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牆」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它源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季孫氏是當時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更想通過攻打小國顓臾,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
孔子卻認為,他們的禍亂並不會發生在外面,反而是內部要出大亂子。這裡暗示的就是,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氏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從內部消耗掉。
戰國時期 彩漆木雕小座屏
後世,用禍起蕭牆來比喻禍患起於內部。如《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裡城。」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解釋到這兒,很多人就有疑問了:這不就是牆嗎?為啥還要說到「屏風」?
「蕭牆」非牆
其實,這裡的蕭牆就是古代家具中的屏風,《荀子大略》提及:「天子外屏,諸侯內屏。」這個「屏」指的就是蕭牆。
但早期時候的屏風與後來的屏風有一點不同,有人認為它是磚壘的,也有人認為它是木製的,類似你一進大門看到的影壁。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彩漆畫屏風
在《論語集解》轉引鄭玄的解釋中:「蕭之言肅也;牆猶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臣子進入內部宮室晉見君王的時候,也不能大喇喇的就從門口邁進去直面「聖顏」吧。
至少到了「蕭牆」這個地兒,你得先整理下儀容,做點心理準備,調整一下面部表情,換一個更為嚴肅尊敬的態度才能去見頂頭上司。
這時候,蕭牆或者說屏風,起到的就是一個覲見緩衝器的效果。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如果說「禍起屏風」,那聽著就彆扭了,但確實是這個意思。當時它的作用,就是為了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
在我國古代建築中,無論是宮殿、寺廟、園林,均忌諱一通到底,一定要在中間遮擋一下,讓人不能一下窺透。
明文震亭《長物志》中稱:
凡入門處,必小委曲,忌太直。
因此,進去廳堂的門口末尾處或廳堂的中間位置,往往會陳設屏風,在保護隱私的同時,也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還起到了一個劃分起居空間功能的作用。
所用的屏風有的直接與牆頂連接,有的仍留有一定縫隙。人進門後可從屏風兩邊走,而不是直入廳堂。
屏風知多少
屏風,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座屏風
座屏風,含義通俗易懂,也就是屏風下面帶有底座的意思。按照結構,可分為連坐式和插屏式:
清 黃花梨邊座雕鸂鶒木染牙山水樓閣座屏風
清 紫檀牙雕廣州「十三行」圖插屏式座屏風
按照造型可分為獨扇和多扇:
清 紫檀邊座嵌玉石花卉屏風
按形式大小還能分成枕屏、硯屏和桌屏:
枕屏
其中,硯屏是專為文人墨客準備的,一尺見方,工藝精良考究,常用 紅木鑲嵌淺色大理石,是用來放在硯臺邊擋風,從而延緩墨水過快揮發之用,非常雅致有趣。
硯屏
桌屏
圍屏
圍屏是一種無底座可摺疊的屏風, 也叫【軟屏風】,由偶數組成,或四、或六、或八,乃多至十二;常折曲成鋸齒狀用來分隔空間,並可經常變化。
明 黃花梨福祿壽十二扇五抹大屏風
從圍屏的發展來看,它的裝飾功能要大於實用功能,其做工、手法也多種多樣。
掛屏
到了演化的最後階段,屏風徹底放棄了原有的實用性質,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陳設品,直接上牆變成了【掛屏】。
清 紫檀木邊鍍金竹林鶴兔圖掛屏
掛屏是明代晚期出現的,一般成組成雙,或二掛屏,或四掛屏,或六掛屏 。
製作屏風的材質主要有以下幾種:漆藝材質、實木雕刻、絹素、玻璃、石材、竹藤還有鑲嵌琺瑯等等。
由於製作工藝和使用材質的不同,各式各樣的屏風也有其各自不用的個性,由玉石鑲嵌的屏風層次清晰,玲琅滿目;由彩漆繪製的屏風色彩豔麗,璀璨奪目;由實木雕刻的屏風線條流暢,富麗堂皇。
當然,也有喜歡不飾一物素屏風的,比如白居易就曾作《素屏謠》曰:「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
《臨宋人畫冊》局部 上海博物館
屏風,上得了廳堂,上得了桌與牆,更上得了詩人的筆與繪者的畫。
從「銀燭秋光冷畫屏」、「雲母屏風燭影深」、到「屏風有意障明月」「畫屏金鷓鴣」等等,屏風的使用頻率之高,意象之美也都讓人嘆為觀止。
《弘曆鑑古圖》| 清 丁觀鵬
但在此之外,皇帝顯貴們把屏風作為權力與尊嚴的象徵,大臣們把屏風作為警示自己的工具,文人雅士則把屏風作為賞玩的雅物,擺放在案頭欣賞。不同的人,都在屏風上注入了屬於自己的精神寄託。
- END -
讓最好的家具傳承有序
明清家具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