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領袖。他在印度有著崇高地位,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雄甘地」。他最著名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給印度帶來了深遠影響,甚至還在二戰中勸誡我國停止抗日。
1940年,日軍全面侵華已經過去了三年,我國不少地方都已淪陷。日軍還逐漸形成了對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英國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的包圍,想要將英國趕出遠東地區。英國首相邱吉爾知道日本的意圖後,委託印度總督林裡斯哥再三邀請國民政府派人出訪印度,目的是希望甘地了解中國頑強抗日的必要性和緊急性,從而在印度掀起保家衛國的熱潮,將日軍趕出印度。
最終,國民政府派出了外交水平比較高的戴季陶,前往印度說服甘地。然而,戴季陶說完抗日的必要性後,甘地不僅沒有號召印度人民抗日的意思,還說了一段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話。他說:「如果中國人有我這種非暴力的思想,那麼你們無需擁有像日本那種最先進的毀滅機構。中國人可以告訴日本人,我們準備用兩億人來對付你,但剩下的兩億人,絕對不會屈服。若中國真的這樣做了,日本就會成為中國的奴隸。」甘地甚至曾公開發表聲明說,中國應該拿出兩億人給日本殺,企圖用這種不反抗的思想,來感化日本。
這種不反抗的思想,貫穿了甘地的一生。他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故他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屬於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第三等級吠舍。甘地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時,依照父母之命娶了一個同齡的文盲女孩。16歲時,父親去世。甘地第一個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後來與妻子共孕育了5個子女。
甘地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赴英國倫敦學習法律。畢業後回到印度,在孟買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第一次上庭打官司因臨陣怯場而搞砸了。半年後,他回到家鄉,靠兄長和親朋好友的資助維持律師事務,生活過得很壓抑。後來,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毅然答應了。
來到南非後,甘地領導南非印度人民爭取權利,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與《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吸收託爾斯泰等人的思想,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不久成為印度國大黨的實際領袖,把該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
1939年9月3日,英國代表印度對日宣戰後,甘地的極端非暴力立場,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有條件支持戰爭的主張發生尖銳衝突。故他兩次被免職,又因英國政府頑固不肯滿足國大黨的要求,國大黨兩次請甘地復出。這期間,甘地的反帝立場進一步發生變化。
當國民政府來找甘地商議抗日的事情時,他的「不合作運動」正如火如荼。奧地利著名翻譯家、哲學家馬丁·布伯知道甘地對中國抗日的態度後,憤怒地寫了一封信質問他:你聽說過集中營嗎?無數的猶太人在集中營被納粹人殺害,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馬丁·布伯的意思是:日本這次侵略中國,目的也是想滅亡中國,殺害所有中國人,難道不應該反抗嗎?印度雖是通過「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成功獨立,但這思想不是適合所有國家的國情,不能一概而論!
印度分裂後,甘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面對兩國的衝突,他多次以絕食來感化兩國人民,呼籲他們要團結。這足以看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有多嚴重。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