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美國三易主帥,為何最終還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2020-12-24 韓戰背後的故事

韓戰期間,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首先由麥克阿瑟擔任,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調離朝鮮後,由克拉克接任。三易主帥,最終,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三位美國主帥在韓戰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導致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杜魯門說,麥克阿瑟是美利堅合眾國一名偉大的戰士。

韓戰前,麥克阿瑟堪稱美國戰爭史上的奇才,他擁有三個"最年輕"的經歷,最年輕的準將、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美國陸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1943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在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創造了著名的「蛙跳」戰術,放棄一線平推的傳統做法,跳躍前進,越島攻擊,不僅減少了大量傷亡,還使戰爭的進程大大加快,僅用半年多時間即突破了日軍的內防圈,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代表盟國籤字受降,從此成為日本的「太上皇」。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發動韓戰,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軍支援南朝鮮的作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起草的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參加韓戰,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

麥克阿瑟在韓戰中,也許只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仁川登陸,這件事真正體現出了他的軍事天才,仁川登陸成功後,麥克阿瑟收到杜魯門的祝賀,為了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授權他在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但指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的部隊都不準越過北朝鮮和滿洲的邊界。不久麥克阿瑟命令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挺進。

威克島會晤時,杜魯門擔心,三八線以北的戰爭,會不會引起蘇聯和中國的幹涉。麥克阿瑟認為中國不敢出兵,他還說,如果中國人試圖前進到平壤,那一定會遭受極為慘重的傷亡,他們永遠看不見三八線。

事實證明,這是麥克阿瑟的戰略誤判,當時的他,對中國人完全無視,正是在這一戰略誤判的基礎上,麥克阿瑟接而連三的犯了一系列錯誤,導致美軍最後被趕回三八線。

為了在感恩節以前結束戰鬥,攻戰平壤後,他兵分兩路,全速奮力向北推進,計劃在大雪降臨之前打到鴨綠江。麥克阿瑟還提出轟炸中國東北的計劃,但最終被杜魯門拒絕,但在麥克阿瑟的一再要求下,杜魯門同意轟炸鴨綠江橋的「朝鮮一端」,麥克阿瑟開始轟炸鴨綠江橋,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誤炸」安東,馬歇爾卻認為這些轟炸行動在軍事上毫無價值,因為鴨綠江馬上就要冰封,有橋無橋,不影響人員和物資進入北朝鮮。

鉗形攻勢第志願軍打碎後,麥克阿瑟接到報告,中國人參戰了,他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接著固執己見,認為是中國的小股部隊,不足為慮,再加上志願軍的主動後撤,更讓麥克阿瑟深信不凝。

在對戰場形勢嚴重誤判下,麥克阿瑟發動了聖誕節攻勢,並將進攻計劃公開宣布,他告訴士兵,他們能夠同家人共進聖誕晚餐。輕敵昌進的麥克阿瑟被彭德懷的一記重拳打回了三八線,聖誕節前讓孩子們的回家願望落空了。

退到三八線的麥克阿瑟無力再戰,他對接替沃克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說:「馬特,第8集團是屬於你的,你認為怎麼好就怎麼幹吧。」並將阿爾蒙德的第10軍交由李奇微統一指揮,事實上李奇微成了所有在朝聯合國軍地面部隊的總指揮,從後面的戰事來看,麥克阿瑟總算作出了一次還算不錯的決完。

彭德懷說,李奇微是他戎馬一生中遇到的最難對付的將軍。

李奇微做的第一件事是恢復第8集團軍的榮譽。他扔掉了骯髒的輔在餐桌上的床單,拆掉吉普車上的帆布車篷,用手槍逼著南朝鮮兵返回前線,在全軍要求,師指揮官和他的先頭營在一起,團指揮官和戰鬥最激烈的連在一起,李奇微一口氣撒了5個師長,與他第一次談話的阿爾蒙德將軍也挨了批。

李奇微做的第二件事是組織撤退。李奇微清楚,由於麥克阿瑟的輕敵,聯合國軍的敗局以定,無法挽回,彭德懷根本不會給他多少時間。中國志願發動第三次戰役,漢城以東的南朝鮮部隊的潰逃,李奇微只好放棄漢城,組織十餘萬聯合國軍有序撒退,志願軍拿下漢城,在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部,牆上釘了一件睡衣,旁也還有一行字,「第8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這是李奇微親手釘的。

