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化學家橫空出世,每天工作21.5小時,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並已自主發現一種全新催化劑。來自利物浦大學的這一重磅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新一代人工智慧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今天舉行的2020第三屆上海人工智慧大會暨第三屆圖像、視頻處理與人工智慧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提及「AI化學家」以及AI在全球抗擊疫情下的作用時感慨,以人工智慧、大數據、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很了不起。目前,人工智慧已應用於金融、醫療、安防、教育、政教等領域,推動人工智慧從數位化、網絡化加速向智能化的迅猛發展。
上海把人工智慧作為產業發展的優先戰略選擇,去年,全市人工智慧產業規上產值約1477億元。今年上半年產值872億元,相較去年同期逆勢增長33.3%。上海已日益成為產業要素最齊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AI試驗場,更成為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風向標。
人工智慧具有多學科綜合、高度複雜的特徵。與會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在 「耳聰目明」領域能迅速發力得益於的大量數據、需求和投入。影像醫療就是我國依靠樣本優勢有望快速趕超的領域。但在人工智慧理論方法的基礎研究上,我國仍有差距,只有不斷加強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才能突破創新的天花板。目前,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在籌建張江國家實驗室,其中就涉及類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探討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在大科學設施的應用場景結合,提升數據處理能力、提高裝置的運行效率,在「龐大」的科學大數據中挖掘出「金礦」。
上海人工智慧大會今年是第3屆,今年以「智聯無界,圖新未來」為主題,設置1個主論壇,4個大會專題論壇,1個學術研討會和1個優秀博士生論壇,主論壇聚焦前沿科技和產業發展;四大專題論壇分別圍繞「智慧城市新方案」「金融科技新機遇」「創新應用新發展」和「醫療服務新生態」 以及科學產業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大會主席封松林認為,人工智慧發展正在去泡沫化,社會和企業的認知更趨理性。而上海人工智慧大會是共同謀劃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為科研院所、企業提供合作機遇,為上海如何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出謀劃策。
在隨後的主旨演講和圓桌對話環節,與會嘉賓圍繞人工智慧的基礎科研、以及產業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李雪梅 編輯:山巍 責任編輯:金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