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為何沒有凡姓必收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8月13日晚,讀者在北京圖書大廈翻閱《新華字典》第12版。陳曉根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從1950年啟動編纂至今,《新華字典》已走過70年徵程,印行超過6億冊,被稱作「國民字典」。8月10日,第12版《新華字典》發布,增添了包括「初心」「粉絲」「二維碼」「點讚」等在內的100多個新詞。這部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的辭書,對普及全民族文化知識、促進漢語規範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和關注。今天,本刊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編輯室主任王楠,從姓氏義收錄的角度介紹《新華字典》編寫背後的那些事兒。

我國人口眾多,姓氏用字非常繁雜,很多漢字都有姓氏用法。《中國姓氏大辭典》和《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分別收錄了兩三萬條的姓氏。相關統計顯示,現代使用的漢族姓氏及少數民族使用的漢式姓氏有5700多個。

姓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語文工具書都會根據編寫目的、規模、特點等收錄一部分姓氏義。《新華字典》作為一部小型語文字典,根據編寫目的、姓氏義收錄原則、規模和篇幅、查考性和實用性等等,只收錄了部分漢字的姓氏義,沒有凡姓必收。比如有學者指出,《百家姓》中的前四十個姓氏,《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全部立了姓氏義項,而《新華字典》只收錄了「王、馮、褚、蔣、沈、華、陶、姜、柏」9個姓氏義。

對《新華字典》中姓氏義的收錄情況,很多讀者產生疑惑。比如,很多常見姓氏,如「趙、錢、孫、李」為什麼不收?有些姓氏也很常見,如「範、姜、劉、王」為什麼卻收了?有些姓氏根本不常見,甚至算得上罕見,字典為什麼還要收錄?另有一些姓氏比較少見,甚至是「稀有」姓氏,如「神、操」為什麼又不收?2020年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規範新華字典姓氏用字釋義的建議」提案,建議「將該字典所有可用于姓氏的漢字按新的姓氏用字標準編排」。

筆者作為《新華字典》的修訂者之一,下面就針對上述各界讀者存在的疑惑,談一談《新華字典》中姓氏義的收錄情況和收錄原則。

編寫目的

《新華字典》1953年由新華辭書社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原版」。從1957年轉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新一版算起,至今已經修訂出版了十幾個版次。初步統計,《新華字典》目前收錄的姓氏義有300多個。

編寫之初,《新華字典》就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本字典的編寫目的主要是想讓讀者利用這本字典,對祖國語文的詞彙能得到正確的理解,並且知道詞彙現代化和規範化的用法,在書面上和口頭上都能正確運用。」(1953年版凡例)這一編寫目的的確立,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現實情況。當時,我國85%的國民都是文盲,希望識字學文化的群眾迫切需要一本好用的字典。而且,辭書是貫徹和推廣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標準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也就是說,當初編寫《新華字典》主要就是讓廣大群眾認識、理解和正確使用祖國語文字詞。以後的各個版本一直遵循這一宗旨,這一編寫目的不僅明確了《新華字典》的定位,也決定了字典幾十年來的基本核心內容。

收錄原則

對于姓氏等的收錄原則,《新華字典》早期版本做了非常明確的規定:「本字典原則上不把姓氏、地名、人名、國名、山水名等作意義註解,但是遇到專為這些名稱造的字,或是遇到字的本義太冷僻,久已不用,才注為姓、地名等。」(1954年版凡例)

《新華字典》中只有一個姓氏義項的單字,基本就屬於1954年版凡例中所說的情況。如「蔣、劉、潘」等,古代都分別另有語文義,現代漢語中這些字的本義已經不用,只有或常見的是姓氏用法。

另有部分單字,如「範、姜、沈」等,古代為姓氏專用字,字典早期版本中,這幾個字也只有姓氏義。後來漢字簡化整理進行同音合併,規定「範、姜、沈」分別為「範、薑、瀋」的簡化字,於是後來的《新華字典》版本,只能以多義項的形式列出這類情況單字的姓氏義,但在字頭後附列的繁體字前有對應的義項號說明,如:

