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四川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戰略以來四川地級市的發展得到了明顯「提速」;在穩健提升全省經濟發展大局下,四川再次提出了建設經濟副中心的構想,一時間有條件的城市都紛紛開足馬力為創建省域經濟副中心做足了準備。
兩年過去了,那些曾經紛紛喊出建設副中心聲音的城市也寥寥無幾了,副中心的海選顯然已經進入尾聲,當下四川副中心的種子選手實際上只剩下(川南宜賓、川東北南充、川西綿陽)
三個種子選手裡宜賓的發展速度和前景正逐漸增大,光環在身的宜賓或將成為四川第一個副中心城市。
四川副中心怎麼建|什麼規模
四川貴為西部第一大省,無論經濟總量、人口、可開發程度、發展上限,四川都是西部無可爭議的第一大省,即使在中部四川也僅輸河南,但四川看似大的背後卻是「省域經濟的嚴重失衡」;成都一城獨大讓四川地級市苦其久矣,但四川打造成都完全是:改革開放國家經濟重心在沿海的大環境之下,中西部發展進入空洞期。
時代所迫,這也是當今中西部各省強省會,缺乏副中心的原因。
但四川地級市卻要弱很多,四川GDP第二大城市綿陽在2019年總量不足3千億,而湖北第二、第三大城市;襄陽、宜昌雙雙突破4千億關口,正衝擊5千億的大關;反觀四川副中心種子選手還在為突破3千億而努力。
河南副中心洛陽也是如此,洛陽在去年實現了GDP突破5000億,這些中西部大省的副中心都值得四川借鑑,但理性的來講四川副中心難以培育出洛陽、襄陽、宜昌等高量GDP城市。
首先四川地處西部內陸,蜀道難於上青天便是古人對四川交通的形象詞,這也間接的說明了四川自古以來的封閉性,這一點在交通發達的現代也依舊存在;而湖北、河南等地處中部,對內外的交通聯繫十分緊密,大面積的平原很適合現代工業和城市發展,再者湖北省內江河密布,這也是湖北能夠誕生出襄陽、宜昌這樣的副中心的原因。
四川自古就具有封閉性,對外聯繫弱,再加上四川的平原地區多數集中在成都平原,而其餘能夠開發的地區都是山地、丘陵;先天性的地理條件讓四川建設副中心的上限必然達不到河南洛陽那樣的水平和地位。
四川副中心的規模在未來會與地級市拉開差距,但會維持在1500億的差距區間。
宜賓第一個副中心|紅利持續增加
宜賓位於四川南部,是廣義上的「三省結合部」;全市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50萬人(戶籍人口)常住人口約458萬人,2019年經濟總量達2600億,居全省第三。
從四川提出副中心建設開始,宜賓便快速從川南地區脫穎而出成為川南地區的一號種子選手。
川南能夠對宜賓地位造成威脅的也只有瀘州了,瀘州實力雖與宜賓不分上下,但瀘州的地理區位對比宜賓要遜色不少,瀘州緊鄰重慶,當前重慶向西戰略十分明確,而重慶向西自然會對瀘州等市造成強烈的虹吸。
如果四川將建設副中心的資源放在瀘州身上,那四川副中心建設的意義何在,說白了副中心要能夠輻射區域,而不是給別人做嫁妝。
自貢、內江兩城的體量和面積太小了,除非他們能夠合併,否則他們不會對宜賓構成威脅;但他們要能夠合併,那四川多數地級市都會重組,在短中期來看四川地級市合併很難且不具有現實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宜賓就成為了副中心建設的川南一號選手。宜賓大學城絕對是壓制省內地級市的一張王牌,宜賓大學城目前已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西華、輕工化等大學,可看下圖就足以說明當前宜賓大學城的宏偉之度。
雖然宜賓大學城裡面有些是研究院和辦學規模較小的分校,但總體來講宜賓大學城已經是當前省內除省會外規模最大、實力最強、辦學規模最大的高校集中地。
高校給城市帶來的驅動和活力是誰也不可忽視的;數量龐大的高校將極大地促進宜賓產業升級和招商引資。
無獨有偶疫情之下,宜賓三江新區成為全省第一個在運營的省級新區,這已經從宏觀上定義了宜賓副中心的地位。
當前四川一共有三個省級新區:宜賓三江新區、成都東部新區、南充臨江新區;川南宜賓,川東北南充的格局已經初現雛形,第四個省級新區或將是綿陽的科技城。
當前四川副中心的雛形已經浮出水面了(宜賓、南充、綿陽)而宜賓在眾多利好之下,極有可能成為省內第一個經濟副中心。但不可忽略的是當下綿陽的經濟總量依舊領先宜賓200餘億,很現實的講這個差距很小,尤其是在當前激烈的城市競爭中,這個差距變得很微妙,稍不注意宜賓就會超越綿陽。
你覺得宜賓會成為四川第一個副中心城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