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四大廠中誰和 ITX 最過不去,那必定是華擎,每個桌面級晶片組都會至少有一款 ITX,甚至在 HEDT 上也會有 ITX,X299E-ITX/ac 史無前例,絕無對手,Z390 Phantom Gaming-ITX/ac 最強供電 Z390 ITX,秒翻全場,給 Phantom Gaming 系列開了個好頭。
B550 對於 AMD 來說僅為中端晶片組,但是華擎並不是這麼認為的,於是在 B550 上共推出兩款 ITX,今天的拆解對象就是比較貴的那個,B550 Phantom Gaming-ITX/ax。
後文對 Phantom Gaming-ITX 將會簡寫為 PGI。
本文為 B550 ITX 橫評的第二篇,後續還會有四篇文章用於介紹剩餘 B550 ITX 主板,各位路過的老闆們求給個關注,你們的關注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這塊主板顛覆了 X570 PGI 的設計,完全重新設計,去掉了討厭的風扇和高聳入雲的 MOS 散熱塊,使得整體顏值大幅度上升,當然顏值上升是次要的,主要還是提高了風冷散熱器的兼容性,這是 X570 PGI 所有用戶的痛。
▲CPU 還是老朋友 AM4,只可惜僅兼容 Ryzen 3000 CPU、Ryzen 4000 APU 以及未來的 Ryzen 5000 CPU、Ryzen 5000 APU,常年不更換 CPU 座對於玩家是好事,但是這個動作將會限制 AMD 以及所有板廠的發展,所以趕緊換掉為好。
▲CPU 座左邊就是減肥成功的 MOS 散熱塊了,相比 X570 PGI 是瘦了很多,顯得比較長了,整條散熱塊均為鋁製,同時覆蓋了 MOS 和電感,在 ITX 小機箱中覆蓋電感尤為重要。
散熱塊純黑色的部分為 3D 拉絲設計,手感那是針~不~戳~,但是同樣存在一個問題,由於凹槽間隔很小,容易導致摸多了容易髒,比較難清理,就比如我這張,裝機還是戴手套吧。
▲IO 接口從左至右依次為 2.5G 網口、1 x USB 3.2 Gen2 10G、1 x USB 3.2 Gen2 Type-C 10G、DP1.4、HDMI 2.1、4 x USB 3.2 Gen1 5G、3 x 音頻輸入輸出、2 x 天線埠。
三軸可動式一體 IO 擋板沒有缺席,大幅度增強了機箱的兼容性,真希望其他三家趕緊學學。背部 IO 既沒有 Flash Back,也沒有 Clear CMOS,這倒是巨大的遺憾。
▲DDR4 雙通道 2DIMM,最大容量支持 64G,支持 ECC 內存,支持 ECC 模式,內存 QVL 頻率直接飆到了 5400Mhz。
華擎:幹翻技嘉!
▲CPU 供電在 IO 的最上方,為 8pin。
▲內存左邊有兩組 RGB 插針,分別為 12V 的 RGB,5V 的 ARGB,並且貼心的用顏色區分了出來。
▲在主板右下角就是前置拓展部分了,提供了一組 USB 3.2 Gen2 10G Type-C 插座,可以提供一個前置 USB 3.2 Gen2 10G Type-C 接口,一組 USB 2.0 插針,可以提供兩個前置 USB 2.0 接口,一組 USB 3.2 Gen1 5G 插針,可以提供兩個前置 USB 3.2 Gen1 5G 接口。
為了方便區分速度,這裡簡單講一下 USB 每個接口的速度。
USB 2.0=480Mb/s
USB 3.1 Gen1=USB 3.2 Gen1= 5Gb/s
USB 3.1 Gen2=USB 3.2 Gen2= 10Gb/s
USB 3.2 Gen2 x2= 20Gb/s
感謝 USB IF 把原本簡單易懂的命名改的那麼複雜。
▲主板側面提供了四個 SATA 6G 接口。在 ITX 主板上,臥式的接口不如垂直接口兼容性來得好,比較容易引起走線困難的問題。
▲主板的正下方是 M.2 馬甲+ PCIe 插槽。
PCIe_1 實際速度為 PCIe 4.0 x16,當使用 Renoir 處理器時將會降速為 PCIe 3.0 x16,由 CPU 提供通道。
