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
Photo:Evans, Chaloner Woods & Jack Taylor/Getty Images; Illustration: Ian Hurley/Pacific Standard
Generation Z,Z世代,一個聽起來新潮又賽博的詞。西方世界習慣用它來指代當今社會上最年輕的一批人,又稱後千禧世代(post-millennial generation)。
雖然在中國的語境下,我們更習慣稱之為00後,但Z世代其實囊括了生於97年後和00年初的那批人。他們代表著新時代的審美和價值取向,終將接棒千禧一代,成為社會的勞動與消費主力軍。
21世紀翻開了新的篇章。隨著大部分Z世代步入成年生活,他們也在社會各界擁有了更響亮的話語權。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Z世代是種族多元化最趨向平衡 ,且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屆年輕人。這就意味著,美國將迎來一幅沒有邊界,內文複雜的社會圖景。
其實Z世代也好,00後也好,他們都是一個個真實存在的個體。要想知道Z世代將帶來怎樣的世界,首先得從他們為了什麼歡呼,又為了什麼憤怒說起。
而這些情緒最直接和集中的投射體,就是新興的偶像明星。仔細觀望今天登上西方世界主舞臺的偶像們,我們便可以窺探到一個時代的新舊交替,以及繼位者精神面貌的點與面。
1.
Billie Eilish和她的壞女孩時代
知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Company)在2018年曾發表過一篇關於Z世代的調查文章。文中提到,對待Z世代的關鍵,是不要以一種刻板目光捆綁他們。
這是自我認知非常流動的一代人,他們仍在探尋自我,因此,他們也可以被稱為「身份遊民(identity nomads)」。
無獨有偶,在《紐約時報》發布於19年的一篇報導中,一位Z世代受訪者也表示,「自我認知和政治立場一樣,是會變的。」這種隨性的群體態度,似乎也能看作是一種文化張力。
2019年的3月底,天氣還是冷颼颼的。彼時,社交媒體颳起了一陣風,時間線被一首叫《bad guy》的歌刷屏了,不少人評價:「太上頭」。
點開音樂連結,專輯封面是一名身穿白衣的少女,面目詭異地坐在床上,四周一片昏暗。
《WHEN WE ALL FALL ASLEEP, WHERE DO WE GO?》
專輯封面
一年過去了,這首歌在歐美頭部音樂流媒體Spotify上已有超過十億的播放量,橫掃包括格萊美在內的無數獎項。而它的演唱者Billie Eilish(碧莉·艾利什,中文媒體常稱為「碧梨」),也一躍成為當代年輕人追捧的icon——你聽Billie?那你可真酷。
把Billie與「酷」劃上等號,可以看作是Z世代自我認知的一次集合。新舊時代的交棒儀式在新標準的建立中緩緩開始了。
出生於2001年的Billie,是不折不扣的Z世代。因此她的成名過程也與網際網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2016年,彼時年僅14歲的Billie在音樂流媒體平臺SoundCloud上上傳了《Ocean Eyes》而被大眾熟知,但名氣僅限於歐美音樂圈。而2019年助她掀起全球熱潮的《bad guy》,卻是一首和《Ocean Eyes》完全不會共存於同一歌單的歌。前者是溫柔的抒情曲,後者則是冷酷的電子音樂,唱腔截然相反,仿佛出自兩位不同的歌手。
這樣的Billie,無疑是「反類型」的。她本人曾在公告牌(Billboard)的採訪中表示,不喜歡「genre」(類型)這個概念,或者說不喜歡把歌塞進一個個分類中的行為。
當被問到「你在做什麼音樂?」時,Billie的回答總是簡潔的一句:「Billie Eilish music(碧莉·艾利什式音樂)」。
這個看似模稜兩可的答案,實則承載了Z世代的倔氣——討厭標籤,不喜歡被隨便定義,「我」就是形容自己的最佳詞彙。
很大程度上,Billie是Z世代自己選擇的「野生偶像」。她事先沒有經過選秀或大公司包裝,而是靠在UGC(用戶原創內容)平臺上上傳自己的作品而走進大眾的視野。
這種走紅方式對於社交網絡原著民來說並不罕見,像94年的Justin Bieber、95年的Troye Sivan和Post Malone都走過相似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Billie成名後創作的這張撬動了歐美流行樂壇的《WHEN WE ALL FALL ASLEEP, WHERE DO WE GO?》,是張「陋室」專輯——
前期絕大部分錄音製作都由Billie和製作人哥哥Finneas在家裡完成,就像一個業餘進行的項目一樣,鮮少接受專業團隊的幫助。
Billie與哥哥Finneas;圖源:Getty Images
如果你仔細聽,會發現專輯裡面還混進了不少「玩笑」。例如第一首歌《!!!!!!!》,就是兄妹二人在嬉鬧的語音。Billie邊笑邊說:「我終於摘了隱形牙套,這就是我的專輯了!哈哈哈哈!」,為這張格萊美最佳唱片增添了一點玩世不恭的趣味。
《WHEN WE ALL FALL ASLEEP, WHERE DO WE GO?》中所展現的的哼吟唱法、哥特視覺、詭異MV其實都不算是多麼前瞻的音樂元素,它們只是在主流音樂市場中相對少見罷了。
但當人們得知這樣的專輯的主人公是一名20歲不到的女生,難免還是會驚訝:現在的青少年都這麼暗黑嗎?
