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成運行新聞發布會於 9月29日召開。德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淑華介紹社會大救助體系建成運行情況,黨組副書記、二級調研員趙欣回答記者提問。
近年來,德州制定出臺《德州市社會救助辦法》,健全工作機制,創新開展臨時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救急難"綜合試點等工作;另一方面,不斷提高社會救助資金投入規模和使用效能,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時納入低保範圍,建立了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農村低保標準始終高於省定扶貧線。
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先發優勢和深厚基礎,整體發展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8年,時任民政部部長黃樹賢在德州臨邑蹲點調研,以臨邑縣為試點,研發智慧民生"大救助"雲平臺,探索出"村級申報、鄉鎮審批、縣級監管"民生服務新模式,被評為"全國社會救助領域十佳優秀創新實踐案例",這是社會大救助體系的1.0版本。第二階段:今年6月30日,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上線,"一網三平臺"同步在13個縣(市、區)上線運行,"德救助"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線,困難群眾申請救助可"網上辦""掌上辦""指尖辦""電話辦""口述辦",並實現了"全域申請、居家辦理",社會大救助體系升級為2.0版本。第三階段:也就是今天,相對貧困人口主動發現機制、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救助保障提升機制、適應相對貧困人口多層次需要的動力提升機制"三大機制"全面建成,標誌著社會大救助體系3.0版本正式建成。
拓展平臺體系。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全力打造"一網三平臺",即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依託12345市民熱線建立的呼叫平臺以及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網,實現"一網三平臺"實時對接。目前,全市利用綜合服務新平臺辦理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業務1470項。前低保辦理時限由之前的近40個工作日縮短為13個工作日。將各類救助項目分層次、分類別導入智慧平臺,對納入平臺的項目全部
布局網點體系。在全市134個鄉鎮和8155個村(社區)全部設立救助網點,所有救助項目在大救助平臺內運轉,前臺統一受理,後臺部門在線審批。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網點均可辦理業務,求助群眾可就近異地申報。
充實隊伍體系。市、縣兩級全部建立社會大救助中心,鄉鎮(街道)全部設置工作站,村(居)按實際需要設置服務站。為11個縣市區核定編制 135名,配備工作人員101人,鄉鎮(街道)配備專職工作人員474人、社會公益崗人員328人、專職村級協理員7584人。
強化保障體系。規範社會救助資金發放,通過民生資金監管平臺公開發布社會救助信息;利用德州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失信懲戒資料庫;建立了社會大救助監督考核制度,全力保障體系運行。
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為"1335",即"一個目標、三個統籌、三大機制和五大體系",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
(1) 堅持一個目標,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2) 立足三個統籌,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一是統籌完善社會救助政策。針對目前"群蜂送蜜、多而無序"的救助現狀,德州大救助體系全面梳理18個救助職能部門的41項政策,打通各類救助政策壁壘,實現了"蜂巢式"救助向"蓮藕式"救助的轉變。
二是統籌銜接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政策。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分為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三個方面,社會救助政策要實現真正的公平公正,必須要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政策相銜接。將保險和福利政策按照自願原則納入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全部進行流程再造,打通政府與社會救助資源共享通道。
三是統籌組織社會力量。在推進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中,我們注重引導和支持慈善組織、社會志願者、各類救助平臺等社會力量高效有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由政府搭建起困難群眾和社會力量的橋梁,讓困難家庭得到最大限度的救助。
(3) 打造五大體系,全面整合救助資源。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目前低保辦理時限由之前的近40個工作日縮短為13個工作日。將各類救助項目分層次、分類別導入智慧平臺,對納入平臺的項目全部進行流程再造。二是拓展平臺體系。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全力打造"一網三平臺",即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依託12345市民熱線建立的呼叫平臺以及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網,實現"一網三平臺"實時對接。目前,全市利用綜合服務新平臺辦理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業務1470項。三是布局網點體系。在全市134個鄉鎮和8155個村(社區)全部設立救助網點,所有救助項目在大救助平臺內運轉,前臺統一受理,後臺部門在線審批。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網點均可辦理業務,求助群眾可就近異地申報。四是充實隊伍體系。市、縣兩級全部建立社會大救助中心,鄉鎮(街道)全部設置工作站,村(居)按實際需要設置服務站。為11個縣市區核定編制 135名,配備工作人員101人,鄉鎮(街道)配備專職工作人員474人、社會公益崗人員328人、專職村級協理員7584人。五是強化保障體系。規範社會救助資金發放,通過民生資金監管平臺公開發布社會救助信息;利用德州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失信懲戒資料庫;建立了社會大救助監督考核制度,全力保障體系運行。
(4) 建立三大機制,長效解決相對貧困。由單一政府救助向社會全域救助轉變,由"輸血型"救助向"造血型"救助轉變。一是建立相對貧困人口主動發現機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掌握不同困難群眾貧困情況,實現了系統主動提醒、轉辦時人工推送、救助時按庫取單。
同時,村級協理員協助做好人工發現應救助困難群眾,及時錄入系統並推送至相關部門進行救助,解決遺漏救助問題。二是建立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救助保障提升機制。建立特別困難群眾"一事一議"制度,實施疊加救助。三是建立適應相對貧困人口多層次需要的動力提升機制。針對相對貧困人口脫貧動力能力不足等問題,由大數據平臺推送相關信息,根據信息提示,結合動力能力提升路徑指引,實施精準幫扶。把促進動力提升的各項措施標準化、信息化,由大數據平臺統計分析,全部設立考核排名,通過統計分析在平臺專門板塊滾動展示,作為督導考核動力提升成效的依據。同時,建立多次適崗介紹不就業懲戒機制,引導貧困人口在參與勞動中激發內生動力,全面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社會救助工作在脫貧攻堅中承擔著"兜底一批"的重要職能,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有助於各類救助政策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現實需要。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著眼於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要求,把基本生活救助與專項救助相結合,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相銜接,統籌各項資源,用足用好政策,通過建設智能的政策預判系統、完善主動發現救助機制等措施,徹底解決了救助誰、怎麼救、救多少、救什麼等關鍵性問題,構建起了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轉自:張玉 譚濤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