家相關部門「點讚」,並在全國宣傳推廣。我省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和農民工返崗復工工作,三次受到人社部通報表揚。「五種模式」全力保障復工復產用工需求
疫情影響下,用工短缺是制約企業復工復產的重要因素,既存在農民工等群體「就業難」,也存在企業招不到合適員工的「用工難」。省人社廳因人因企因地精準施策,著力打造專員服務、專網服務、專車服務、員工共享、政策推送用工新模式,全力打通復工復產中的用工堵點。
聚焦重點企業「用工難」,打造「一對一」專員服務新模式。為疫情防控必需、公共事業運行必需、群眾生活必需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設立用工服務專員,建立24小時用工調度保障機制,即時響應、一對一服務,挖掘本地勞動力資源,多渠道滿足企業用工需求。人社部門設立用工服務專員3736名,對接服務企業24568家,解決用工13.98萬人。其中,為500家疫情防護物資重點生產企業解決用工32585人。
聚焦重點地域「返崗難」,打造「點對點」專車服務新模式。啟動農民工「暢通行」活動,開展「點對點」專車(專列、專廂、專機)運輸服務,保障農民工安全暢通返崗復工。
聚焦重點群體「就業難」,打造「屏對屏」專網服務新模式。把線下的就業培訓、就業招聘、就業經辦搬到線上,將過去的就業服務「面對面」模式轉變為「屏對屏」模式,讓求職者享受從技能培訓、求職招聘到籤約入職的「一條龍」專網服務。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每日在線規模破萬人,累計吸引27.5萬勞動者在線學技能、長本領。開展線上「春風行動」,線上發布崗位需求142.2萬個,達成就業意向26.3萬人。開展線上就業服務,實現線上登記失業、申領失業保險金、穩崗返還、調解仲裁等經辦業務的「全程網辦」。
聚焦企業用工「不平衡」,打造「企對企」共享員工新模式。加強企業人力資源整合、互通,由人社部門搭建人力資源調劑平臺,引導員工富餘企業向用工短缺企業派遣員工,「共享」人力資源,實現了企業得實惠、員工得收入、社會得效益的目標。
聚焦就業創業政策「落地」,打造「面對面」政策推送新模式。將疫情期間出臺的就業創業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分區域、分群體、分類別「打包」,形成企業包、項目包、鄉村包、社區包、高校包、個人包「6個包」,每個包明確政策支持內容、援助服務內容以及政策落地和服務到位的路徑渠道,已在網站和新媒體廣泛發布,並印製了1萬冊,結合省委「四進」攻堅行動,近期將送到部分重點企事業單位手中。做好「減免」「緩繳」「補助」三篇文章全力幫助企業渡難關
疫情影響下,企業發展乃至生存受到嚴峻考驗。省人社廳從企業關心的社保政策入手,做好「減免」「緩繳」「補助」三篇文章,支持幫助中小企業穩崗位、渡難關。
在「減免」方面,認真貫徹國家部署要求,制定出臺階段性減免社保費政策,預計為企業減免社保繳費473.4億元,其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分別減負436.8億元、21.6億元、15億元。
在「緩繳」方面,在國家出臺階段性減免社保費政策前,我省制定《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允許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享受緩繳社保費政策,可以申請緩繳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費,免收滯納金;國家政策出臺後,我省第一時間印發通知,暫停徵收企業社會保險費,讓各類企業吃下「定心丸」。同時,醫保部門制定出臺階段性降低職工醫保費率、緩繳職工醫保費等支持企業的政策措施,減徵職工醫保基金22.9億元,緩繳職工醫保費8.06億元,提前預付醫藥機構周轉金53.38億元。
在「補助」方面,加快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大力推動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共發放13.42億元,惠及企業10.19萬家,穩定職工隊伍460.15萬人。對春節開工生產的疫情防控物資企業,按每人每天200元給予一次性用工補貼,共發放補貼1884.76萬元,惠及136家企業;對2月10日至3月10日復工新吸納就業的企業,按每人10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共發放補貼266.86萬元,惠及288家企業;對2020年在魯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重慶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將給予1500元一次性交通生活補助以及最高6000元的跨省就業補貼,鞏固魯渝勞務扶貧協作成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小涵 通訊員 趙霖 範洪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