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流量數據造假,擠掉行業水分、告別虛假繁榮,就是為直播帶貨新業態築牢發展根基。
今年「雙十一」,直播帶貨的促銷方式愈發流行。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直播帶貨如火如荼的背後,存在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問題,被矇騙的商家不少最終賠錢,同時一些只認錢不看品質的「無底線」帶貨也直接坑害了不少消費者,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
隨著網絡直播帶貨的興起,流量數據造假現象已幾乎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如就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期間,有工作人員透露,某平臺的一場直播帶貨,311萬互動觀眾中,真實數據不到11萬。媒體對相關流量「黑產」的起底調查也顯示,如今從直播觀看人數、互動人數到銷售額等環節的數據,都可以通過第三方刷量輕鬆完成「美化」。一邊是直播帶貨產業迎來風口,一邊是幾乎普遍化的數據造假,擠掉直播行業的數據水分,可以說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直播行業本身是建立在數據基礎之上的:一位主播的「身價」,主要取決於人氣和帶貨業績;消費者行為也容易受到「爆款」的影響。從常理來說,這本身是一個非常透明的行業,主播的帶貨能力如何,某款產品是否受市場歡迎,都可以通過數據得到客觀評價,商家與消費者也都能有明確預期。但也正因為數據過於重要,為了賺取商家更多的「坑位費」,為了增加帶貨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主播及其公司都有很強的數據「包裝」動力。長此以往,對數據動手腳,便發展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
這種數據造假風氣的形成,展現出一種強大的現實扭曲力,對直播行業的發展來說可謂百害而無一利,既坑商家和消費者,也涉嫌破壞市場秩序,造成不公平競爭,甚至催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讓虛假流量綁架整個行業。而那些通過數據造假而暫時獲益的主播和公司,長遠來看也未必是贏家。因為行業泡沫終有破滅的一天,靠數據注水所堆砌的虛假繁榮,透支的是整個直播帶貨行業的公信力與未來。
當前,網絡直播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全國多地都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網際網路營銷師」也成為正式職業。這些都預示著直播產業在未來的發展潛力。然而,普遍的數據注水,無異於為產業的長遠發展埋雷,也是對產業發展環境的一種自傷。
流量造假動搖了直播帶貨產業發展基石,杜絕流量作弊、有效打擊流量注水,理應成為產業發展和行業治理共識。不僅各直播平臺應為直播數據刷量設置更高的技術屏蔽門檻,並加大對數據的實時監控和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地方和監管部門在推進直播產業發展時,也應自覺把維護數據的真實性,當作優化行業生態的重要一環。如在強化行業自律的同時,應完善相關的防流量作弊機制和懲戒機制,對造假的主播和公司,就該納入黑名單。
從實現產業健康發展的長遠角度,對於流量造假仍要織密監管之網,完善法律治理體系,將直播帶貨納入制度化軌道,早日形成不能造假、不敢造假的氛圍,在保障產業發展活力的同時,維護正向的行業和市場秩序。
還要看到,直播行業數據造假普遍化背後,也對應著經營刷量業務的網絡「黑產」的應聲做大。強化對這類灰色產業鏈的有效治理,也是為直播帶貨等網際網路經濟和產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
「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直播帶貨正是其中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而有效打擊流量數據造假,讓依賴「假流量」「假數據」而活的濫竽充數者無路可走,擠掉行業水分、告別虛假繁榮,就是為新業態築牢發展根基。無論如何,建立在虛假數據之上的行業不可能有未來,直播帶貨產業要走上康莊大道,就須及時走出「刷流量」的魔咒。■ 社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