「範(①-④範)①……⑤姓。」表示繁體字「範」簡化前只對應義項①—④,沒有義項⑤的姓氏用法。

「姜(①薑)①草本植物……②姓。」表示繁體字「薑」簡化前只對應義項①,沒有義項②的姓氏用法。

「沈(①②瀋)①汁:墨~未乾②瀋陽,地名,在遼寧省。③姓。」表示繁體字「瀋」簡化前只對應義項①②,沒有義項③的姓氏用法。

為了方便讀者,1998年第9版《新華字典》在遵循早期原則的基礎上,又明確了有姓氏用法的多音字,立姓氏義項的原則。

像前面學者提到的《新華字典》收錄《百家姓》前40個姓氏中的9個,「王、馮、褚、蔣、沈、華、陶、姜、柏」,都是有據可依的。「馮、褚、姜、蔣、沈」屬於按照1954年規定的用字原則收錄的姓氏,「王、華、陶、柏」則屬於按多音原則收錄的。一些讀者質疑的「王」的姓氏義,就是第9版增補的。因為「王」有名詞和動詞兩個音,是多音字,只有音有姓氏用法。

雖然很多讀者都對《新華字典》的姓氏問題比較關注,但不同讀者的訴求卻差異很大。如,有讀者建議字典對疑難字立姓氏義;也有讀者的意見正相反,建議字典刪掉不常見的疑難字姓氏,增補普通姓氏;還有的讀者認為「罕見」或「稀有」姓氏,字典應該收錄。再有就是和人大代表的相關提案意見類似,希望字典凡姓必收。

其實疑難字本身就存在如何界定的問題,某個字是否生疏疑難,往往因人而異。如果是疑難字,就更需要通過查檢字、詞典來了解其讀音、意義和用法,姓氏義列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

一些讀者建議增補普通姓氏的原因是「從該字典中查到了自己的普通姓氏是十分高興的」,而在該字典中查不到自己的姓氏,「實在是令人掃興的事」。《新華字典》的主要目的是釋疑解惑,一些常見姓氏,如「趙、錢、孫、李」,即使字典列出姓氏義,被查考的概率也極小,作用不大。

至於有讀者認為應該收錄「罕見」或「稀有」姓氏用字,也缺乏客觀性。我國幅員廣闊,很多姓氏都有地域性特點,某一區域罕見的姓氏,在其他地區可能 習以為常,很多姓氏在我國南北方分布的差異就比較明顯。

所以,《新華字典》一直以來都沒有把「疑難」「常用」或「罕見」「稀有」作為姓氏義收錄的依據。

其他因素

首先,從字典規模和篇幅來看,《新華字典》是小型語文字典,從篇幅來講不適於對有姓氏用法的單字全部立姓氏義,否則會導致篇幅膨脹,印張增多,價格上漲,也勢必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和攜帶負擔。規模小、便於攜帶是《新華字典》的特色之一。

其次,從查考性和實用性來講,小型字典收錄的姓氏義不一定越多越好,因為對於常見沒有多音的姓氏,即使字典列出姓氏義,被查考的概率也極小,只是增加字典的無效信息,圖佔篇幅。對于姓氏義,一般情況下人們不需要通過查字典來理解和運用。如果字典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多增加一些有效信息,會更受歡迎,更好地發揮「無聲的老師」的作用。

最後,從字典的職能和權限來說,語文字典通常情況下是對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政策的執行和引導,一般不具備制定字詞使用範圍的權限。尤其是姓氏用字,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避諱等諸多因素,漢字整理中就有「姓從主人」的原則。一部小字典更是難以對姓氏的使用範圍做出規定。任何一部字典都難以做到包羅萬象、包打天下,小型字典更是如此。在普通語文辭書中查不到的內容,還可以通過大型的辭書或專門的詞典等查找更多的信息。

綜上,《新華字典》對姓氏義的收錄,有著明確嚴謹的原則和系統規範的標註,是符合廣大讀者查閱需求的。同時,《新華字典》在相對小的篇幅裡提供了最有用的字詞形、音、義信息,開本小,便於攜帶,定價又低,是符合廣大讀者消費水平的。對於個別疏漏,我們在以後的修訂工作中,會更加努力完善。(作者:王楠,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編輯室主任)

《新華字典》版本沿革

1953年

我國第一部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由新華辭書社編寫,按照注音字母順序排列字頭。魏建功先生題寫封面題字。

1954年

按照偏旁部首順序排列字頭。封面題字更換為拼集魯迅先生字。

1957年

率先貫徹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首次以簡化字作為主體字頭。

1959年

把全面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貫穿全書,突出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的方式。

1962年

對主體字頭後所附的另立字頭的異體字,在左上角添加「△」;對那些古本字或屬古代用法的義項增加了「〈古〉」。

1965年

主體字頭和正文均使用規範簡化字;字形採用符合1964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要求的大號宋體字。