M.2_1 實際速度為 PCIe 4.0 x4,支持 2280 規格的 NVMe SSD,當使用 Renoir 處理器時將會降速為 PCIe 3.0 x4,由 CPU 提供通道。
▲華擎這張主板沒有設計背板,而是單獨在 MOS 背面加裝了散熱塊,可以一定程度的幫助 MOS 散熱。
▲主板背面還有一個 M.2 接口。
M.2_2 實際速度為 PCIe 3.0 x4,支持 2280 規格的 NVMe 和 SATA SSD,由 PCH 提供。
▲每當我拿起螺絲刀的時候,總會有莫名其妙的興奮感。
▲先看供電,提供八相,符合京東描述。
▲主 PWM 是由 AMD 同一發放的 RAA229004,來自 Renesas(瑞薩),無論是大板還是小板,只要是 B550,基本都是這顆 PWM 了(華碩除外)。
▲核心部分的 MOS 採用了來自 Renesas 的 ISL99390,這是一顆 SPS MOS,單相最高可支持到恐怖的 90A 電流,核心部分共計六相。
▲SOC MOS 採用的型號和核心部分完全不同,絲印為 27F93BA,實際型號為 ISL99227,同樣為 SPS MOS,來自 Renesas,單相為 60A,一共兩相。
這顆是曾經的旗艦級 MOS,如今卻淪落到給 SOC 供電,大人,時代變了。
▲內存供電採用了 Converter(降壓轉換器)的設計,和以往的 PWM+MOS 不同,整相供電僅需要一顆 IC 即可完成,極大程度的減少了 PCB 的使用空間,對 ITX 的設計幫助很大。
絲印為 8633B517E,實際型號為 MPQ8633B,來自 MPS(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芯源),單相為 20A,共計一相。
▲主板整體供電如圖,簡單總結一下。
主 PWM 控制 CPU Core(核心)、SOC/GT(片上系統,核顯),型號為 Renesas 的 RAA229004。
Core MOS 為 ISL99390 90A,六相直出,共計 540A。
SOC/GT MOS 為 ISL99227 60A,兩相直出,共計 120A。
所以真實供電為 6(核心)+2(SOC/GT),共計八相。
RAM(內存)為 Converter 設計,型號為 MPS 的 MPQ8633B 20A,一相直出,共計 20A。
相對於技嘉 B550I 來說,在 SOC 供電上略有縮水,但是 ISL99227 同樣也很強勁,曾經為 X299E-ITX/ac 提供過核心供電支持,應對 SOC 來說遊刃有餘。
▲B550 晶片組證件照送上,這次是真的由 AMD 同一發放了,一股濃濃的 ASMedia(祥碩)的氣息,肯定是 ASMedia 代工沒跑了。
▲在高速接口方面相對技嘉多了前置的 USB 10G Type-C 口,為了均攤 CPU 與 PCH 的負載,華擎將後置 IO 的部分交給了 CPU,而前置部分為 PCH 負責,這樣的設計相對技嘉來說比較合理,能一定程度的減少 CPU 與 PCH 互聯通道的傳輸壓力,不浪費 CPU 任何一點功能。
▲來自 Intel(英特爾)的 S0123L69,真實型號為 I225-V,是一顆 2.5G MAC PHY 二合一的網卡控制器。
▲來自 ASMedia (祥碩)的 ASM1543,這是一個 USB Switch(切換器),以便實現後置的 USB Type-C 口正反盲插,前置也有一顆一樣的,這裡就不在贅述(其實是漏拍了)。
▲來自 Genesys(創惟)的 GL9950,這是一顆 USB 10G 的 ReDriver(信號放大器),可以同時對後置的兩個 USB 10G 接口進行信號延續。
▲來自 Nuvoton (新唐)的 NCT5562D,這是一顆 Super IO 晶片,主要用於監控主板上各個硬體的溫度、轉速、電壓等,監控的同時還提供了一些低速總線,比如 SPI。
▲來自 ASMedia 的 ASM1074,這是 USB HUB,用於後置 USB3.2 Gen1 5G 接口的拓展,最多可以拓展四個。
▲來自 Winbond(華邦)的 25Q256JWEQ,這顆是 BIOS ROM,用於存儲 UEFI、AGESA 等模塊,主板開機的重要晶片,單顆大小為 256Mb(32MB)。
▲來自 Nuvoton 的 NUC121ZC2AE,這是一顆 ARM 架構的 32 位單片機,用於控制主板 ARGB 燈效。
