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創建仿生機器人手指!可用於研究機器人系統

2020-09-05 極果網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並製造了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機器人手指,並在今年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展示的了仿生機械手指是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組裝而成的。

人類天生就可以通過關節的骨骼內結構進行複雜的運動,韌帶和肌腱彈性地連接使人類運動成為可能。不過在科學領域將彈性和非彈性材料結合起來將解決機器人技術中還是一個普遍空白,因為柔性系統可能很難處理重物,而剛性平臺可能需要複雜的製造或控制才能獲得與人手相當的靈活性。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的科學家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創造受自然系統啟發的機器人手,但是研究人員希望將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設計人造手上,而不是在製造和組裝上。

因此,他們決定採用最先進的3D列印方法,該方法可以簡化並加速整個原型生產過程。

在設計過程中利用多種材料的3D列印使科學家可以自由設計3D肌腱和韌帶結構,同時還允許在單張列印中創建電纜驅動的機器人,粘彈性印刷材料為機械提供了靈活性。

研究人員設計的機器人手指具有類似於人類的骨骼幾何形狀、韌帶結構、人造肌肉和粘彈性腱。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將所有這些組件合成為單個零件。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使用稱為MuJoCo的流行物理仿真引擎開發了手指模型。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將機器人手指在模擬中所獲得的結果與現實環境中手指的印刷原型所獲得的結果進行比較。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獲得的結果顯示了將3D列印和模擬技術相結合以創建複雜的機器人系統並獲得對這些系統的更好控制的巨大潛力。這些科研人員最終使用的方法使他們能夠將軟機器人技術中普遍使用的粘彈性材料與更傳統的機器人技術相結合,從而使人類骨骼內結構的複製更為緊密。

截止到目前,他們還在努力將該設計擴展到整個手和手腕,以實現對象操縱,不過離實現還差一段距離,對此你有何感想?