1971年

「文革」時期修訂本共改動1100餘處,引用《毛主席語錄》46條。

1987年

大量收錄了經濟、法律、技術的詞彙。

1998年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對《新華字典》進行全面修訂,收單字1萬餘個,帶注釋的詞語3500多個。

2004年

增加《地質年代簡表》並首次在書名後用數字標出新版版次。

2011年

增補字音新義、增刪詞語、增補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更新附錄及改動體例。

2020年

增添「初心」等新詞100多個,增補「賣萌」等50個字詞新義新用法。應用程式App同步發布。

相關焦點

  • 哪些新詞不能收?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
    「硬核」為何沒收錄?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剛剛上市的第12版《新華字典》以其熟悉的面貌帶來一波回憶殺,又以其錄入「點讚」「打卡」等新詞以及同步上市的APP令人耳目一新。被譽為「國民字典」引發全民關注,經典的魅力何在?12版的「新」又體現在哪些方面?8月11日,市民在北京圖書大廈內選購新上市的《新華字典》(第12版)。
  • 70歲的《新華字典》上新
    回憶起童年生活,還記得那本《新華字典》嗎?日前,第12版《新華字典》正式亮相了。 《新華字典》在它啟動編纂後的70年中,先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次修訂,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
  • 為何《新華字典》中有兩個「漯河」
    ■李華強《新華字典》(第11版)收有兩個「漯」字頭,讀音不同,一讀luò,一讀tà。但註解中均有「漯河」,一是「[漯河]地名,在河南省」;一是「漯河,古水名,在今山東省」。要弄清為何有兩個「漯河」,必須從「漯」字的源頭說起。
  • 一輩子的姓 「查」一遍字典,改了!(組圖)
    我姓查,我念chá,為啥都喊我zh大爺  查大爺希望字典增加姓氏義項,專家:字典不改也可念chá  按理說,自己姓什麼,這是最沒有疑問的一件事情。可是最近,家住成都龍泉驛區洪河大道的查勝玉大爺找到記者,很苦惱地說:我們家裡,搞不清楚自己姓什麼了。
  • 《新華字典》上新了!
    《新華字典》上新了!與2011年的第11版相比,時隔9年,新出的第12版《新華字典》主要進行了8項內容的修訂,包括增補字頭、添加新詞新義新用法,完善《部首檢字表》等。除了這些常規的修訂,第12版《新華字典》還在每頁都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用手機掃碼看書寫筆畫、聽正確讀音,這也是《新華字典》首次實現應用程式App和紙質圖書同步發行。
  • 查姓男子姓chá被念zhā 望字典增加姓氏義項(圖)
    我姓查,我念chá,為啥都喊我zhā大爺查大爺希望字典增加姓氏義項,專家:字典不改也可念chá按理說,自己姓什麼,這是最沒有疑問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們三臺這家人裡面,有些後人看字典上作姓的只有zhā,還說是我們祖祖輩輩沒文化,念錯了。」查大爺的女兒就是改姓為zhā了。查大爺說,女兒改姓的理由很簡單:字典上作為姓的查只有zhā這個讀音,所以我要念zhā。家中其他晚輩改姓,也是類似原因。
  • 《新華字典》出到第12版了,來說說自己與字典的故事吧
    我查了一下資料,《新華字典》是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1953年在《伍字小字典》的基礎上開始重編,1957年由商務印刷館出版第1版。目前,《新華字典》已成為中國人乃至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漢語學習者的必備工具書,獲得過「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金氏世界紀錄,印行已超過6億冊。
  • 一本老態龍鐘的《新華字典》,每時每刻卻散發著溫暖與溫情的氣息
    它過去的紙質封面早已蕩然無存,現在是用牛皮紙裁剪成字典的大小,重新糊上的,上面是父親用原子筆重新書寫的「新華字典」四個字,下面還有一串英文字母——DING,是父親用紅色原子筆模仿英文印刷體而寫成的,其實英文字母只是漢語拼音,它拼出的是我母親的姓——「丁」。
  • 新版《新華字典》全國上架 小字典見證大時代
    央視網消息:《新華字典》第12版八月正式出版發行以來,已完成全國新華書店的上架工作。經過12次修訂的《新華字典》,發行已超過6億冊。新版《新華字典》到底新在哪?第12版《新華字典》歷經五年反覆論證修改,有50多個專項全面升級,更加適合新時代讀者,特別是中小學生的需要。其中,增添的新詞達到100多個,比如「初心」「刷屏」「二維碼」等;增補了50個字詞的新義新用法,包括「賣萌」「拼車」「被會員」等。第12版《新華字典》首次同步推出紙質版和應用程式。
  • 《新華字典》上新!多了這些內容
    一本「書齡」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亮相。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
  • 《新華字典》「上新」,有人卻吵起來了……
    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新華字典》(第12版)共收單字13000多個,收帶註解的詞語3300多個。