這恰恰是Billie最大的閃光點。作為一名青少年明星,她顛覆了歐美Teen-Pop(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固有規則。
縱觀今天的歐美樂壇,不少童星出身的知名女歌手都曾以人美聲甜的形象出道,包括「迪士尼甜心」Selena Gomez和Miley Cyrus,以及人稱「A妹」的Ariana Grande。雖然這幾位女歌手後來都在不同程度上修正了自己的形象,但起碼在上一個十年,「乖乖女」可以給予一名年輕女藝人的公眾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Billie的出現徹底破壞了行業的老規矩。她喜歡穿寬鬆肥大的衣服表演,不掩蓋自己的疾病;她說話帶髒字,唱「bad guy」也唱「all the good girls go to hell(好女孩們都下地獄吧)」。
在滾石(Rolling Stone)的一則視頻採訪中,Billie和Finneas表示,《bad guy》的精髓在於這是一個女孩對「有毒男性氣質」(toxic masculinity)的反諷:
so you're a tough guy?
所以你是所謂的硬漢?
like it really rough guy
很粗曠的那種
just can't get enough guy
永遠無法滿足的那種
chest always so puffed guy
永遠自信滿滿的那種
i'm that bad type
那我就是所謂的壞人吧
make your mama sad type
讓你媽媽傷心的那種
make your girlfriend mad type
讓你女友生氣的那種
might seduce your dad type
可能會勾引你爸的那種
得益於近年來不斷崛起的女性意識,越來越多性別不平等現象得以被公開討論。而經歷著這一切的Z世代所反對的,就是陳腐的父權社會下,娛樂圈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
身穿oversized衛衣的Billie;圖源:Popsugar
在最近的一場巡演中,Billie以一條「脫衣」短片開始了她的演出。短片中,她邊脫下寬鬆的運動衣,邊平靜地控訴到:「如果我穿舒服的衣服,是否就不像個女人?如果我穿性感的衣服,是否就是個蕩婦?」
視頻流到網絡後隨即引起了激烈的反響。這些冷靜又尖銳的問題,為Billie的「壞女孩」時代寫下註腳——你有做自己的自由,你有不被凝視的權利。
一個如此「失格」的年輕女孩,就是激活Z世代反叛因子的催化劑。
正如老一代總愛用審視的目光批評下一輩,叛逆則是每一代年輕人的反抗機制。
而Billie的公眾形象和音樂態度,恰恰濃縮了屬於Z世代的社會訴求與反叛基因,因為她就是其中一員。兩者一旦相遇,便勢不可擋。
如果說2019年是Billie衝上雲霄的一年,那麼2020年就是她告訴世界她還能往上衝的一年。
從SoundCloud紅人到科切拉(Coachella,美國最受歡迎的戶外音樂節)主咖,再到格萊美的大滿貫和獻唱《007》主題曲,一路以來,儘管Billie總是強調自己是各位樂壇前輩的粉絲,但誰也不會否認,這個小粉絲才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
作為對說教和規訓的反抗,每個世代就需要自己的「怪胎」。Billie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叛逆的偶像。
2.