李奇微做的第三件事是反擊。李奇微向第8集團軍補充了大批老兵,把從元山撤回來的第10軍也拉上了第一線,經過調整補充,達到了7個美軍師、8個南朝鮮師和2個英國旅共鬥25萬人,糧彈充足。李奇微經過潛心研究,發現中國軍隊的攻擊每次都正好持續8天,把這一規律稱為「禮拜攻勢」,只要頂住中國軍隊7天的進攻,就可以趁其糧彈皆盡時發動反擊。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果斷展開「霹靂行動」,無論是毛澤東和彭德懷都沒能預見這次進攻,彭德懷電告毛澤東,要求北撤15到30公裡,毛澤東回電,不但不同意,還要求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雙方戰至2月16日,志願軍38軍全部撤過漢江,2月17日,中朝聯司決定,全線轉入防禦。李奇微越過漢江後繼續北進,開始「屠夫行動」,在中朝聯軍的阻擊下,一天只能前進1公裡,進展緩慢,但前力己竭,後為未續的彭德懷,只好於3月14日撤守漢城,大踏步後退,3月15日,南朝鮮第1師進入漢城,4月11日,他被杜魯門任命為聯合國軍司令遠東美軍司令。

李奇微到東京上任後,將朝鮮戰場的指揮權交給範佛裡特,越過三八線的範佛裡特在志願軍的第五次戰役中又被趕回三八線,老奸巨滑的範佛裡特,乘志願軍撤退之際,發動反擊,打殘了我180師。從此以後,雙方在三八線上對峙,雖然大小戰鬥不斷,但雙方都沒能越過三八線。

克拉克,上甘嶺戰役的始作湧者

1952年,杜魯門總統任命克拉克為聯合國軍司令和美軍遠東司令。為了民主黨競選總統,杜魯門授意克拉克在朝鮮打一場大勝仗,新官上後的克拉克,也急需一場勝仗來確立自己的威信。在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的建議下,克拉克決定,在朝鮮中部金化以北的五聖山附近打一仗,將戰線向北推進一公裡左右。計劃動用美國一個師和南朝鮮一個師,再加上16個炮兵營的火炮支援。

然而,讓克拉克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在戰役初期就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為追求所謂的勝利,克拉克只好不斷地投力兵力,戰事也隨之不斷擴大,遠遠超出了克拉克的預料,至於此戰的結果,想必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知道,這一戰,就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此戰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

