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這幾年變化可真大,不光公園多、綠地多,整座城市也乾淨整潔、規範有序。」這是衡水市民毛吉武對邢臺的印象,「我在邢臺已經生活五年多了,真切地感受到邢臺正在變得越來越靚、越來越美。」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結合補短板、強弱項,從小處著手,在細節處下功夫,健全長效機制,樹牢精品意識,把各項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發生在市民身邊的一幕幕感人場景,記錄了創城帶來的變化。
市區停車更加方便
「現在市區停車很方便,車位多,再也不怕貼條了。」億德隆購物廣場柏琳家紡店總經理胡令軍說,由於業務關係,他經常在市區開車送貨。「以前經常遇到找不到停車位的情況,很煩心。」胡令軍說。
針對市區停車難、亂停車現象,市城管、交警部門通過對市區公共區域全面摸排、實地測量、科學設置,增加公共機動車停車泊位點位。截至目前,市區共有公共停車泊位3.06萬個,今年復劃停車位1.74萬個,新增機動車停車位1.32萬個,以最大化合理利用空間,緩解城區「停車難」。「自從市區增加了停車位,沿街門店前很少有車輛亂停亂放了。大家都把車整齊地停放在車位裡,看著也舒服。」胡令軍說。
計程車司機李師傅再也不擔心上廁所時停車難的問題了。「以前明明看到路邊有廁所,卻找不到臨時停車位,就近停怕被貼罰單,停得遠了又不方便。」李師傅說出他犯怵的苦衷。為給廣大司乘人員帶來方便,我市公安交警部門堅持以人為本,在市區主次幹道公廁點位周邊設置了13處臨時潮汐停車位及配套提示標誌。這種特殊的新式停車位就是公廁專用臨時停車位,限停10分鐘。
大街小巷展現新顏
「羅街長,前面有兩個隔離墩,昨天被一輛車剮蹭,連同便道磚一起損壞了。」近日,在公園東街,街長羅寧帶著市政、環衛、園林、城管支隊相關人員,在街面上進行例行巡查時,環衛工人陳二琴對羅寧說。在羅寧的協調下,破損隔離墩和便道磚很快得到了修復。
今年3月份,市城管局在原有街長制的基礎上,在市區34條主要街道設置了58塊街長制公示牌。公示牌上,不僅有街長的姓名、聯繫方式和工作職責,還明確標註著市容秩序、園林綠化、市政設施、環境衛生、建築垃圾、數字城管相關負責人的聯繫方式,方便市民將發現的問題「對號入座」,24小時聯繫「街長」解決問題,打通城市管理服務「最後一米」。
羅寧告訴記者,在街長制工作中,無論是環衛工人還是城管隊員,大家每天都將發現的問題匯總,共同商議解決,省去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每一件反映的問題都可通過「快速綠色通道」及時解決。
「不只在市區主要街道全部推行街長制,還將街長制向170餘條區管街道進行了延伸。」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他們還進一步推廣了「店管店、攤管攤、店管攤」模式,規範店外經營和佔道經營,有效處置違規情況。督促沿街門店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不斷優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質,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文明創建成為自覺
在中興路市六中門口斑馬線前,一位婦女推著小車要過馬路,正在行駛的機動車紛紛停車禮讓。
「現在走斑馬線,司機都會主動停下來,我感到非常安全。」這位婦女說,她也會儘可能走得快一點,儘量減少給別人帶來的影響。
在我市,「車讓人,人快走」已經成為司機與行人間的默契,斑馬線文明已深入人心。
「同志,前面是紅燈,請您等一等。」每天上下班的早晚高峰,在市區24個主要交通崗,都會有手持「禮讓文明、安全出行」小紅旗,身披「學雷鋒志願者」綬帶,頭戴小紅帽的文明交通志願者協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
不僅有維護交通的志願者,啟民義工還組織志願者定期開展市區巡河撿垃圾活動,開展愛心助老、愛心助學、愛心助殘等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在志願巡河撿垃圾活動中,還帶動了30多位市民主動加入義務巡河的行列。」義工協會會長王峰說,義工當中,有父子兵、夫妻檔,也有兄弟姐妹,廣大市民已經從最初的旁觀者,變成了文明的參與者、踐行者。
「我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已經有7年了,每年服務時間700多個小時。」市民閆麗平說,一到周末假期,或有閒暇時間,她就會到敬老院、農村小學、城市社區等地,參加各類志願服務活動。
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組織邢臺道德楷模評選等活動,引導市民從我做起,踐行文明,傳遞文明,在全社會營造講文明、有公德、守秩序、樹新風的良好氛圍;還充分利用公益廣告、道旗、專欄、標語、文化牆等,宣傳創建知識,做到家喻戶曉,凝聚創建合力。
各地也紛紛結合實際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激發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襄都區探索「信用商戶+文明居民」模式,居民可憑「文明積分兌換信用優惠券」;市開發區後樓下社區開展環境衛生評比活動,對表現突出的給予獎勵;信都區孔村社區開展全民撿菸頭換香皂活動,群眾參與創城的積極性、主動性空前高漲……
為調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的積極性、主動性,市創城辦還開通了五大創城有獎監督平臺及創城熱線電話和郵箱,在「掌上邢臺」客戶端、「文明邢臺」微信公眾號等開設「創城監督」欄目,接受群眾建言獻策和監督。每月評出最佳監督獎若干名,並給予一定獎勵。自3月份以來,已有200餘名群眾喜獲創城最佳監督獎。
市民成為創城主體,文明正在潛移默化地成為常態,從斑馬線前延伸到城市的每個角落。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已成為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本報記者 黃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