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縣劉營渡,即將消失的古渡口

2020-12-28 史志三臺

在距離三臺縣城約20公裡處的涪江衝積平原上鑲嵌著一個美麗的小鎮,它有著一個大氣的名字「劉營」,它因劉備率領大軍經過時,曾紮營於此而名揚天下。劉營是四川省文化先進鎮、四川省生態鄉鎮、三臺縣工業重點鎮,也是涪城麥冬的主產區之一。

劉營鎮水陸交通便利,位置顯赫,古時候,是郪縣和涪城縣之間的要塞。涪江從楊家褊進入劉營鎮後,在菩提、新建繞了一個大灣再折回,一路蜿蜒進入爭勝境內,歷史上劉營鎮境內有上渡口、下渡口、幹江壩渡、大圍壩渡、見江寺渡等多處碼頭和渡口,水運繁榮,舟船往復,叫賣聲、吆喝聲在渡口喧鬧了數千百年。

劉營場鎮

劉營上渡位於劉營鎮場口,舊稱浮橋義渡,附近老百姓免費乘坐,民國時期也稱劉家營渡,枯水季節,水淺灘多,渡船無法行駛時就搭設浮橋,供行人通過。渡口的運營費用來自土地租金,渡口所屬有土地100多畝,年收租金洋361元,谷1000公斤。民國20年(1931年)出版的《三臺縣誌》載,「水盛有舟,水落則架浮橋,渡款有常年金。」當時有4艘排水量約8噸的木渡船,有渡工4人,每人每月工錢和夥食費100吊錢,每年實際支付洋121元,在土地租金中列支。剩餘的土地租金則用作維修船隻和添置工具。全部收支,由渡船會首事經營。民國25年10月,民國三臺縣政府奉令整理地方財政,以謀收支平衡。將全縣各義渡產業接收後,渡工工錢和夥食費及船隻培修費由民國三臺縣政府按年支付。三臺解放後,曾由鄉、村經營管理,到1963年被縣渡管所接收為公渡。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從1982年6月1日起,恢復收取坐渡船的費用,用於渡船技術改造,確保渡運安全。1985年,這裡有共124馬力的機動船2艘,載重20噸的木平船1艘,渡工11人,日渡運量2000人次,年收入2.1萬元,由縣渡管所直接管理。

劉營場鎮

在距上渡下遊1公裡處有一個渡口,人們稱之為劉營下渡,修建時間不詳。三臺解放前有七八隻小船由私人擺渡,解放初仍由私人經營。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由生產隊指派社員擺渡。1982 年8月,裡程公社四大隊三隊自籌資金2800元,國家補助1200元,新造載重12噸的鋼質船1艘,渡工2人,由私人承包經營,年交承包費100元;同年12月4村5組自籌資金2400元,國家補助1200元,新造載重量11噸的鋼質船1艘,渡工2人,私人承包經營,年交承包費100元,日渡運量700人次。

省文保單位劉營鎮廣東會館

見江寺渡位於劉營四村,是建設、光輝、老馬等鎮鄉到劉營的必經渡口。民國時期設置義渡,當時有載重量6噸的木船4艘。三臺解放後,由劉營四村經營,村裡給渡工評記工分和少量的生活補貼。1980年12月開始收渡運費,實行以渡養渡。1984年由渡工私人承包,年交承包費1800元作為村裡維修船隻和添置工具的費用,日渡運量400人次。

「雙雙飛白鳥,煙嫋,蘆花深處隱漁歌」,冬去春來,四季更迭,物換星移,歲月流轉,劉營渡口「天清鶴語山頭樹,日暮人喧渡口船」的熱鬧場面漸漸消散,一個個喧囂的渡口如同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停留在了泛黃的書籍裡,落滿灰塵,讓人深深回憶。唯有大圍壩渡穿越千年時光,依舊在涪江邊守望。

大圍壩渡位於劉營場鎮正街外的涪江邊,現有渡船2艘,渡工三人,既渡行人,也渡車輛。其中一艘編號為川三臺渡0015的渡船靜靜地停靠在江邊,船老大說春節期間,人流量大的時候,兩艘船都要開。船老大40歲上下,穿著一件綠色的軍大衣,由於常年經受風霜和日曬,臉上有些許滄桑。「我開渡船已經整整七個年頭了」,船老大見我挎著相機,於是主動介紹道。「我們這裡是義渡,行人坐船1元,貨車10元,普通乘用車5元,這點收入無法維繫渡口的經營,70%靠政府補貼。」船老大說。返程時,一輛拉混凝土的罐車也想乘船,我為這小小的渡船捏了一把汗。罐車慢悠悠地駛上來,渡船不自主地晃了幾下,接下來又上來一輛貨車,小小的渡船依然只是晃了幾下,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3分鐘過後,隨著船老大的一番嫻熟的操作,船靠岸了,車輛和行人陸續下船,踏上新的徵程。這時,船老大拿出一支煙,點燃後猛嘬了幾口,凝視著下遊不遠處正在建設中的劉裡大橋。