當然,克拉克還做了一個事,就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相關焦點

  • 韓戰後的停戰協定,為何韓國拒絕籤署?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歷史
    韓國沒籤字,主要問題出在李承晚身上,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死要面子的李承晚為了面子,拒絕這個停戰協議。    艾森豪成為美國總統之後,致力於兌現競選承諾:儘快結束這場戰爭,然後美國就開始和中國接上頭,繼續進行停戰談判,顯然,美方要加速結束這場戰爭。  這引起了李承晚的強烈不滿,他不僅明確表示反對,還向美國表態「單獨北進」,以韓國的力量單獨發動全面進攻,李承晚還在做夢要統一朝鮮半島。
  • 朝鮮停戰,李承晚瘋狂叫囂,毛澤東指示:發起「金城戰役」
    甚至雙方都計劃將籤字日期定在韓戰爆發三周年的6月25日,停戰協定籤字在即。然而就在雙方都敲定停戰協議前夕,李承晚政府卻拒絕接受停戰協定,並且在部分城市組織反對停戰的遊行。李承晚心中非常清楚,因為一旦朝鮮停戰實現,那麼將使他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成為泡影。同時,他更加擔心的是,一旦停戰,美國對他的援助就可能減少。
  • 韓戰中,美國為何主動提出談判停戰?再打下去就要出大問題
    1950年9月15日,美國正式出兵朝鮮半島,美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起初,美國雄心勃勃,滿以為很快就能將朝鮮半島據為己有。但是,後來的戰爭發展,完全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
  • 李承晚瘋狂反對朝鮮停戰協定,美司令:讓中國人教訓他吧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點在板門店,中美朝三方籤署了朝鮮的停戰協議,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就是在協議籤署前不久,我志願軍還曾過一次較大的戰役,這就是金城戰役,李承晚為了滿足自己一己私慾,企圖將朝鮮戰役無休止的進行下去。要想了解韓戰,就要了解朝鮮這個地方和他的人民。
  • 南韓是韓戰中的「東道主」,為什麼他們卻沒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為保住北朝鮮的戰略緩衝,我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3年7月28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北朝鮮人民軍金日成元帥和中國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韓戰結束。
  • 文在寅稱韓戰還沒結束,朝鮮閱兵又透露哪些新意?
    韓戰還沒有結束?上周,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韓國協會晚宴發表視頻講話時,呼籲韓美兩國聯合宣布韓戰正式結束。此時,在美國的許多人才明白——原來朝鮮南北至今依然處於戰爭狀態。 文在寅提出,「韓國與美國應聯合宣布1950年至1953年的韓戰正式結束」。他還說,「這是打開朝鮮半島和平之門並進一步鞏固韓美同盟的方式」。從事實陳述來看——1950年爆發的韓戰,以1953年在板門店籤署《朝鮮停戰協定》而告一段落。這份《停戰協定》的全稱是《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方與「聯合國軍總司令」另一方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
  • 板門店停戰協定後,為什麼志願軍又過了五年,才從半島回國呢?
    新中國建立的第二年,韓戰爆發了。起初,朝鮮如入無人之境,打得韓國潰不成軍,沒多久朝鮮就佔領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危急關頭,美國出手了,組建了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了。在朝鮮的請求下,中國組建了志願軍,入朝作戰。抗美援朝一共進行了兩年零九個月,期間,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可是,停戰協定之後,志願軍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又待了五年,這是為什麼呢?
  • 韓戰期間臺灣的應對及其影響
    關於停戰協定談判,顧維鈞希望協定僅限於韓國問題,勿及其他,杜勒斯表示認可,但強調希望中朝方面聲明保證「停戰協定籤字後,不能將其軍力移攻他處,如越南、臺灣等處」,艾森豪總統曾提出此點,否則「停戰協定將成為騙局」。顧維鈞表示認可,但仍擔心會有其他會員國提出其他問題。杜勒斯稱,美國不會允許討論。
  • ...中國人民志願軍|奧馬爾·布雷德利|朝鮮_歷史|韓戰|美國...
    面對這樣一個結局,美國國內有識之士在戰後反思中不得不承認,韓戰是「不該與中國打的一場戰爭」。當時,美國軍政當局在對中國意圖猜測不明或一廂情願妄斷的情況下,幾經討論,還是做出了突破三八線、武裝佔領全朝鮮的錯誤決定。據記載,1951年5月15日,時任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在出席解除麥克阿瑟職務聽證會時說:「赤色中國不是一個足以尋求霸權的強盛國家。
  • 韓戰中,美方提出停戰倡議,為何談判時又派轟炸機趁夜偷襲?
    韓戰中,中國志願軍屢次戰勝美國軍隊,戰績輝煌,這樣的輝煌戰果其實來之不易,因為美國人不僅軍事裝備極強,而且手段極其卑劣,甚至在停戰談判期間,派轟炸機趁夜色的掩護,陰謀靠偷襲殺害中朝代表團成員,我軍姚慶祥排長因維護中立區規定,就不幸被「聯合國軍」所害。