▲來自 Realtek(瑞昱)的 ALC1220,是一顆爛大街的旗艦級集成音效卡。
▲又一顆 GL9950,這顆是對前置 USB Type-C 10G 的信號進行放大。
▲無線網卡還是最近風靡的 Intel AX200,傳統 PCIe 網卡,支持 WIFI6。
▲背部的散熱塊貼有兩層矽墊,同時對兩排聚合物電容進行散熱。
▲M.2 和 PCH 採用三明治接口,將 M.2 硬碟夾在中間,但是硬碟並未接觸到下層的 PCH 散熱塊上,兩者的溫度互不影響。在背面均有散熱墊覆蓋,幫助導熱。
▲MOS 散熱塊的背面也有兩層導熱墊,分別覆蓋 MOS 與電感。
▲接下來我們對供電進行測試,先簡單介紹一下測試平臺。
▲CPU 是我祖傳的 3900X,我會將它超頻在 1.3V 4.3G 進行測試。
▲在本次測試中充當亮機卡的 Radeon RX 5700 XT 公版,誰叫 3900X 沒核顯呢。
▲電源則是安鈦克的 HCG-X1000,提供長達十年的換新服務,十年換新和十年保的意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比於自家的 HCG 系列,HCG-X 能夠提供更好的電氣性能,提高電腦穩定性。大一號的風扇可以進一步的降低風量,減少風扇轉速帶來的噪音。
▲琳琅滿目的輸出口,單路 12V 的功率可達 996W,整體最高功率可達 1000W,附以 80 PLUS 金牌認證,可謂是高端必選之一。
▲散熱器我選了超頻三凌鏡 GI-CX360 一體式水冷。
▲三把 12cm 風扇均為九片扇葉,可以有效提高風量,總體風量可達 72CFM,冷排採用了12根低流阻水道,可以更加快速的帶走熱量,冷頭的柔光罩可以 360 度自由旋轉,可以適用於各種角度的安裝方式,無時無刻保持 LOGO 永遠正對使用者。
▲這個散熱器的 RGB 燈效我是相當喜歡,導致我最近的測試用的都是他,燈效過度非常絲滑,用來點亮機箱在合適不過了。
▲首先聲明這些測試都是在 MOS 散熱塊無任何風流的前提下進行,安裝進機箱內可能會因為風道有所變化。
我們先將溫度探頭分別放置在 CPU 和 SOC 的 MOS 表面,T1 探頭為核心 MOS,T2 為 SOC MOS,圖上所示的是待機時的溫度。
▲進入系統,對這顆 1.3V 4.3G 的 3900X 進行 20 分鐘的 FPU 燒機,可以觀察到,在燒機的時候,這顆超頻後的 3900X 功耗在 176.40W,核心電壓有掉壓的情況,不過相對技嘉好多了,後面可以通過 BIOS 進行優化。
▲在燒機 FPU 20 分鐘後,MOS 的溫度穩定在了核心 MOS 54.4 度,SOC MOS 50.6 度,通常 MOS 的耐溫都在 100+ 度,所以距離 MOS 極限還差得遠呢,可以放心的繼續加電壓超頻。
相對技嘉而言,MOS 的溫度偏高,主要是因為散熱塊同時需要給 MOS 和電感進行散熱,並且散熱塊本身的體積不算很大導致的。
ISL99390:就這???這溫度再高一點我都不慌。
ISL99227:就這???給我上 4750G,我核顯要超 10G!
4750G 核顯:???小老弟你有問題。
▲此時用電流鉗可以看到 CPU 12V 插座的電流為 14.6A,14.6 x 12 可以得出總功耗為 175.2W,這個數值是電源接入主板輸入電容的功率,這塊主板居然和 AIDA64 顯示的 176.4W 所差無幾,AIDA64 顯示功耗較高的原因可能是我截圖時遇到了小峰值,綜合波動不會超過 10W,所以猜測降壓損耗為個位數,略勝技嘉一籌。
▲最後來看一張紅外成像, MOS 散熱塊的表面溫度為 49.2 度,略微燙手,這塊散熱塊同時給電感進行散熱,所以最熱的地方轉移到了 CPU 周邊的 PCB 上。
這塊 B550 ITX 的價格比其他三家都低,並且擁有不輸技嘉的供電用料,儘管 SOC 部分略遜一籌,但是用來應對 SOC 遊刃有餘。
綜合來看,這塊主板沒有很過人的長處,但也沒有致命的短處,性價比相比其他旗艦 ITX 是最高的,如果你想花更少的錢,買到高規格的主板,那麼這塊主板將會成為你的第一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