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9月18日訊(通訊員 彭璐 蔡皞)家住婁底市雙峰縣的王女士,2019年3、4月開始出現陣發性頭痛、乾嘔,胸悶氣促等症狀,每天工作時加重,休息後又會好轉,到當地醫院就診後,醫生認為「高血壓」所致,囑咐她在家服「降壓藥」治療。同年5月份,王女士頭痛、胸悶等症狀依然不見好轉,甚至夜間還經常出現呼吸困難,於是,其家人帶她到省城某醫院就診,經B超及CT檢查後,發現雙腎、肝臟及胰腺多發囊性病變及鈣化灶。據王女士敘述,當時醫生說:「囊腫很多人都會有,且囊腫不大,暫時可不做處理,只要定期複查即可。」於是她和家人沒有引起重視。
2020年5月,在家休養了一年的王女士重新就業,結果頭痛、頭昏再次發作,且合併左側肢體麻木,四肢乏力,經CT/MRI檢查後,發現左腎上極有一佔位病變,約「荔枝」大小,考慮腎癌;顱內多髮結節灶,考慮腦轉移瘤可能,王女士及家人難以置信,先後輾轉了多家省級醫院就診,得出的結論都是腎癌晚期並腦轉移瘤,在其中一家醫院進行了腎腫瘤穿刺活檢及消融治療,病理結果顯示為腎透明細胞癌。
近日,經朋友推薦,不甘心此結果的王女士及家人再次來到了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科室主任何正文詳細詢問了病史,結合外院的B超及CT/MRI結果後,對這個「腦轉移瘤」的診斷產生了疑問,他認為王女士應該是患有一種罕見的腦腫瘤病-「VHL症候群」。於是,何正文安慰王女士,你不要太悲觀,你腦內的病灶很有可能是一種良性病變,需要住院進一步檢查,如果能夠手術治療的話,預後應該非常理想。聽了這番話,王女士及家屬激動得熱淚盈眶,再次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住院後,何正文對王女士進行了全面的檢查,並組織醫院神經外科MDT團隊進行病例討論,討論結果認為患者多臟器病變且顱內多發佔位病變,考慮VHL症候群診斷可能性大,手術難度是腦幹延髓內的病灶,約「鵪鶉蛋」大小,由於延髓是生命中樞中的中樞,如果不立即手術摘除病灶,隨時會危及王女士的生命。但行內人士都知道,累及延髓中線深面的腫瘤通常是致命的,手術切除這些腫瘤的病殘率及死亡率很高。面對王女士及家人渴望及信任的眼神,何正文毅然決定給王女士手術治療。
經過對手術方案進行周密的分析和設計以及積極的術前準備,近日由何正文主刀手術。術中,見病灶位於延髓背側面,並嵌入延髓內,呈卵圓形,色鮮紅,質地軟,瘤體表面可見豐富的滋養血管迂曲,腫瘤與延髓粘連緊密,而何正文僅僅耗時3個小時便完整的切除了病灶,且保證了延髓及周圍血管、神經無損傷,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在神經外科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患者康復良好,術前症狀明顯改善。並且術後病理結果報告為血管母細胞瘤(良性),符合VHL症候群診斷。一個被判定為「腎癌晚期並腦轉移瘤」的患者,最後證實為良性病變。
何正文介紹,VHL症候群又名希佩爾-林道症候群,在神經外科領域裡,這是一種罕見的涉及多系統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多發性中樞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的良、惡性腫瘤和囊腫,而中樞神經系統常為良性的血管母細胞瘤,好發年齡在20-40歲,病變常累及多個器官,臨床表現也多樣化,常出現視力下降、頭痛、行走不穩、腹痛、腰痛、高血壓等症狀。受累器官的病變可同時或先後出現,間隔時間可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不等。它具有遺傳性,大概50%的子女有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VHL症候群的患者,建議其後代行基因檢測,陽性者則需行全面臨床檢查(如:眼科視網膜、腹部B超、腦及脊髓MRI等)及追蹤隨訪。因目前還沒有方法可以逆轉患者VHL基因的突變,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並提高生活質量。
【來源:紅網邵陽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