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北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破萬,近九成「臨床診斷病例」是什麼?)
據湖北省衛健委官網2月13日消息,2月12日0時-24時,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僅臨床診斷病例一項便有13332例,佔了12日新增確診病例的近九成。
對此,湖北省衛健委表示,隨著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認識的深入和診療經驗的積累,針對湖北省疫情特點,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湖北省的病例診斷分類中增加了「臨床診斷」,以便患者能及早按照確診病例接受規範治療,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根據該方案,近期湖北省對既往的疑似病例開展了排查並對診斷結果進行了訂正,對新就診患者按照新的診斷分類進行診斷。為與全國其他省份對外發布的病例診斷分類一致,從今天起,湖北省將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布。
在湖北省衛健委在此前一天的官方通報中,便首次出現「臨床診斷病例」一項,不過當時並未納入新增確診病例,而是予以了單列——截至2月11日24時,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638例,新增臨床診斷病例4890例,現有臨床診斷病例10567例。
而在更早前,湖北省衛健委官網2月10日發布消息稱,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湖北省病例診斷標準,對2月8日全省新冠肺炎累計病例進行了修正;將2月8日全省87例臨床診斷病例從確診病例中核減。
那麼,什麼是臨床診斷病例?
澎湃新聞注意到,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湖北省內和省外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的定義有所不同,並且新增了「臨床診斷」這一分類。
就湖北省外來說,疑似病例為:有明確流行病學史;有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的,系疑似病例。
確診病例為:需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行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針對湖北省內,疑似病例為:有明確流行病學史;符合「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和「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的臨床表現。確診病例為:需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行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臨床診斷病例為:上述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
此前,國家衛健委於1月28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中明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需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行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簡單來說,就是若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則可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但臨床經驗顯示,一直作為新冠肺炎確診「金標準」的病毒核酸檢測在實踐中出現了假陰性的情況。也就是說,有一部分病人沒有檢測出來,出現了漏診。這樣可能造成一些傳染源沒有真正地被識別出來,造成疫情擴散的風險。
核酸檢測假陰性的出現,也讓針對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作出微調。疫情發生後,國家衛健委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不斷更新,並於2月5日發布了試行第五版。這一版的診療方案在病例診斷上,將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有所區別。
2月5日晚間,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時也表示,並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對於真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也不過只有30%至50%的陽性率。通過採集疑似病例咽拭子的辦法,還是有很多假陰性。
另據@央視新聞2月13日報導,中央指導組專家、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表示,「實際上大家知道第五版衛健委的方案裡已經對湖北地區已經提出來臨床診斷病例問題,平時,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有臨床診斷這一個層次。因為我們在平時,在看病診斷肺炎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能夠拿得到的病原學,百分比也就二三十,臨床上我們有百分之七八十靠臨床診斷,從臨床思維和臨床醫生的臨床路徑的角度來講,增加臨床病例的診斷,有益於我們臨床醫生對這些疾病有多一個判斷。」
湖北納入臨床診斷病例 中南醫院主任:不能放跑一個「臨床診斷病例」這一過去並不常出現的說法引起了廣泛關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彭志勇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將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可以防止病例漏診的情況出現,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