  • 韓戰參戰國都宣稱是勝利者,事實上達到戰略目的的只有中國?
    原本的大好局勢被聯合國軍的出現扭轉,朝鮮人民軍不僅被狼狽逼回本土,在聯合國軍的步步緊逼之下,甚至退至中朝邊境鴨綠江旁。在國際受到威脅,蘇聯不斷敦促的雙重壓迫下,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志願軍與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
  • 《金城戰役》志願軍將南朝鮮軍「四個師」打殘,逼迫敵軍談判籤字
    自此,韓戰停戰談判各項談判議程已全部達成協議。同時在6月中旬重新校訂軍事分界線也基本完成,交戰雙方即將籤訂停戰協定。但是南朝鮮李承晚政治集團在釋放被俘人員的問題上,不按照談判協議執行,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餘名(志願軍被俘人員50名),並且不服氣的表示南朝鮮準備單方面繼續打下去,面對李承晚集團的挑釁和破壞,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於1953年6月20日向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偉大領袖毛主席)建議推遲籤字日期,同時毛主席於21日指示:停戰籤字必須推遲。
  • 楊勇請纓朝鮮殺敵,三楊開泰成就韓戰壓軸戲:金城戰役
    韓戰壓軸戲:金城戰役 周恩來說過,在朝戰場,要把「三楊」拿出去,讓「三楊開泰」。楊得志、梅成武已先期赴朝,而楊勇一再要求參加志願軍,請纓殺敵。如今如願以償,楊勇急不可待地奔朝鮮前線。
  • 韓戰:五個國家五個歷史版本!朝鮮最無語!!
    然而到了11月份,中國的志願軍部隊站在朝鮮這方開始武力幹預,並擊潰了聯合國部隊,將其驅趕回南方。儘管戰爭還在持續,在最初的38度分界線附近最終形成了一個靜態的防衛線。   對很多美國人來說,中國幹預韓戰是想在亞洲推行共產主義的明顯證據,最新資料也顯示,毛澤東當時認為亞洲正在興起一股革命。但事實上,中國參戰的原因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擔心敵對的美國在其前沿駐軍,並可能越過邊境發動攻擊。
  • 易金榮:停戰後,我在朝鮮修烈士陵園
    易金榮老人的證書1952年年底,新當選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為兌現其儘快結束韓戰的競選承諾,親自到朝鮮前線後宣稱,要以「行動」而不是「言語」來打破僵局。為了應對美國可能在朝鮮的大規模登陸作戰,志願軍進行了反登陸作戰準備,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構築工事,因此,當時需要大量的工兵。易金榮記得,新兵訓練結束後分兵那一天,帶隊幹部挨個兒查看戰士的手,只要是手掌粗糙的,就被分到工兵連。就這樣,易金榮被編入志願軍第16軍32師95團工兵連,主要執行挖掘戰壕、修築工事、排雷布雷等任務。
  • 1950年韓戰,朝鮮變成二戰中的橋頭堡,朝鮮南北政府矛盾加深
    戰爭結束時,38度線實際上成為美蘇兩個軍事佔領區的分界線。1948年蘇軍撤出北朝鮮,但美國不願輕易放棄南朝鮮這個阻擊共產主義的橋頭堡。它不顧朝鮮人民建立獨立統一國家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分裂朝鮮的行動。1948年8月15日,朝鮮南部在美國的扶植和導演下單獨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曾在美居住多年的李承晚被美國推上了總統的寶座。
  • 韓戰初期,北朝鮮軍隊有多厲害?美軍參戰也被打得連連敗退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百年戰亂,早已破敗不堪的中國終於迎來了新生,全國上下一片歡愉,無論是金戈鐵馬的軍隊統帥,還是飽受摧殘的勞苦大眾,都對和平生活充滿了希冀。然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朝鮮卻深陷戰爭的漩渦,蘇聯和美國相繼從南北朝鮮撤軍後,南北朝鮮圍繞著祖國統一問題,爆發了韓戰。
  • 韓戰中令人難忘的面孔(組圖)
    今天(7月27日)是韓戰停戰協定籤署60周年。當鏡頭拉近到這些歷史人物每個面孔的特寫時,冰冷的戰爭就會瞬間多出許多的色彩。麥克阿瑟叼著菸斗的傲慢,彭德懷眺望遠山的凝重,瑪麗蓮・夢露搖擺的裙褶,志願軍戰士雪中凍住的堅毅。無論是依依不捨還是毅然決然,這既是戰爭的一部分,也深刻的影響著戰爭的走向。
  • 冷戰下的局部熱戰:韓戰爆發的始末
    在這一問題上,中國高度重視蘇聯的意見,中蘇兩國高層關於停戰談判的互動也由此開始。12月7日,周恩來會見蘇聯大使,提出五項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然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了聯合國關於朝鮮停戰決議的問題後,否定了中國的停戰方案。於是中方決定繼續發動軍事進攻,擴大戰果,以便在談判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 韓國和朝鮮是什麼關係?曾經是一個國家?
    新羅之後,朝鮮半島內部戰爭,出現了高麗王朝,隨後被推翻又有朝鮮王朝。朝鮮王朝,又稱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等到1910年時朝鮮半島已經完全被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雖然說朝鮮當時也有很多的愛國人士,但無奈日本實在是太強大了,他們根本就無能為力。但好在1945年日本宣布戰敗,朝鮮人才得以從黑暗中走出來。而這時候蘇聯面對很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麼接受朝鮮半島上日軍的投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