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買汽車的人不在少數,每年汽油的消耗是巨大的,從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等角度出發,國家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因此,針對新能源汽車出臺了一系列的補助優惠政策。
政策導向可以帶來的巨大威力,讓新能源汽車產品及行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此次電動車下鄉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其發展,電動汽車下鄉有利於提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和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同時也會改善電動汽車與低速電動車等其他車型的競爭關係,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健康快速發展。
截至2019年,我國保有9千萬輛摩託車、2.5億輛兩輪電動車和2000多萬輛三輪和四輪農用車,大都分布在農村和三四級城市,支撐了這些地區,特別是農村近6億多人口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而隨著這些交通工具的轉型升級,農村市場有望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新藍海。但是早期新能源汽車已經給一些當地用戶留下了價格高還不耐用的印象,而低速電動車又不夠安全。所以,國家政策就起到了推動作用。
2009年,我國第一次推出「汽車下鄉」政策,當年汽車銷量便暴增46.1%。專家提出:新能源汽車「下鄉」有望複製十年前的成功,帶動低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針對農村地區消費者群體購買力限制,以及電動車使用場景的固定化,4萬-7萬元下鄉產品,被認為較符合農村消費者低出行半徑、低購車預算的特點。比如說4萬元左右的產品主要是老年人的代步或者家庭接送孩子,7萬元的主要是在三線小城市當中一些年輕人購買。
那麼農村市場到底潛力如何呢?在沒有獲得資質、路權,沒有「補貼」的情況下,2011-2017年「低速電動車」銷量年均增長達66%,2017年銷售了130萬輛,主要銷往三四級城市和農村。從銷量看,2019年-2020年5月,四線以下城市汽車銷量佔全國汽車總銷量的24%,基本上電動車比例佔不到1%,所以和全國相比農村市場電動車目前佔比偏低。佔比低,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2019年,農村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6萬元,對相當一批的農村家庭購買5萬元左右的電動汽車能力逐步具備。以「微型電動車之城」柳州為例,這座300萬人口的城市,微型電動汽車已經累計銷售到6.5萬輛,到了每百人平均2輛,這個數據相當可觀。
儘管微型電動車的銷量在增長,但其總量仍然較低。有數據統計,儘管新能源汽車年產銷已經達到100萬輛左右,但是100萬輛裡運營車佔比接近40萬輛,私人需求購買46萬左右,其中限購城市還佔大部分,非限購城市也就是20萬輛車的需求,再去除非限購城市做網約車一部分,真正市場自願購買的需求也就不到20萬輛左右。
與上一次汽車下鄉不同的是,此次針對電動汽車下鄉,在國家層面還沒有明確的特定市場政策。包括用什麼辦法鼓勵農民購買,基礎設施如何解決等,都需要一系列政策推動。但是通過10年前的汽車下鄉來看,對於農村地區居民用戶,能否買單,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財政支持政策,如果僅僅依靠廠家的車型價格優惠,想調動農村居民的購買意向,並不容易。即便車企推出了零首付、零抵押、零利息等金融優惠服務,但農村消費者對於貸款買車還是處於抗拒的心理狀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在於,我國農村地區有著大量的低速電動車,這些低速電動車使用廉價的鉛酸電池,各項性能低,但是適應農村地區的使用場景。新能源汽車雖然各方面性能大幅提升,但是購置和使用成本較低速電動車大幅提高,很難促使低速車用戶快速向新能源汽車升級。更不用說新能源汽車需要拿到駕駛證才能使用,又憑空增加了一項使用成本。
你覺得新能源汽車下鄉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