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半導體產業來說,不是平靜的一年,隨著美國對於華為晶片的制裁升級,限制了臺積電為華為繼續提供5nm晶片的產能,全球半導體行業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即使其他國家可以設計晶片,生產晶片,但是最終的話語權,仍然牢牢的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2020年9月份又從日本軟銀傳出消息,英偉達公司將溢價80億美元左右,來收購ARM公司。我們都知道2016年孫正義因為看到了未來晶片產業的發展勢頭會層次遞進,所以以32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ARM公司,其目的就是為了振興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手好棋並沒有發揮出來其應有的價值,如果換做當年是華為收購了ARM公司,那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不過換句話說,日本軟銀之所以能夠收購ARM公司,其實也離不開美國的「首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美國很清楚的知道,日本軟銀收購ARM公司,並不能真正的促使日本晶片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那一場高通收購博通就被打斷,但是這次英偉達公司收購ARM公司卻沒有傳聞有幹擾。這就透露出來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美國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掌控力度越來越大。
放棄ARM公司,並不等於放棄半導體產業,恰恰相反。這也表明了日本對於重振半導體產業的決心,根據全球半導體行業數據分析顯示:日本晶片公司排名為:日立、東芝、富士等公司。這其中東芝是比較純粹的半導體公司。東芝成立於19世紀,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成為了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在NAND和SSD領域有著LSI的領頭能力。
東芝的矽晶圓精密生產,也是其引以為傲的地方。但是作為存儲器相關的產業,日本東芝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缺陷就是在集成電路的晶片研發上,略顯不足,這樣就又要嚴重依賴於晶片設計廠商和晶片生產廠商,要知道為什麼這樣,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上個世紀,美國對於東芝半導體的制裁,使得東芝從全球40%的份額佔比,逐年下降。東芝也曾想過偏向於發展,電器、醫療、數碼等產品,但是隨著美國對於晶片產業的技術收攏,逐步影響到了東芝的其他產業布局。
東芝一直沒有像華為一樣下決心,全部脫離美國技術。因為還是寄希望在臺積電上,但是隨著臺積電將投入120億美元在美國建立5nm晶片加工廠。東芝也開始了自己新的規劃,跟華為類似,東芝的掌控人突然宣布,東芝將成立一個新的研發中心,用來專門研發快閃記憶體和固態存儲相關的晶片研發工作。
根據有關消息稱,臺積電也在暗渡陳倉,不放心把所有的重心都壓在美國身上,所以也在除了EUV工藝之外,又在研發兩套新的晶片生產方案:一種是蝕刻方向繼續發展,另外一種是多橋通道的場效電晶體技術。這兩種技術的研發,將完全脫離於美國的技術方案體系。其實不只是我們,日本等國家也同樣面臨著晶片技術制裁的問題,「去美化」是各國科技行業的一個常態化問題。
不過,這樣也並非全是壞處,至少來說,可以預見的是,晶片產業未來5年會有更大的變動,這也就意味著晶片產業會有新局面產生。甚至會有除美國之外的公司強強聯合,3nm/2nm晶片,在新的工藝技術規格中產生,也說不定。而東芝宣布新研發中心的成立,意味著新一批半導體行業開始站在美國的另一邊,對於國內科技公司,特別是華為來說,將會有更多的喘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