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三臺縣城約20公裡處的涪江衝積平原上鑲嵌著一個美麗的小鎮,它有著一個大氣的名字「劉營」,它因劉備率領大軍經過時,曾紮營於此而名揚天下。劉營是四川省文化先進鎮、四川省生態鄉鎮、三臺縣工業重點鎮,也是涪城麥冬的主產區之一。
劉營鎮水陸交通便利,位置顯赫,古時候,是郪縣和涪城縣之間的要塞。涪江從楊家褊進入劉營鎮後,在菩提、新建繞了一個大灣再折回,一路蜿蜒進入爭勝境內,歷史上劉營鎮境內有上渡口、下渡口、幹江壩渡、大圍壩渡、見江寺渡等多處碼頭和渡口,水運繁榮,舟船往復,叫賣聲、吆喝聲在渡口喧鬧了數千百年。
劉營上渡位於劉營鎮場口,舊稱浮橋義渡,附近老百姓免費乘坐,民國時期也稱劉家營渡,枯水季節,水淺灘多,渡船無法行駛時就搭設浮橋,供行人通過。渡口的運營費用來自土地租金,渡口所屬有土地100多畝,年收租金洋361元,谷1000公斤。民國20年(1931年)出版的《三臺縣誌》載,「水盛有舟,水落則架浮橋,渡款有常年金。」當時有4艘排水量約8噸的木渡船,有渡工4人,每人每月工錢和夥食費100吊錢,每年實際支付洋121元,在土地租金中列支。剩餘的土地租金則用作維修船隻和添置工具。全部收支,由渡船會首事經營。民國25年10月,民國三臺縣政府奉令整理地方財政,以謀收支平衡。將全縣各義渡產業接收後,渡工工錢和夥食費及船隻培修費由民國三臺縣政府按年支付。三臺解放後,曾由鄉、村經營管理,到1963年被縣渡管所接收為公渡。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從1982年6月1日起,恢復收取坐渡船的費用,用於渡船技術改造,確保渡運安全。1985年,這裡有共124馬力的機動船2艘,載重20噸的木平船1艘,渡工11人,日渡運量2000人次,年收入2.1萬元,由縣渡管所直接管理。
在距上渡下遊1公裡處有一個渡口,人們稱之為劉營下渡,修建時間不詳。三臺解放前有七八隻小船由私人擺渡,解放初仍由私人經營。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由生產隊指派社員擺渡。1982 年8月,裡程公社四大隊三隊自籌資金2800元,國家補助1200元,新造載重12噸的鋼質船1艘,渡工2人,由私人承包經營,年交承包費100元;同年12月4村5組自籌資金2400元,國家補助1200元,新造載重量11噸的鋼質船1艘,渡工2人,私人承包經營,年交承包費100元,日渡運量700人次。
見江寺渡位於劉營四村,是建設、光輝、老馬等鎮鄉到劉營的必經渡口。民國時期設置義渡,當時有載重量6噸的木船4艘。三臺解放後,由劉營四村經營,村裡給渡工評記工分和少量的生活補貼。1980年12月開始收渡運費,實行以渡養渡。1984年由渡工私人承包,年交承包費1800元作為村裡維修船隻和添置工具的費用,日渡運量400人次。
「雙雙飛白鳥,煙嫋,蘆花深處隱漁歌」,冬去春來,四季更迭,物換星移,歲月流轉,劉營渡口「天清鶴語山頭樹,日暮人喧渡口船」的熱鬧場面漸漸消散,一個個喧囂的渡口如同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停留在了泛黃的書籍裡,落滿灰塵,讓人深深回憶。唯有大圍壩渡穿越千年時光,依舊在涪江邊守望。
大圍壩渡位於劉營場鎮正街外的涪江邊,現有渡船2艘,渡工三人,既渡行人,也渡車輛。其中一艘編號為川三臺渡0015的渡船靜靜地停靠在江邊,船老大說春節期間,人流量大的時候,兩艘船都要開。船老大40歲上下,穿著一件綠色的軍大衣,由於常年經受風霜和日曬,臉上有些許滄桑。「我開渡船已經整整七個年頭了」,船老大見我挎著相機,於是主動介紹道。「我們這裡是義渡,行人坐船1元,貨車10元,普通乘用車5元,這點收入無法維繫渡口的經營,70%靠政府補貼。」船老大說。返程時,一輛拉混凝土的罐車也想乘船,我為這小小的渡船捏了一把汗。罐車慢悠悠地駛上來,渡船不自主地晃了幾下,接下來又上來一輛貨車,小小的渡船依然只是晃了幾下,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3分鐘過後,隨著船老大的一番嫻熟的操作,船靠岸了,車輛和行人陸續下船,踏上新的徵程。這時,船老大拿出一支煙,點燃後猛嘬了幾口,凝視著下遊不遠處正在建設中的劉裡大橋。
劉裡大橋是2018年9月開工,總投資約1.5億元的渡改橋項目,橋梁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項目完成後,將連通國道247線和縣道B09望松路及後期規劃的S205改線,貫通涪江兩岸,劉營鎮、老馬鎮和靈興鎮的近5萬名群眾受益,劉營渡口將徹底向人們告別,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記憶。
審核:王成
作者:冉進財
編輯:冉進財
航拍圖由劉營鎮政府提供
歡迎關注三臺縣委黨史研究室(三臺縣地方志辦公室)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