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一下《倡議書》中值得期待的重點,「支持多拍良心劇、口碑劇、精品劇」。
天下觀眾苦長劇久矣
文 | 王中中
本文原載於《新周刊》APP,歡迎下載使用
人只要活得足夠久,見證歷史是遲早的事。
比如說一向王不見王的優酷、愛奇藝、騰訊三巨頭,最近也開始了惺惺相惜守望相助。
5月7日,以「優愛騰」三家視頻網站為首,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等6家影視製作公司發布《關於開展團結一心 共克時艱 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
這份《倡議書》最大亮點在於裡面提出「影視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短劇創作」。
反對「注水」劇,這次他們是來真的。
受不了「水漫金山」之苦,除了白娘子和許仙,還有觀眾。
這當然是好事,但在喜悅背後似乎還暗藏著一絲悲涼。
是從什麼時候起,30集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短劇」了?
天下觀眾苦長劇久矣
在這個長得似乎沒有盡頭的假期,今年才大一的阿炊格外無所事事,趁著過年期間打折買了視頻網站會員,一口氣把2019年的廣受好評的國產電視劇看了個遍。
順著豆瓣高分榜一路看下來,全員演技在線的《慶餘年》46集、四字弟弟轉型大作《長安十二時辰》48集、《小歡喜》49集、《都挺好》46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國產劇開始流行「長篇巨製」。
火到成為當年各大學招新宣傳語的《親愛的,熱愛的》也有42集。
按照廣電總局公布的《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情況來看,2012年以來,國產劇的平均集數逐漸增加,2015年12月首次超過40集(為40.95集)。2016年-2018年,平均集數超過40集的情況頻繁發生。
也就是說,從2015年起,我們看的國產劇已經普遍超過40集。
在業界眼中,2015年正是大家嘗到了長劇帶來「甜頭」的黃金時代。那一年,有橫空出世的古裝群像精品《琅鋣榜》,有再次帶火諜戰題材的《偽裝者》,還有突圍成功的網劇佳作《無心法師》等等。
如今再看《琅鋣榜》,你會發現裡面的演員基本都是能夠單抗一部大戲的好演員。
4年過去,國產劇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2日,國內全年共有4346家影視公司和工作室關停,對比影視行業大熱的2015年,關停數據翻了近10倍。
越來越長的注水劇無疑是一大弊端。動輒五六十集起跳,甚至七八十集的長度也不算少見,這個龐大的數字單看著就讓人失去了追劇的勇氣。
畢竟人生太短暫,而國產劇又太漫長。
40集真的能防注水嗎?/ 財新網
在影視寒冬中,這次「優愛騰」發起的聯合倡議並不是第一次自救行動。2019年9月,#總局擬規定劇集不能超過40集#」這個話題已經刷屏過網絡。
不能超過40集的規定可能來源在同年發布的另一組數據:2019年7月,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74部、3030集。
稍稍推算一下,結果不可謂不驚人:平均集數為40.95集,已經超過了設想的40集上限。
電視劇看不下去,那就看看彈幕吧。
俗話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國產長劇時代,誕生了各種新的追劇黑科技和技巧指南。
煲劇達人愛麗絲就很貼心給大家總結了她的追劇三步驟——
第一步,先跳過片頭片尾;第二步,開啟二倍速播放;第三步,只選擇想看的精選單人剪輯版本。
如此這般一頓操作猛如虎,通常一集45分鐘的內容只需15-20分鐘就能看完。 不誇張地說,倍速播放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的看劇標配。
追劇女孩最熟悉的操作界面之一。
有個關於倍速播放的笑話是這樣說的:為什麼二倍速追劇成為了當代年輕人追劇的日常?因為沒有三倍四倍的播放。
沒想到玩笑很快就變成了現實,現在各大視頻平臺基本都已經推出了三倍速播放速度。
這種「貼心」功能,對於電視劇愛好者來說,或許就是「多喝熱水」。
很難說,觀眾會不會真的看到一肚子火。/《隋唐英雄5》
打開電視劇的百種方式
早在20世紀60年代,「沙發土豆」已經在美國茁壯成長。影視這門世界共通的藝術,當然備受全世界人民的熱愛。
外國人都是怎麼追劇的?