相關焦點

  • 3D列印創建仿生機器人手指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並製造了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機器人手指。在今年的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展示的這種仿生機械手手指是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組裝而成的。
  • 仿生機器人手指多材料3D列印技術一次成型
    在最近舉辦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仿生機器人手指,包括韌帶結構、人造肌肉、粘彈性腱和剛性骨骼,完美的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軟』『硬』齊全。
  • 中日兩國研究出3D列印軟體機器人手指,可作用於製造軟致動器
    據外媒報導,由浙江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立命館大學組成的研究聯盟已使用3D列印創建了柔軟的機器人手指。這項研究旨在證明了多材料3D列印不僅可以用於製造軟致動器,還可以用於製造功能傳感器。不過,這些傳感器可能具有諸如原型製作時間長,電纜連接不穩定,系統組裝複雜以及系統集成困難等缺點。所以,研究小組選擇使用摩擦電傳感器。這種類型的組件提供了很高的可拉伸性和靈敏度,從而使機械手可以實時主動感知和感知其變形或響應。在該過程中3D列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僅能夠使用多種材料,並利用縮短了原型製作時間的一步式列印過程。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這一製造辦法排除了早先的工程製造中剛性骨架結構以及彈性肌腱系統 中的界面問題。這一人造的肌肉在使用時需要具有驅動功能的手指的肌腱也可以採用列印實現。同時採用一個測試平臺來比較模擬和列印的原型之間的結果。這一基礎性的工作為新型的機械手(機器人)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實現製造和組裝的自動化化。
  • 前沿洞察丨靈活有力量,這款機器人手指不一般
    在最近舉辦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仿生機器人手指,包括韌帶結構、人造肌肉、粘彈性腱和剛性骨骼,完美的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軟』『硬』齊全。還利用了最先進的多材料3D列印技術,可一次性將仿生機器人手指列印出來。
  • 瑞典大學研究人員在3D印表機基礎上研製出4D列印微米級軟機器人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瑞典林雪平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基於擠壓的3D印表機開發了一套用於微機器人的微執行器。據說該致動器包含一種電活性聚合物,該聚合物在列印後在存在電荷的情況下會改變形狀,從而賦予其4D功能,在軟機器人中,這相當於肌肉收縮。
  • 美研究者用3D列印的小鼠肌肉構造生物機器人,有望用於假肢製造
    智東西5月6日消息,美國研究者使用實驗室培育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構造了生物機器人,此機器人由大鼠的脊柱提供動力。該系統有望協助生物疾病的修復,並用於假肢的製造。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用有生命的材料構成的,而不是用金屬材料構成的機器人。
  • 學術分享丨仿生水下機器人研究概覽
    疫情期間,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積極倡導學會「疫情防控不放鬆,學習充電不間斷」的理念,邀請年輕學者結合本專委會自身領域研究精選相關文獻進行研究與再解讀,與大家分享《仿生水下機器人研究概覽》。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也研製了多種以MPF推進模式為主的仿生水下機器人。例如,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研製了一種仿生波動鰭推進水下機器人Galatea[9]。日本大阪大學研製了一種仿魷魚機器人,可在水中實現直遊、轉向、旋轉等運動[10]。
  • LoCoQuad:靈感來自蜘蛛的機器人,可用於技術研究和教育
    薩拉戈薩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Manuel Bernal Lecina和Javier Civera進行了最新的嘗試,他們最近開發了一種靈感來自蜘蛛的四足機器人LoCoQuad。在arXiv上預先發表的論文中介紹到該機器人可能在機器人研究和教育中具有許多應用。
  • 3D列印軟機器人問世 可達到微米級大小
    來源:中關村在線在機器人製造等領域,3D列印的優勢在於能夠即時列印所需零件,這也成為該技術受到關注的原因之一。瑞典某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基於3D列印技術開發了一套用於微型機器人的微執行器。其促動器包含了一種全新的聚合物EAP,該聚合物在列印後在存在電荷的情況下會改變形狀,從而賦予其行動功能,為軟機器人的零件製造提供了新的可能。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仿生機器人——方興未艾的「機械戰士」
    今年以來,世界多國相繼發布消息,加快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進度。世界上第一個仿生機器人是單臂仿生機器人。後來,其同系列的單臂仿生機器人被應用於空間站實驗。第一個用於執行軍事任務的仿生機器人是仿生機械蟹「Ariel」,被用於執行清除水雷等任務。在仿生機器人研究方面,儘管各國進度不一,但對軍用仿生機器人的研究,各國起步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1世紀初。
  • 研究人員開發具有抓握感覺的機器人
    讓機器人抓取物體時對物體產生感覺對提高效率非常重要。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已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開發了一種低成本的觸覺傳感器。
  •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 適用於軟機器人應用程式的3D列印張力結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人員收集到的證據表明,張力是自然界中的一項重要設計原則,因為它適用於許多生物系統,包括身體,器官,細胞和分子。張力結構因此也可能被證明對於開發受生物啟發的機器人很有價值,因為它可以創建與在活生物體中觀察到的系統非常相似的系統。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最近使用3D列印技術為軟機器人應用創建了一個基於張力的可編程結構。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從章魚得到靈感製作的仿生機器人手臂,可抓取活螃蟹!
    想像一下,如果機器人可以做到所有這些。仿生抓手可以拾取並固定各種不同的形狀,或許它可以成功地抓握罐狀物體,一個球,一個塑料水瓶和一個玻璃或者更多東西。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受章魚啟發的機器人,可以抓握,移動和操縱各種物體。
  • 移動機器人系統遇見仿生軟手BionicSoftHand 2.0
    未來,操作員和機器人可更緊密地進行合作。所以,Festo一直在大力研發可以將人們從單調或危險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又不會造成任何危害的系統。這裡,人工智慧發揮了核心作用。仿生移動機器人BionicMobileAssistant 是一種機器人系統的原型機,可在三維空間內獨立移動,識別物體、自適應抓取,並與人類進行合作。
  • 研究人員創建了3D列印模塊化顯微鏡
    打開APP 研究人員創建了3D列印模塊化顯微鏡 新經網 發表於 2020-12-16 10:03:40 考慮到這些專業人員以及數千名其他涉及傳染病研究的專業人員(例如covid-19),萊布尼茲光子技術研究所(Leibniz IPHT)和耶拿大學的年輕研究人員創建了3D列印模塊化顯微鏡。   萊布尼茲IPHT物理學家化學家Rainer Heintzmann認為,大多數複雜的光學配置(包括最先進的現代顯微鏡的光學配置)都是基於相鄰透鏡焦平面的重合,這是一種固有的模塊化過程。
  • 「動物」也要逆天 這些仿生機器人會讓你目瞪口呆
    在如今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中,常常能看到生物學的身影,因為仿生能夠幫助機器人更好地適應自然。近年來仿生機器人的發展也催生了許多有趣、創意十足的發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章魚機器人    章魚機器人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全軟體機器人,它沒有電子硬體,也不需要連接在計算機上就可以移動。機器人內部嵌有電路,並以過氧化氫產生的化學反應為驅動力,外部材料由3D列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