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穿戴設備,將因人工智慧而功能強大

2020-09-10 大話百科天地

可穿戴設備需要這樣的人工智慧服務,比如,當你長時間工作忘記休息時,穿在身上的衣服會自動發出為你安排的作息調整計劃;當小孩及老人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時,佩戴在他們身上的小型儀器就會將相關信息發送給親人。除主動提醒外,人工智慧還能幫助可穿戴設備提前想用戶所想。他能幫主人安排好早餐、日程表,提前想主人所想,接受主人隨時安排的事情,並去解決問題。

幫助我們管理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這就是人們想要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隨著人們對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越來越關心,在10多年前,微軟就曾與松下推出過搭載Spot技術的智能手錶N3,只是由於當時這一理念太過超前,並受限於當時的數據傳輸技術,該產品被迫停產,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微軟研究院對即時語音翻譯系統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向人們展示了成果。在當時的演示中向人們展示了該語音翻譯系統的驚人之處是幾乎就在說完一句話英語之後,就被準確的翻譯成了中文。雖然這項技術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出錯率跟真人翻譯相比還比較高,但在未來幾年內,這些問題將被解決,而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不僅是同聲傳譯,這項語音技術也是微軟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的一部分,使得未來的智能設備更加人性化。但是,讓電腦越來越智能,直至學會人類的情感,又要多久呢?讓機器學習人類的情感並非不可能,在這方面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研究。目前的成果已經能讓機器識別人在說話過程中的不同語氣、語調,通過特殊的算法來判斷人說話時的情緒,並作出反應。

隨著技術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走入公眾視野,智能可穿戴設備是以某種特定方式集成於人類身體或服裝上的微型移動計算機。因此,很多人將「小型化」和「便利性」當作可穿戴式計算設備的核心屬性。

以智能手錶為例,它最大的優點是能省去將手機從口袋中拿出來查看信息、撥打電話的麻煩。但事實上,「小型化」和「便利性」並非可穿戴計算的本質。可穿戴計算設備真正的特質,是能夠知道用戶想知道什麼,並告訴他答案。

智能可穿戴設備革命其實是人工智慧的革命,可穿戴設備的後端伺服器能找出用戶的需求,獲取答案,將之交付到用戶大腦的工作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未來可穿戴設備將因人工智慧而強大。顯然,人工智慧在可穿戴設備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模擬人腦的思考方式,會幫助我們從後端伺服器中獲得此時此地應該獲得的信息,再呈現給用戶。