看過美劇的人都很熟悉「season(季)」這個詞,美劇通常都以季為劃分,每季集數通常不超過24集。
美劇的播出也的確很有「季節」特徵,秋季檔開播的劇,一般是從9月到次年5月,每一季的上半部分通常是10-13集,播放三個月後迎來冬歇期(Hiatus)。
冬歇期間,電視臺高層可以拿到收視調查數據和觀眾反饋。他們會用這些指標對劇集進行評估,是續訂還是腰斬?全憑數據說話。
無數人的青春回憶永遠停留在第12季。/圖 《生活大爆炸》
英劇則更狠一些,雖然也是一年一季,但每季的集數大約也就3-9集。中國觀眾熟悉的《神探夏洛克》和《黑鏡》,每一季都只有3集。
和國產劇的長篇大作不一樣,海外劇追求的是簡潔明快。但這並不代表海外劇完全放棄了長劇市場。
比如大部分美劇控的青春回憶之一《老友記》,從1994年首播到2004年結束,就長達236集。
為了質量可控,海外劇通常都是邊拍邊播,有沒有下一季甚至有沒有下一集全靠質量決定。可能隨時腰斬,也能當長命壽星劇。
最長壽美劇《我們的日子》甚至多達一萬多集,至今仍未完結。
劇集質量是否上乘,和長度並沒有直接關聯,長度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指標而已。
隔壁韓國的本土劇也有過被稱為「裹腳布」的時期,比如說不少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大長今》就長達54集,而且每集的時長都是實打實的1個小時。
絕不向長度低頭的日劇,通常一部的總集數為11-12集。即使是再熱門火爆的電視劇,通常也只會推出長度為50分鐘左右的SP(番外篇)作為後續,而且甚少有續集。
即使是以短小精悍聞名的日劇,也有50集的國民大河劇和100集以上的晨間連續劇。
時隔7年,現象級神劇《半澤直樹》終於要迎來第二季。
單就播出模式和集數長短而言,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更不是說把海外劇的製作模式套用到國內就一定能有很好的播出效果。
說到底, 一部40集的「注水電視劇」,即使壓縮成20集,該注水的地方,也一樣照注。
一部電視劇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責任,是把故事講好。
我們是真的討厭長劇嗎
有些劇4集都嫌多,有些劇400集也愛看。
豆瓣上評分排名前十的國產劇,不乏40集以上口碑與長度共存的佳作。《大明王朝1566》46集、《走向共和》59集、《武林外傳》80集,都是排名前五的神作。
《武林外傳》我甚至能看800集不要停。
我們是真的討厭看長劇嗎?顯然不是。
很多觀眾並不買帳的長劇問題不在「長」,而在「水」。
可是為什麼偏偏是「注水」,成了當下國產劇無法逃避的時代病?
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集」不僅是電視劇創作上的時間節點,更是核算成本、買賣交換的基本單位。一部成本已定的電視劇,最終能夠剪輯出的集數越多,成本越被攤薄,出品方的收益自然越高。
前情回顧就佔了三分之一長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也導致了影視劇「注水」的方式層出不窮。
從最簡單粗暴的增加無用對話、無用場景,重複閃回回憶片段,到通過增加配角人物戲份、過度渲染支線劇情。
從劇本源頭上進行注水,再到插入頻繁的口播廣告,利用剪輯強行拉長時長,影視劇注水已經滲透到了剪輯編排、內容創作、收益回報的各個層面。
2017年的《歡樂頌2》,雖然收視成績不錯,但遭到了來自眾多觀眾的吐槽。
有觀眾細數下來,發現製作方在劇中塞入了多達51個品牌商。還有人吐槽:劇中不斷用音樂、人物的回憶、吵架等不必要的情節來拼湊集數,整部劇被生生地擴展成55集。
現在想想四大油田之一的「小包總」,當年在劇中沒代言食用油產品,片方大概覺得很可惜吧。/ 《歡樂頌2》
《歡樂頌2》不是個例。孫儷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在開拍以及前期的新聞發布中都顯示劇集為50集,但最終播出時卻是74集,足足「注」多了24集。
對影視劇而言,集數的增減可能會改變整個劇的敘述方式。差劇如此,佳作也脫不了注水的嫌疑。
作為一部反貪題材的正劇,現象級作品《人民的名義》引發了收視狂潮。但該劇編劇承認,為了商業收益考慮,原定40集的內容最終也「灌」了15集的水,寫成了55集。
天下觀眾苦注水劇久矣,從2018年就嶄露頭角的「影視寒冬」,正在親自驗證何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不斷下滑的好評度正在為整個行業敲響警鐘。/ 藝恩數據
結合藝恩數據分析,新京報從2019年至今播出的劇集中隨機選取了關注度較高的103部進行數據分析。
統計顯示,40集(含)以上的70部劇集,豆瓣平均分5.93,不及格。40集以下的33部劇集,豆瓣平均分6.71,高於2019年TOP30頭部劇集的豆瓣平均分6.51。
揭竿而起的觀眾們,正在用自己的評分對「注水電視劇」說不。
最近大火的《我是餘歡水》,因為飽受爭議的大結局劇情從豆瓣8.5直降到7.4,好評度依然遠超大部分國產劇。
網民蜜蜜周給出好評的原因非常簡單粗暴,「我覺得國產劇願意控制在20集以內的都應該贊。」
12集的《我是餘歡水》,被這屆觀眾給予了「國產新標杆」的期望。
「最重要的是,我是餘歡水,我要重活一遍。」迎來大結局的《餘歡水》,似乎亦是影視行業的新起點。
2020年,國產劇也能迎來重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