劉裡大橋是2018年9月開工,總投資約1.5億元的渡改橋項目,橋梁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項目完成後,將連通國道247線和縣道B09望松路及後期規劃的S205改線,貫通涪江兩岸,劉營鎮、老馬鎮和靈興鎮的近5萬名群眾受益,劉營渡口將徹底向人們告別,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記憶。

建設中的劉裡大橋

審核:王成

作者:冉進財

編輯:冉進財

航拍圖由劉營鎮政府提供

歡迎關注三臺縣委黨史研究室(三臺縣地方志辦公室)百家號

相關焦點

  • 潼川古城梓州渡 再現千年繁華景
    三臺縣歷史長達2000多年,早在公元前西漢時期置縣,唐代以來就有「蜀川巨鎮,郪道名邦」之美譽,改稱三臺卻只有280多年,為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以縣內三臺山命名該縣為三臺縣。
  • 驛道上,這個古渡口入了張大千的畫卷|重走成渝古驛道·珠江驛②
    畫中提到的唐明渡位於內江資中,是成渝古驛道裡一個重要渡口,西上成都或東下重慶都必經此地。作為距離珠江驛最近的古渡口,這個重要的渡口而今風貌如何?從內江資中縣城出發,沿著321國道向城外駛去,道路從大道拐到一條鄉村小公路上蜿蜒行駛不久後,路邊一個白色的高塔映入眼帘。這個呈四方形,四角攢尖頂的白塔名為「三元塔」,看見此塔就意味著快到唐明渡口。
  • 寧波正在消失的古村落,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沒人修繕破敗不堪!
    在寧波,卻有一個小眾古村落,她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鬧,有的只是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風景。沒有濃墨重彩的商業氣息,有的只是原汁原味,古韻悠然的安逸。今天肉肉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半浦村。半浦古時稱灌浦,謂取灌溉農田之意;因田中有鸛,亦稱鸛浦。
  • 欒灣兩處古遺址:商周時期讓莊鋪、望口山古渡口/尹燕忠
    2019年該村全部拆遷,舊貌全改剷平,僅留下一個像屏和莊北水塔樓子2、望口山渡口古今望口山渡口,位於平陰縣城東北8公裡處的望口山村西。始建於雍正二年(1723年),興隆於雍正五年(1726年),原為大清河上的古渡口,黃河改道後為黃河渡口,對岸為東阿縣的朱家圈。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源頭吳王渡
    厚道運城昨天吳王渡口(資料圖)黃河渡口不只是古代漕運碼頭,更見證了長遠的黃河歷史,體現了深厚的黃河文化。喧騰的黃河古渡口,至今還殘留著中華文明進程的吉光片羽。吳王渡口(資料圖)水上交通要道吳王渡,因垣上的吳王村而得名。《山西通志》裡這樣記載:「昔有吳、王二姓居此,故名。」這裡曾店鋪林立,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至今2600多年,古渡一直是連接秦晉兩岸的水上交通要道。
  • 黨建三級聯創 | 重走紅色渡口,傳承革命精神
    重走紅色渡口傳承革命精神2020年12月21日,福建省人民檢察院教育和基層指導處、省院機關黨委聯合福州市院宣教處、市院機關黨委、倉山區院等部門黨支部總支的黨員幹警,赴倉山區城門鎮聯合開展黨建三級聯創暨「重走紅色渡口,傳承革命精神」主題黨日活動。
  • 彭水:烏江馬峰渡口的擺渡人
    如今,隨著一座座橋梁,一條條鐵路、公路的的興建,城市、鄉村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交通基礎設施迅速發展,曾經承擔著交通運輸重要角色的渡口、渡船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擺渡這份職業也隨之逐漸消失。在烏江彭水段的馬峰,不僅保留著渡口,渡船,還有擺渡的人。擺渡的人是一對「夫妻檔」,他叫胡永兵,她叫陳德先。長年堅守渡口,風雨無阻。
  • 定海區全面建立鎮(街道)渡口長管理制度 提升渡口安全管理水平
    記者近日從定海區交通運輸局獲悉,為加強渡口安全管理,嚴格落實「平安渡口」各項工作,定海以「管理好、養護好、運營好」全區渡口為總目標,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面建立鎮(街道)渡口長管理制度,推進我區「平安渡口」建設。
  • 粵西湛江五區五縣港口、漁港、碼頭、渡口大全,歡迎補充
    湛江三面環海,擁有2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港口、漁港、碼頭、渡口數不勝數。下面由小編盤點一下湛江五區五縣港口、漁港、碼頭、渡口。坡頭區:南三碼頭、南三島北頭寮碼頭、南三島華中港、南三島大王公碼頭、麻斜渡口、南油碼頭、乾塘三合窩碼頭、龍王灣避風港。雷州縣級市:通明渡口、通明漁港、南渡渡口、康港渡口、三吉碼頭、白嶺渡、徐黃碼頭、站堰碼頭、天成臺度假村-碼頭、流沙港、烏石漁港。
