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變局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相疊加,將建築業帶到了「大變革」前夜:建築業傳統發展模式式微,但行業發展新生態尚未形成。當此之時,行業企業如何直面難題、抓住轉型機遇,於變局中開新局,是一個重要且迫切的課題。
為此,2020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策劃——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大討論調研組走進上海市建築施工行業協會,與協會負責人及當地部分企業代表進行了交流。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近年來,上海市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受到業內外廣泛關注。上海市建築施工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康春江表示,行業企業要勇於創新、與時俱進,密切關注建築業發展趨勢,用改革的辦法攻克瓶頸、補齊短板,調結構、轉方式,才能在新時期實現新作為。
發揮優勢
探索特色道路
大力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建築業轉型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上海在世界銀行測評中國營商環境中的權重為55%,2019年,我國營商環境排名由2018年的第46位上升至第31位,上海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績斐然,這也為上海建築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支柱產業地位鞏固,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企業。2019年,上海實現生產總值32679.87億元。其中,建築業完成總產值7812.65億元,同比增長10.5%,支柱性產業地位進一步鞏固。在政府部門的推動、扶持下,上海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企業,在推動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康春江說,這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最主要原因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優勢。世界500強企業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建工」)從「工程承包商」向「建築服務商」的成功轉型,一直被行業內外交口稱讚。而其旗下公司上海建工一建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建工一建」)在超高層建築建造等方面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一邊勾勒著上海城市天際線,一邊不斷創造著中國新高度。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八局」)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城市建設要求,在房屋建造、基礎設施、綜合投資、運營業務和海外市場等方面形成了核心競爭力。龍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元建設」)以「合規、可融資、全周期」為投資理念,打造了以投資驅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舜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元建設」)立足長三角特別是江浙滬區域,在工業項目、文旅項目等工程項目承接方面形成了專業優勢,每年新增合同額維持在100億元左右。
看清形勢
找準轉型方向
康春江強調,建築業企業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深刻領會國家發展戰略和行業發展趨勢,結合自身優勢,找準轉型路徑。
向工程總承包模式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中建八局總工程師亓立剛介紹稱,工程建造綜合效能無法發揮到最佳狀態的重要原因是設計與施工不能很好融合。在新時期,行業企業要轉變發展理念,以政策和市場為導向,抓住國家大力推動工程總承包模式發展機遇,整合自身資源,將企業打造為具有設計施工一體化建造能力的重要「平臺」,向附加值更高的領域進軍。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上海建工一建黨委副書記、總裁俞建強分享了經驗:一是早介入,讓業主認識到企業的能力;二是強互動,通過對設計方案的深度優化,取得各方信任;三是紮根現場,在施工不同階段派駐專業人員配合施工、做好深化設計,保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參與PPP項目建設,向基礎設施領域轉型,是開拓市場的關鍵。以投資為引擎,以「龍元生態圈」為依託,提升城市綜合運營服務能力,是驅動龍元建設轉型升級、實現穩健發展的關鍵。早在2012年,龍元建設就開始布局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領域轉型,2014年開始以「全領域、全周期、更專業」的理念參與PPP項目。龍元建設副總裁羅永福表示,到目前為止,PPP業務雖然只佔企業營業收入的30%左右,卻貢獻了70%左右的利潤,企業轉型已見成效。更重要的是,在建的PPP項目讓企業未來幾年的生產經營和穩健發展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時,羅永福強調,企業進軍PPP領域,必須做好風險防控,始終把「合規性」放在第一位,不規範的項目堅決不做。
向精細化管理轉型。舜元建設總經理董春山認為,未來,企業尤其是民營建築業企業要獲得長足發展,必須走精細化管理之路。一方面,要「目光向內、精耕細作」,加強採購、合約、財務和稅務各環節的風險管控,努力「練好內功,夯實管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企業信息化建設,通過標準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直面困境
解決發展難題
據企業反映,目前,建築市場上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建築業健康發展,行業主管部門應當給予重視。
建築業發展「國進民退」趨勢加劇。董春山表示,在市場競爭中,相對於央企、國企,民營企業處於弱勢地位。政府投資項目更傾向於與央企、國企合作,而國內大型房企在項目資金、進度管理方面相對強勢,逼迫一部分民營企業徹底變成了國企的「分包商」,對行業長遠發展不利。
業主和施工單位權利義務不對等。農民工工資水平逐年攀升,國家要求施工企業每月全額支付農民工工資,但甲方仍按照進度款70%比例或形象節點支付工程進度款,導致施工企業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另外,在工程建設中,業主往往要求作為承包商的施工企業開具履約保函,卻對承包商要求其開具工程款支付保函的要求置之不理。在現實中,當業主不能履行工程款支付義務時,往往都由承包商承擔人工工資、供應商材料款的支付壓力甚至法律風險。
一線農民工老齡化問題嚴重。建築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批具備更高技能素質的產業工人不可或缺。但目前,建築工人職業化培育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