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於5G標準使用毫米波還是釐米波的爭論,在全球都是一個爭議。而我國從一開始就堅持使用6GHz以下的釐米波來建設5G標準,相比毫米波,釐米波的衍射和繞著能力更強,能夠更好地完成廣域覆蓋,這也是為什麼我國5G布局速度如此之快的一大原因。
而以美國為首的部分歐美國家,則堅持使用30-300GHz的毫米波頻段,他們追求更高的帶寬,更快的網絡下行速度,而忽略了數據網絡建設的成本。
並且高通X55基帶實際上對毫米波的支持也是一言難盡,縱使擁有比麒麟990 5G晶片和聯發科天璣1000晶片更高的下行速度,也無法很好的解決網絡覆蓋問題,大概也只能在城市中建設,但能看出毫米波的優勢和劣勢相對明顯。
所以,我國也並沒有放棄毫米波晶片的研發,中國紫金山實驗室的劉韻潔院士正式宣布:突破了普適性的毫米波晶片與大規模天線陣列實用化核心技術,正式打破歐美技術壟斷,並研製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陣晶片,且已經完成了晶片封裝和測試,單通道成本從1000元降到了20元,僅美國的1/50,預計2022年大規模商用。
中國晶片的價格壓到如此之低,高通5G優勢豈不是徹底沒了?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國毫米波的應用範圍有限,這項技術的突破,不是白白便宜了美國人?
如果這項技術大規模商用,受益的無疑是歐美的大部分國家,但通過毫米波晶片的研發成功,很可能讓國外更傾向於選擇中國的毫米波晶片,而不是美國技術的晶片,讓其他國家對中國的5G技術產生依賴,來降低美國5G技術的話語權,說實話對我們現在階段來說,更有意義。
2020最喜聞樂見的,就是在美國的制裁之下,中國科技行業全面開花。雖然國內毫米波的應用相對較少,很多網友認為這項技術的突破,實則真正受惠的是國外用戶,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也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科技實力和影響力,中國的5G已經站在了世界的頂峰,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