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會遭遇各種不順,經歷種種不堪,被誤解,被唾罵,被指責…甚至是各種身體上的折磨。可真正毀掉一個人的,有時候並不是那身體上的疼痛。那種深入骨髓的否定和踐踏帶給人的傷害,會令人萬念俱灰,失去對人生僅存的期盼。
前段時間,初中同學聚會。聊天的時候得知,我們初中時期的學霸,死了。死在大街上,家人都不願意去認領屍首。不是被人所害,而是自暴自棄,成為城市裡的流浪漢,橫死他鄉。
曾經家人的驕傲,如今家人的恥辱。
聽到這個消息,難以置信,震驚之餘,忍不住開始思考:「為什麼那個曾經領我們豔羨不已的學霸,卻在30多歲的年紀,以如此不體面的方式殞命他鄉?」
我之所以對他印象比較深刻,源於他悲慘的身世。母親早亡,父親再婚不久,便病逝,繼母出逃。他從上小學時,便和弟弟一起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好在幾位叔伯幫襯,才得以和我們共敘同窗。整個初中,我們都是伴著他積極向上,奮求上進,成績優秀的事例求學的,他是我們的榜樣。每次的表彰大會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也許是承載了太多人的期望,也許是因為缺愛,過早成為學習的機器,又或許是高中以前的人生,學校給予過多的關注和同情,暗示了他是一個需要被整個社會保護的人。
高中以後的他,失去了很多的光環。他不再是那個萬眾矚目的焦點,和我們眾多同學一般,湮沒於萬千優秀學子之中,成為了一粒並不起眼的塵埃,沒有波瀾的考入一所不好不差的大學。
這中間,他經歷了多少,沒人知曉,也無從知曉。我想,他的內心即便不是波瀾起伏,也不會靜如止水。箇中心酸只能自己吞咽。
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即將看到生活的曙光。本以為會前途光明,一掃過往陰霾。又或者說是背負了太多人深沉期望的他,急於擺脫現狀。可命運之神似乎從未眷顧過他。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因輕信他人,落入傳銷。雖然最後逃離出來,可學位證,畢業證以及身份證都被傳銷組織扣留。
沒了畢業證,學位證以及身份證的他,大學經歷就像是被抹去了一般。找了幾份工作,都不如意。一個月1000多的工資,對於武漢這樣的大城市,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尚不容易,要回報叔伯恩情,改善家人生活無異於痴人說夢。大學畢業的他甚至都沒有他那為供他上大學輟學的弟弟掙得多。
過去傾盡全力幫助他的叔伯們,失望透頂,開始冷言冷語,甚至嘲諷,暗示他沒用,書呆子,他無能,辜負了他們的一番心血,仿佛他活著就是為了給他們帶來榮光。也就是這綿綿不斷的心理暗示,他沒用,他無能,上了大學還不如初中沒畢業的弟弟混得好……這些看似無心卻又無情的言語成了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他開始覺得自己是真的沒用,真的無能,一無是處。於是,他開始沉迷網吧,不務正業,換來的是更多的責難和嘲諷。直到最後橫死,都沒有人原諒他。
心理暗示對於一個人的傷害,是你無法估量,也無法想像的。美國作家馬登的《Be good to yourself》這本書裡曾提到過:在巴黎的一些醫院,臨床醫生進行了一項實驗。醫生將一個冰冷的火鉗放在被催眠的病人的四肢旁邊,然後不斷告訴他們,這是一塊燒得熾熱的鐵塊。沒過多久,這些病人的皮膚就出現了燙傷的跡象。由此可見,心理暗示是多麼恐怖。
中國有句古話叫「人言可畏」。其實可畏的不是人言,而是它帶給人的心理暗示作用。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像是「人言」裡說的那麼不堪,可因為被暗示的次數多了,慢慢的就真的變成了那不堪的模樣。
看看現在的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急於給孩子貼標籤?有沒有動不動就說「你真笨」?
有時候,毀掉一個人的,不是槍林彈雨,而是身邊最親近最重要的人看似無心實則無情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