  • 悠悠 西津渡
    原來那條青石板路所在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西津渡。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這裡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曾是長江邊最繁榮的渡口,有著悠久的歷史。街道上是明清的房屋,路上有元代的石塔,有晚清時的英國領事館,長長的青石板路中央,有一道深深的凹槽,是當年獨輪車留下的車轍……不同於在其它地方建起的全國都大同小異的「歷史文化街區」,這裡有著鎮江獨特的文化背景,是真實的歷史而不是後期人為的渲染。
  • 常德市城區下南門大西門兩渡口停運整頓
    11月26日,市水運事務中心、武陵區交通運輸局、鼎城區交通運輸局聯合水上派出所、社區,對市城區下南門、大西門渡口安全隱患問題開展集中整治。執法人員分別在下南門、大西門南北渡口躉船的出入口安裝了防護網進行隔離,並在渡口醒目位置張貼了輪渡停運通告,兩渡口當日起開始停運整頓。
  • 市城區下南門大西門兩渡口停運整頓
    尚一網訊(記者 胡秋菊 通訊員 李波 文/圖) 11月26日,常德市水運事務中心、武陵區交通運輸局、鼎城區交通運輸局聯合水上派出所、社區,對市城區下南門、大西門渡口安全隱患問題開展集中整治。
  • 【黨史故事】巧渡金沙江
    中央紅軍佯攻貴陽,調出滇軍,為北渡金沙江創造了條件。1935年4月29日,中革軍委發出《關於野戰軍速渡金沙江轉入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指出由於兩月來的機動,我野戰軍已取得西向的有利條件,一般追敵已在我側後,但敵已集中七十團以上兵力向我追擊。
  • 在50℃的環境下工作 他們是「車渡」輪機員
    輪機員正在檢查設備8月13日,景寧千峽湖綠草渡口,車渡工作人員正在引導車、人進入車渡。汽車渡船簡稱車渡,是景寧縣居住在千峽湖畔村民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引導車輛過渡一艘車渡,除駕駛員和水手外,還有一名輪機員。暑運期間,輪機員除了要在滾燙的甲板上引導車、人上下渡船,還要按時鑽進50多攝氏度的機艙檢查機器和設備的運行情況,確保航行安全。
  • 焦作丹河峽谷,博愛的三渡讓人興盡而返樂不思蜀,沁陽九渡又如何
    去三渡之前是不知道三渡的名字的。沁陽人往往要去九渡遊玩,九渡現在旅遊開發有了個新名字叫做丹河風景區。作為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九渡在沁陽是久負盛名的,家裡人也一直想去,所以就排上了日程。可笑的是我們去了三四回都是在三渡興盡而返並沒有到九渡一觀。
  • 南沙故事丨你,坐過細瀝渡口的渡船嗎?
    你聽說過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細瀝渡口的渡船嗎? 據《東湧鎮志》記載,上世紀80年代,東湧地區鄉村交通仍以水道交通為主,境內有橫水渡口30個,橫水渡船30艘。隨著公路建設和大橋的落成,渡船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渡口也隨之被封閉。
  • 彭清華在綿陽市三臺縣鹽亭縣蹲點調研
    7月22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到三臺縣景福鎮宋觀廟村蹲點調研,與村兩委幹部代表、老黨員、困難群眾、合作社負責人、返鄉創業農民工代表等開壩壩會,聽取對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及做好「後半篇」文章的意見建議。
  • 神秘消失的古滇國
    兩千多年前,在雲南滇池沿岸曾經存在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當時住在滇池之畔的古滇國人髮髻高聳,以農耕為生.....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它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去了哪裡。古滇國成為了歷史上一個亙古之謎。
  • 七絕.韻步王昌齡《武岡十景》|武岡十景|七絕|王昌齡|渠渡晴嵐
    景四: 渠渡晴嵐天尊翠碧雪峰函,壑塹溪幽漱玉藍。渠渡淺涓無泊處,廟鍾悠逸裡仁嵐。景五: 古山瀑布九霄懸瀑射魚淵,銀漢星河浩渺天。水色湍湍零碎月,山光綽綽影開騫。景十: 橫江晚渡灘涂水闊興波狂,柳岸炊煙籠翠長。漁火冷凝萍聚客,酒旗獵獵醉生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