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幾億車主,9月3日,業界期待已久的《關於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對外發布,將於9月19日正式實施,主要內容包括提升交強險保障水平、拓展和優化商車險保障服務等9個方面。
車險與大眾聯繫緊密,長期以來是財險領域第一大業務。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車險承保機動車達2.6億輛,保費收入達8189億元,佔財險保費的63%。
銀保監會方面表示,我國車險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一些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高定價、高手續費、經營粗放、競爭失序、數據失真等問題比較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車險保障需要與車險供給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此時,車險綜合改革應運而生。
保障增加
交強險責任限額大幅提升
據悉,《指導意見》短期內將「降價、增保、提質」作為階段性目標。
與徵求意見稿一樣,《指導意見》仍將大幅提升交強險責任限額,有責總責任限額從12.2萬元提高到20萬元,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從11萬元提高到18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從1萬元提高到1.8萬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維持0.2萬元不變,無責任賠償限額按照相同比例進行調整。
另外,商車險保險責任也更加全面,新的機動車示範產品的車損險主險保險責任增加了機動車全車盜搶、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玻璃單獨破碎、自燃、發動機涉水等保險責任。
同時,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指導意見》還支持行業將示範產品商業三責險責任限額從5萬-500萬元檔次提升到10萬-1000萬元檔次,更好發揮經濟補償和化解矛盾糾紛的功能作用。
便利提高
推「互碰自賠」、優化無賠款優待係數
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指導意見》進行了微調,新增了「對於輕微交通事故,鼓勵當事人採取『互碰自賠』、在線處理等方式進行快速處理,並研究不納入費率上調浮動因素」這一規定。
那麼,這一調整對消費者而言到底有何影響?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對記者表示,該規則不僅可以減少車主索賠流程、增加車主的滿意度,還大大減少了保險公司的查勘定損以及保險公司之間的相互結算和定損等工作,從而降低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成本。同樣,在線處理也可以大大減少保險公司查看定損等工作從而降低其經營成本。
「此次意見中,還有『研究不納入費率上調浮動因素』,意味著採取互碰自賠和在線處理的索賠,不納入下一年保險費費率上調浮動因素。這樣,以前一些車主因為擔心小額索賠影響下一年保險費而選擇不索賠的情況將減少,這是進一步方便消費者的體現。不過,也會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產生較大壓力。」楊澤雲說。
的確,記者在此前的採訪中了解到,一些車主偶然發生剮蹭等小事故的時候,就不報車險了,因為擔心有出險記錄後第二年保費會上漲,但若上述《指導意見》裡的這一規定能落地,或許能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另外,《指導意見》中還有一條為「引導行業在擬訂商車險無賠款優待係數時,將考慮賠付記錄的範圍由前1年擴大到至少(原來沒有『至少』)前3年,並降低對偶然賠付消費者的費率上調幅度。」
那麼,加上了「至少」又代表什麼?楊澤雲解釋稱,以前比如說三年沒有出過事故,無賠優係數(簡單可理解為沒有發生賠付可以享受的優惠折扣)就是0.6,但是,一旦車主出現一次事故之後,這個係數就變成了1.2,現在規定是至少考慮3年,也就是說,如果往前3年都沒有出過事故,係數變為0.6了,那麼下一年出事故的時候,也不會一下子就變成1.2,可能只會微漲一些,這個改變是有利於消費者的。
保費下降
倒逼中小險企專業化轉型
消費者更為直觀的感受是車險降價,銀保監會表示,預計改革實施後,短期內對於消費者可以做到「三個基本」,即「價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增不減,服務基本上只優不差」。
對於整個財險行業來說,銀保監會此前表示,隨著市場化競爭的推進,許多行業中「強者恆強」的現象日益明顯。財險市場也是如此,預計改革後,市場主體會加劇分化,有些競爭力不強的中小公司經營會更加困難,但這是市場機制下優勝劣汰的正常現象,也有利於倒逼其專業化轉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記者表示,從國際經驗看,費率市場化通常會帶來車均保費的下降,造成車險保費增長趨緩,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給保險機構帶來業務增長的壓力。近年來,中國汽車產量和新車銷量增速明顯下滑,機動車保有量同比增速持續下降,承保率提升的空間較為有限,而深化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將進一步降低車均保費,帶來車險保費收入增速放緩。
其次,從國際經驗來看,費率市場化帶來件均及總保費下降,進一步導致賠付率上升。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保險機構為獲取業務而進行費用競爭,費用率可能在短期內持續上升,導致綜合成本率提高,甚至出現承保虧損。出於盈利的考慮,保險機構會轉而壓低費用率。因此,為了應對盈利壓力,中國保險機構要改變粗放經營模式,建立精細化、專業化的管理能力,增強細分風險的定價能力。
合理過渡
改革實施倒計時16天 有險企稱已有準備
距離《指導意見》正式施行,仍有16天的過渡期。銀保監會稱,全行業要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做好改革落地前各項準備工作,確保改革順利實施。
已有險企「摩拳擦掌」在做準備。比如眾安保險CEO姜興在8月26日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隨著整個「費改」市場化的推進,我們認為短期會對整個市場的規模及盈利能力產生一定壓力。但長期來看,公司利用自身積累的大數據優勢,包括網際網路行為、駕駛行為等數據應用,能讓投保用戶體驗到「風險的定價」,並促進車主更主動地管理風險。「改革雖未正式實施,但我們早已開始籌備,未來時機成熟也會向市場披露更多信息。」
人保財險副總裁邵利鐸也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從徵求意見稿的內容來看,此次改革是綜合性改革,同時涉及條款、費率、監管制度方面。從改革的目標來看,近期是一個降價、增保、提質的階段性目標。
邵利鐸認為,從對行業影響來看,車均保費會有比較明顯的下降。他們預測,大概有超20%的下降,由於設定了預期的賠付率是75%,所以會呈現賠付率和費用率的一升一降,賠付率會總體上升,費用率會大幅下降。「對行業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們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同樣也受到相應的影響。」
「從長遠來看,市場化品牌價值、定價能力、成本優勢、服務能力越來越重要,市場化改革將利好風險定價能力強、渠道管控能力強、服務能力強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強的保險公司。」邵利鐸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陳莉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