防彈少年團和他們的逆襲時代
成長於一個自由廣闊的社交網絡環境,賦予了Z世代善變和包容兩重天性。因而,在娛樂上他們是樣樣通吃的雜食者,在生活中他們也更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背景的差異。
便捷的網際網路帶來的信息爆炸世界,也讓每時每刻浸泡在信息碎片中的Z世代,比老一輩人更容易感到精神焦慮。
數據:Pew Research Center;圖源:The Economist
據調查,焦慮症、抑鬱症、霸凌和濫藥被Z世代認為是同齡人中的常見問題。這些精神壓力的積壓增大了Z世代對正能量偶像的需求。
洋溢著叛逆精神的Billie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但對成人社會疲沓的少男少女們仍然渴望一處溫暖的烏託邦,一個無需憤怒或激進情緒的精神寄託。
這時,同為青少年偶像的防彈少年團填補了這個空位。
打從這支韓國七人男團的消息頻繁出現在歐美娛樂博主的微博中開始,他們紅遍全球就是不爭的事實了。
不可否認的是,防彈的成功站在了韓流工業堅持不懈的國外輸出上,而後又乘了歐美文娛產業種族多元化之風,一發不可收拾。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韓流工業一直都懷揣著進軍世界的野心。這些野心體現在方方面面:小至組合名字、成員藝名、專輯主打曲多以英文命名,大至娛樂公司年復一年地去國外開K-Pop拼盤演唱會。這些努力為韓流全球化打下了基礎,讓長久以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歐美對亞洲的造星系統形成了初步印象。
防彈少年團不是第一個闖進白人領地的韓國人,鳥叔PSY早在2012年就憑藉《江南Style》在歐美掀起過騎馬舞風潮。即便是八年後的今天,那句「oppa gangnam style(哥哥是江南style)」仍然朗朗上口。
《江南Style》的MV在YouTube上有超過30億的播放量
但和日本PICO太郎的《PPAP》命運相似,鳥叔的《江南Style》終究只是曇花一現。這其中的原因離不開內容風格獵奇的本質。它們更像是社交網絡上被奇觀化的迷因,承載了人們的爆笑和娛樂需求,卻難以留存在每日循環歌單中。
那麼防彈少年團是如何延續一次次神話,讓不同膚色的人為之瘋狂呢?
隊長RM曾在訪談節目中表示,大概是歌曲中傳遞的正能量打動了粉絲。的確,相比起韓流工業中的其它大勢偶像組合,防彈少年團的音樂有更豐富的原創故事性和一定的社會評論性。前者激發了大眾對偶像的解讀欲望,後者則突破了偶像慣有的扁平社會面貌,這也許就是讓來自小公司的他們突出重圍的原因之一。
奠定了防彈少年團在歐美地位的系列專輯《Love Yourself》
對於大多數走紅的韓國偶像組合來說,大眾也許能記住他們的風格,業務能力,以及幾首膾炙人口的單曲旋律,但極少人會知道他們通過音樂表達了什麼。這指向了整個韓流偶像工業最明顯的症候——華而不實。
因為行業過度飽和,在原始的韓國偶像工業之下,參與者幾乎都為速度而放棄了內在。我們不難發現,視覺美感是此前每個組合發專輯時最重視的事項。這包含了外貌妝容,穿著打扮,還有舞蹈表演,而對於歌曲本身,有抓耳的旋律和大眾能跟唱的口號歌詞即可。
毫無疑問,今天的防彈少年團依然是韓流工業流水線的一員。他們身上有著偶像工業的所有既定元素——節奏高昂的歌曲、整齊的舞蹈、帥氣的外貌、暖暖的兄弟情。
公式的變數還是在音樂內容上。儘管還不能說防彈的歌寫得多麼有深度,但相比起韓流業界的其他組合,他們不依賴速食快餐般的口號式歌詞,而是試圖把內容核心從小情小愛拔高到自我認知上。
在讓防彈少年團名聲大噪的系列專輯《花樣年華》中,他們以「七名少年的羈絆」為概念,描繪了青少年的迷茫、焦慮、迷戀、情義,展現了青春的陰陽面,最終在亞洲範圍內大獲好評。
於成名後推出的系列專輯《Love Yourself》,則表達了要擁抱自己,熱愛自己的積極信息,專輯發行即在歐美Z世代中激起了浪潮般澎湃的反響。
2018年9月,防彈少年團受聯合國邀請,以自尊自愛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他們在歐美Z世代中的影響力被幾何級擴大。同年,他們入選《時代周刊》的知名年度專題「新生代領袖」(Next Generation Leaders),早奉俊昊一步成為「韓國之光」。
