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內江威遠的國家南方·連界足球競訓基地 唐廣攝
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
11月5日,內江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召開。會議指出,內江將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遊強市,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旅遊節點城市、成渝地區重要旅遊目的地和川南旅遊中心城市。
內江正加快建設成渝發展主軸重要節點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務中心。但身處成都和重慶兩個「網紅」旅遊城市之間,「成渝之心」內江如何破局,打造成渝地區重要旅遊目的地?
提出思路 用差異化文旅產品讓客源留在內江
今年年底前,成渝高鐵將提速到350公裡每小時,同時將公交化式運營,實現成渝城市間1小時左右通達。
這也意味著,位居成都和重慶中間的內江將成為四川首個同時進入成都和重慶「半小時高鐵圈」的城市,將會迎來川渝兩地更密集的人流。
川渝兩地,互為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訪遊客超過1億人次。內江東西兩個方向,有重慶和成都兩大網紅城市。今年國慶中秋假期中,高德地圖數據顯示,10月1日至5日,全國十大夜遊城市中成都熱度位居第一,重慶緊隨其後。
內江文旅人感到振奮的同時也清晰認識到壓力,對於內江文化旅遊產業來說,和成渝更為便捷的交通,是機會和危機並存。一方面,內江有可能吸引到成渝這兩座全國網紅旅遊城市的遊客,但如果內江不能打造出足夠有競爭力的文旅產品,就難以實現將人流變為客流,難以助推當地文旅產業發展,便捷的交通只會讓當地人流加速流出去,而不是將成渝兩地遊客吸引到內江。
位於內江隆昌的古宇湖景區 唐廣攝
「客源是發展文旅的根本。文旅產業的發展,終歸離不開人的流動。」內江市委書記馬波在會上指出。
身處成渝之中,內江要如何找到文旅產業發展破局之道,讓客源留住內江?這次內江市文旅發展大會給出了清晰答案:立足內江特色文旅資源和優勢,做強做大差異化的旅遊產品,聚焦聚力「短途旅遊、周末經濟、夜間經濟」吸引川渝客流。
部署行動 提升內江文旅產業影響力
會議不僅明確了聚力「短途旅遊、周末經濟、夜間經濟」文旅產業發展思路,也對下一步的具體行動進行了部署,從旅遊線路優化、重點項目推進和完善服務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內江文旅產業的影響力。
面對旅遊業碎片化特徵明顯的現狀,今年以來,內江將張大千博物館、隆昌古牌坊、川南大草原、石板河景區等一系列景點串珠成串,瞄準成渝地區市場需求,優化完善和推出「大千故裡古牌坊、騎馬踩水遊內江」等「一日遊」「二日遊」精品線路。
眾多重點文旅項目加快推進也在為內江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萬達內江文旅城項目以「夜內江」為主題,瞄準成渝兩地遊客,通過內江到成渝半小時的高鐵區位優勢,布局了主題遊樂、非遺文創、川味美食等,建設有川內最大城市體育公園,為成渝市民構建成渝兩天一夜旅遊樣本,力爭實現年遊客量破千萬的目標。
同時,內江還將深度開發「吃、住、行、遊、購、娛」,打造「內江黑豬回鍋肉特色小鎮」等旅遊鎮,加快培育創建一批特色優質飯店,推動成渝大動脈、大通道建設及重要旅遊幹線公路建設,構建「快旅慢遊」交通系統等,以更完善的服務讓遊客流連忘返。
會議現場 鄭志浩攝
謀劃全局 以沱江為軸描繪江城相擁的美好畫卷
打造成渝地區重要旅遊目的地,不僅要做好「短途遊」「夜經濟」等眼前文章,也要立足長遠,做好全局性的謀劃。
會上明確,要有序有力推動《內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態帶點線面發展與保護空間布局規劃》,形成「一江三線八區十二景」、「一核一極六鎮十八村」的總體布局。
馬波認為,這一總體布局,是內江文旅發展的希望所在、潛力所在。
沱江流經內江城區留下「九曲十一彎」,成為貫穿全市的風景線。沱江之於內江,如同錢塘江之於杭州,串起了內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軸線。
按照這一布局,內江將擁江發展,將沱江流域打造為300裡生態人文景觀長廊。沿沱江分布的4個島、33處灘、27個灣和主要山體將得到重點保護,形成山重水複的山水格局。
同時,沱江流域的名人文化、工業文化、歷史文化等將得到活化,在傳統文化的遺存場所,培育文化展示、文創、民宿等新業態,打造「古韻資中」「唐明晚渡」等文景交融的文化生態功能區。
內江還將沿江打造一條300裡「快旅」風景大道、千裡「慢遊」綠道、300裡「悠賞」詩畫水道及七座碼頭。通過上述舉措,內江將促進沿線城鄉向「生態+」「文化+」新發展模式轉型,內江沱江流域將打造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綠色人文展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