  • 70歲的《新華字典》上新,國民字典時隔9年更新,新在哪裡?
    回憶起童年生活,還記得那本《新華字典》嗎?日前,第12版《新華字典》正式亮相了。8月11日,新上市的《新華字典》(第12版)內有增補的「點讚」的釋義,內頁上方的二維碼可在掃描後提供增值服務。有人回憶,它是上小學時的必帶「裝備」;也有人回憶,爸媽是翻著《新華字典》來給自己取名的……時光流逝中,這部字典確實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從一個角度折射出時代變遷。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
  • 《新華字典》背後 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
    《新華字典》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權威漢語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來,歷經11次修訂,發行逾5.67億冊,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  拋開爭議,《新華字典》為何如此特別,其編纂修訂背後有何故事,記者記者專訪了北大教授曹先擢先生,他是從浙江長興走出來的語言文字大家,他的老師是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的魏建功先生,而他本人是1971版《新華字典》修訂組的副組長。
  • 捍衛「新華字典」之名 「新華字典」糾紛案落槌
    2017年6月份,商務印書館的「新華字典APP」上線後,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下載。這本最初只有巴掌大的辭書,在觸網後華麗變身的同時,卻因「新華字典」是未註冊馳名商標還是通用名稱而引發糾紛。近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審結原告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訴被告華語教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侵犯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
  • 70歲的《新華字典》上新了,網友吵翻了
    回憶起童年生活,還記得那本《新華字典》嗎?日前,第12版《新華字典》正式亮相了。8月11日,新上市的《新華字典》(第12版)內有增補的「點讚」的釋義,內頁上方的二維碼可在掃描後提供增值服務。除了這些常規的修訂,第12版《新華字典》還在每頁都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用手機掃碼看書寫筆畫、聽正確讀音,這也是《新華字典》首次實現應用程式App和紙質圖書同步發行。《新華字典》(第12版)責任編輯宿娟表示,有讀音發音、筆畫的動畫版,方便孩子使用。
  • 《新華字典》app高調試水,網際網路時代如何轉換思維?
    6月11日,《新華字典》app上線,除了高端大氣的李瑞英老師配音,還增加了各種拓展功能,但是其40元的價格卻引起不小爭議。《新華字典》app40塊錢的定價合理麼?知識付費一周年之際,手機版《新華字典》卻為何賣不上價?網際網路競爭中,怎樣的收費邏輯才能站得住腳?央廣《王冠紅人館》財經報告為您深度解析網際網路邏輯下《新華字典》的尷尬境遇。
  • 70歲的《新華字典》出新版了
    8月10日,第12版《新華字典》正式亮相了。《新華字典》在它啟動編纂後的70年中,先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次修訂,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有人回憶,它是上小學時的必帶「裝備」;也有人回憶,爸媽是翻著《新華字典》來給自己取名的……時光流逝中,這部字典確實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從一個角度折射出時代變遷。
  • 《新華字典》推出第12版 新在哪裡
    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亮相。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
  • 《新華字典》APP不能還有紙質版思維
    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官方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上線。據介紹,該APP提供數字版紙版對照、原《新聞聯播》播音員李瑞英播讀、漢字規範筆順動畫等增值服務。但《新華字典》APP的免費版每天只能查2個字的情況引發爭議,APP的開發方表示,因涉及版權及軟體開發等問題,所以需要付費。
  • 辣目洋子為何送馬伯騫新華字典?看清他寫的漢字後,暴露文化素質
    辣目洋子為何送馬伯騫新華字典?在最近節目組放出的一段片場收工記視頻中,馬伯騫就張羅著跟同組的演員們一起玩遊戲互動,在遊戲剛開始的時候,馬伯騫還和辣目洋子爭吵不休,但在遊戲一開始後,馬伯騫就迅速投入進去,幾個回合下來,原本對這個遊戲最不感興趣的馬伯騫反而贏得了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