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防彈少年團
對於不懂韓語的西方世界來說,樹立一個明確的信息是至關重要的。防彈少年團的出現命中了靶心,例如專輯《Love Yourself》,就從命名開始給出了清晰的信息點。在最新單曲《ON》中,防彈少年團和Sia一起唱到「I'm alright, bring the pain oh yeah; Imma fight, bring the pain oh yeah」,表達了直面苦難的積極心態。
但,也僅此而已,或者說,這樣就夠了。有人說防彈少年團的音樂跨越了語言的障礙,但反過來看,或許語言障礙才是他們的優勢。正因為歐美人不懂韓語,所以歌曲的積極信息蜻蜓點水便足矣。
除了音樂內容,防彈少年團本身的勵志故事或許來得更有價值。在看重地域出身的韓國,防彈七名成員全部來自非首爾地區,他們作為三流小公司的男團走出了亞洲,獲得了世界的認可,書寫了一個沒人能拒絕的小人物逆襲故事。
正如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分析所指,如今的美國有接近五成的Z世代是非白人。作為移民群體的後代,一部分Z世代在防彈少年團身上看見了「異鄉人」成功的可能。防彈的黑馬故事也因此被賦予了民族屬性的回鳴。
在一定程度上,防彈少年團和奪得奧斯卡的奉俊昊都是各自領域中的模範生。
他們精緻而工整,儘管沒有突破框架的破格之處,卻以代表行業最高水準的表現挑戰了西方文娛世界的固有敘事。這時再回看Billie Eilish,會發現她做了同樣的事。
Billie與粉絲互動;圖源:Variety
「Idol」和「Icon」都可以被譯作「偶像」,但後者卻是能代表一種文化,一個群體,甚至是一個時代的存在。認同與否,Billie Eilish和防彈少年團都已掛上了「Z世代icon」的頭銜。
他們紛紛通過音樂作品,表達了各自的處世態度。這說明在很大的程度上,Z世代的icon不僅是能唱能跳的娛樂對象,更要充當意見領袖和傳聲筒。這逐漸成了藝人們必須承擔的角色功能。
他們的作品需要有態度,而其中傳遞的價值觀,就構成了「明星人設」。這麼看來,偶像的作品與人格的關聯似乎越來越緊密了,但這究竟是王冠的重量還是枷鎖的累贅,我們沒有答案。
誠然,Billie和防彈少年團都只是觀察Z世代的兩塊切片。一面向暗,一面向陽;一盒阿甘的巧克力,一碗鹹淡剛好的雞湯。
不管是Billie派還是防彈少年團派,透過他們,Z世代在築建屬於自己的文娛時代。而整個過程中最有趣的部分,莫過於觀念的新陳代謝了。
我想,這一切終歸會落到一個老生常談的道理。
不管時代的齒輪朝哪個方向轉動,希望新世界的舞臺,是一個可以容納形形色色的人物,呈現多元價值觀的草原,而不要淪為一個為千篇一律的空殼和意象而築造的噬魂器。
不知道我們的時代,是草原還是噬魂器呢?
參考資料:
Billie Eilish, the neo-goth, chart-topping teenage pop star, explained | Vox
Billie Eilish and Finneas Break Down Her Hit Song 'bad guy' | Rolling Stone
Billie Eilish on Her Viral Breakthrough | Billboard
Generation Z, Who They Are, In Their Own Words | NY Times
'True Gen': Generation Z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mpanies | McKinsey&Company
Generation Z is stressed, depressed, and exam-obsessed | The Economist
Early Benchmarks Show 'Post-Millennials' on Track to Be Most Diverse, Best-Educated Generation Yet | Pew Research Center
「直到寒冬結束,春日來臨之時,花開之時,
在那個地方再等等。」
——《春日》BTS
撰文:林藍
監製:貓爺
原標題:《碧梨與防彈少年團,怪奇又精緻的「Z世代領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