在未來,智能可穿戴設備將成為人類的貼身管家,私人秘書,提前想用戶所想,知道用戶需求,並幫助用戶解決問題,這才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真正本質。當然,想要實現如此強大的功能,智能可穿戴設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支撐可穿戴設備不斷創新
    可穿戴設備是物聯網最大消費類產品,作為物聯網領域一部分,聯網、交互是可穿戴設備最基本功能,對於智能可穿戴設備後端支撐的人工智慧、雲端運算是可穿戴設備實現科技體驗最大的核心支撐技術。未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將由人工智慧變的更大強大,顯然人工智慧應用中發揮可穿戴設備巨大價值,模擬人腦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從後端伺服器中獲得及時信息並呈現給用戶。
  • 人工智慧賦予可穿戴設備智慧
    智能可穿戴設備不僅實現了設計與科技完美融合,模糊時尚與科技的界限,還需要通過人工智慧來思考未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出路,人工智慧是所有智能硬體最高層級應用,以達到科技與人體的完美融合。可穿戴設備本身不值錢,通過設備獲得數據才是核心,任何智能可穿戴設備是利用數據提升產品服務價值,通過運用物聯網連結和數據將產品作為一種服務方式提供給用戶。
  • 可穿戴智能設備擁有「智慧」 因人工智慧更懂你
    與同此同時,人工智慧是下一個創投風口,眾多創業公司投身人工智慧領域,也必將開發全新的人機互動模式,讓機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入侵人類的世界。包括物聯網領域的硬體含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硬體必然離不開人工智慧以及全新的人機互動方式,作為物聯網領域一部分,聯網、交互是可穿戴設備最基本功能,對於可穿戴智能設備後端支撐的人工智慧、雲端運算是可穿戴設備實現科技體驗最大的核心支撐技術。
  • 未來三年可穿戴設備新機會:耳戴式設備的崛起
    傳感器、AR/VR、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進步,讓可穿戴設備集成的功能越來越多,對各種電子產品的替代性作用也越來越強。在科幻電影《她》中,作家西奧多就通過智能耳機與他的人工智慧助手「薩曼莎」談了一段轟轟烈烈,卻又可望不可及、泥足深陷的「愛情」,讓我們提前認識了當耳戴式設備與人工智慧融合時,可能帶來的便利和反思。
  • 智能可穿戴設備,應通過人工智慧來思考未來及出路
    ,可穿戴設備成為眾多創業公司的創新項目,手錶、眼鏡,甚至內衣、襪子等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載體,成為電子產品消耗中的一個新熱點。根據IDC預計,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年出貨量將飆升到1.56億個,但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依然處於發展早期
  •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的?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的? 佘凱文 發表於 2020-12-21 12:57:24 「跑步經濟」聽說過嗎?
  • 全球首款用於可穿戴和耳穿戴設備的自學習人工智慧傳感器
    全球首款用於可穿戴和耳穿戴設備的自學習人工智慧傳感器 MEMS 發表於 2020-12-23 11:35:24   全球首款用於可穿戴和耳穿戴設備的自學習人工智慧傳感器
  • 谷歌148億元加碼可穿戴設備,蘋果手錶將迎最強大對手?
    在健康類可穿戴設備領域,蘋果公司將迎來最強大競爭對手,而這一領域的競爭也或將越發激烈。148億元收購可穿戴設備公司Fitbit根據公告,Alphabet將以每股7.35美元的價格對可穿戴設備公司Fitbit進行收購,交易總額約21億美元,約合148億元人民幣,預計在2020年完成。據央視財經報導,2007年成立的Fitbit是健康類可穿戴式設備的開拓者。
  • 可穿戴式設備未來發展趨勢
    CHIP認為應當分為3個層次來看待,首先是傳感器,它是讓可穿戴設備有別有我們智慧型手機的根本,傳感器可以幫助設備獲取人體的各種信息和狀態,也可以幫助設備把計算的結果反饋給用戶。小到一個麥克風、大到一件溫度感應T恤都在此列。無論是新興的傳感器如深度信息、肌肉信號、腦電波等,還是傳統的將多種常見傳感器組合起來的模型,最終的目的都是能夠讓未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可獲取到的信息極大豐富,可實現的功能更加出眾。
  • 現有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並不真正的智能可穿戴設備
    之所以說現有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並不真正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原因就在於現有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只是將PC計算機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集成於人類身體或服飾上這就出現了現在的具有計步功能的智能手環,可接聽電話的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這也是現有可穿戴設備廠商的局限性。但事實上,將PC計算機「小型化」和「便利性」集成於人類身體並非可穿戴設備的本質。
  • 可穿戴設備未來十年,聊聊我對可穿戴設備的一些思考
    可穿戴設備已正式的走進在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目前來說,可穿戴設備還很難說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大的改變,作者在本文中暢想了一下可穿戴設備的未來,今天先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對於可穿戴設備的一些想法吧
  • ...人工智慧|智能手錶|可穿戴設備|ticwatch pro3|人機互動|出門問問
    那麼,對人工智慧服務而言,一塊智能手錶能玩出什麼花樣來?2020年10月21日,出門問問全新發布TicWatch Pro 3,在全球首款搭載高通驍龍4100可穿戴設備平臺的Wear OS by Google作業系統的4G全智能手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家「技術立業」的人工智慧企業在ToB和ToC市場雙驅動下正在重塑「人機互動」。
  • 微軟推出首個安卓平臺可穿戴設備人工智慧產品Torque中文版
    移動搜索可以像舉手提問一樣簡捷自然微軟今天發布了一款為安卓平臺的中國用戶度身打造,首個以手勢驅動、語音交互的人工智慧產品Torque中文版。從功能機時代的拇指族到觸屏時代的低頭族,大部分人操作智慧型手機時需要眼睛和雙手的投入和配合,而搜索信息前又需要經過解鎖、離開當前界面、尋找並開啟搜索應用等複雜環節。然而在可穿戴設備的時代,更常見的場景是,我們手握方向盤,眼睛還要隨時關注路況,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交互方式根本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 「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
    原標題:「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   「跑步經濟」聽說過嗎?
  • 可穿戴設備還有前景嗎?盤點未來十大可穿戴智能設備
    「可穿戴設備」是穿戴在身體上的電子或計算設備,具有跟蹤,生物傳感和移動通信等功能,而我們將看到更多的設備。所有可穿戴設備的最終目的是提供可攜式,無縫且幾乎免提的「增強生命」功能。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可穿戴設備是健身追蹤器,它可以記錄諸如體育鍛鍊,心率和睡眠質量之類的信息,但許多分析師認為,我們正處於可穿戴設備革命的風口。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目前很多中國高科技公司在做可穿戴設備,比如華為和小米,但是技術水準上比蘋果要差一個時代。
  • 微軟發布首款Android可穿戴設備人工智慧產品
    微軟於近日發布了一款專為Android平臺的中國用戶量身定製的人工智慧產品——Torque中文版。作為微軟在Android上的首個人工智慧產品,以及微軟首個針對可穿戴設備的中文產品,Torque基於微軟語音技術和必應大數據引擎,以手勢驅動、語音交互,讓Android用戶在不切換當前應用的情景下,只需輕搖手機或輕扭佩戴有智能手錶的手腕即可啟動Torque語音交互界面。
  • 強大的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
    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但為了設計和製造新設備,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強大結構的基本機制。現在,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造肌肉纖維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
  • 可穿戴設備市場前景廣闊,形成華為小米蘋果三強爭雄格局
    2020年,消費者用在可穿戴設備上的支出690億美元,同比增長49%,2021年將達到815億美元,同比增長18%。可以看出,這將是繼智慧型手機、智能家居外,可穿戴設備是消費科技最具潛力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因華為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主要集中在國內,也預示著國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體驗並喜歡上華為的可穿戴設備。但就全球市場而言,小米還是力壓華為。因持續在海外市場發力,使得市場位居全球第二。華為只是在國內可穿戴設備市場展現出強大競爭力,使得在國內市場封王。
  • 可穿戴設備十大企業,全球知名的有這些
    因智慧型手機大眾化的影響,使用可穿戴設備的需求正在激增。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預測,今年達到405億8100美金規模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到2021年將增長55%,達到629億8500萬美金規模。將可穿戴設備作為新的機會,眾多企業開始搶佔市場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全球有哪些知名的可穿戴設備企業。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沒有大數據分析,智能可穿戴設備只是手機配件
    過去幾年中,談到人工智慧,人們往往會想到智能可穿戴設備,首當其衝的就是智能手環。但不知你有沒有同感,絕大多數智能手環沒戴多久就被束之高閣,說好的慢性病控制,似乎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原因何在?朱福介紹,在徐匯區中心醫院,已有醫院認可的可穿戴設備投入到健康管理,對患者的血壓、血糖、心率等進行實時、持續的監測,這些體徵數據可通過無線通信的方式傳輸給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