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份海洋保護行業報告發布:海洋保護區面積已佔4.1%

2020-12-27 澎湃新聞

10月11日,我國海洋保護領域首份《中國海洋保護行業報告》(2020)在上海發布。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相關部門管理人員、多位專家學者及公益機構代表參加了現場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在會上作主旨報告。前述海洋保護行業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編寫,由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資助。

該報告援引相關機構的監測結果稱,在過去半個世紀裡,中國約53%的溫帶濱海溼地、73%的紅樹林、8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保護區數量迅速增長。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建立271個海洋保護區,大多分布在近海,總面積約12.4萬平方公裡,佔管轄海域面積的4.1%。雖然保護區的數量增長較快,但距離《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全球10%的海岸與海洋面積」的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我國海洋保護區的劃分大多依靠實踐性經驗,缺乏充實的科學調查數據作為參考依據。

「即使你沒見過大海,也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影響。」 11日,蘇紀蘭院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地球表面超過70%的面積是海洋;大海除了廣度,還有「厚度」,它可能深達幾千米;它有洋流,有上下層水的運動,影響著降水、大氣,甚至氣候。「我們呼吸的氧氣大部分來自海洋。」

蘇紀蘭院士在會上表示,「我國近海生態環境已受嚴重損害。以渤海為例,夏季中央海盆的海水透明度減少了一半,從8米降到了4米,底層含氧量也普遍逐年遞減。」此外,蘇紀蘭院士建議,應加強研究、保護和修復濱海溼地系統。他援引2020年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稱,人們剛剛認識到海草床是如何降低海灣酸化的。

前述海洋保護行業報告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海洋吸收掉的,隨著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續增加,沿海地區已經成為海洋酸化的重災區。海洋酸化對珊瑚、牡蠣、海螺等海洋生物產生了負面影響,也會給貝類養殖帶來致命影響。現階段,我國海水養殖以近岸養殖為主,其中66%是貝類養殖。2019年,中國海水養殖產量達到2000萬噸,是近海捕撈產量的兩倍多。2014年,我國啟動首個深遠海養殖平臺建設,目前已有超過10個相關平臺已完工或正在建設中。

前述海洋保護行業報告稱,從國家政策的發布情況來看,我國海洋保護工作的系統部署起始於本世紀初,以漁業資源養護為最初的切入點,相關理念在政策序列中逐漸明晰。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門領域的第一個全國性五年規劃——《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即將完成編制,這表明我國將以更大的決心和更高的戰略定位進一步統籌海洋保護相關事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已經貫穿於整個涉海領域。

該報告稱,我國科學技術工作者已在重要海域開展了大量的監測、科研及保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但由於之前開發過度帶來的累積影響,海洋環境惡化的問題仍在繼續,保護工作亟待持續高效的推進。除了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涉海用海企業、民間公益組織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海洋保護力量。

前述項目的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研究員曹玲介紹,該報告是海洋智庫聯盟的主要成果之一,未來將繼續推動科學研究和管理實踐的密切結合,以科學為源泉賦能我國的海洋保護生態圈建設。

被排入大海的垃圾,接近80%是塑料。蘇紀蘭院士說,「我們扔掉的垃圾,最終可能都匯集到海裡。岸上人們的行為,影響著大海的健康。所以,怎麼保護大海?『光碟行動』也是在保護海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聯合國發布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海洋科學科研經費投入僅佔...
    地球上海洋的面積約三億六千萬平方公裡,近地球表面的71%,海洋科學研究意義重大。據12月14日發布的最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海洋科學經費佔科研總投入比例的世界各國均值僅為1.7%(各國具體比例從0.03%到11.8%不等),遠低於在其他主要科學領域的投入。鑑於海洋在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議題中的關鍵性角色,這一投入不足的狀態極不合理。現中國綠髮會國際部編輯將這一最新報告情況,於綠會平臺分享如下。
  • 西班牙申請擴大海洋保護區面積 尚需歐盟批准
    中國網1月27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月25日報導,近日,西班牙政府對外發表了一項公開聲明,表示打算將西班牙的海洋保護區面積擴大1%-8%,政府官方給出的理由是:這是為了履行自己當年的國際承諾,這一承諾指的是西班牙在聯合國大會上簽訂的一項協議,也就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 首條跨海高鐵來了 全球海洋保護區建設呈現新趨勢
    來源: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全球海洋保護區建設呈現新趨勢海洋保護區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防止海洋資源過度開發和棲息地退化的有效方法,是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球承諾、指定或建立的海洋保護區約17000個,總面積超過2800萬平方公裡,佔全球海洋面積的7.9%,佔內水、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等國家管轄內海域面積的18.4%,佔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等國家管轄外海域面積的0.25%。「一划了之」的保護區在地理空間上看,海洋保護區主要建立在國家管轄內海域。
  • 振奮|塞席爾實現將海洋保護面積提高到30%的承諾
    海洋保護2020年3月26日,塞席爾宣布了海洋保護區的最終細節,以達到保護30%其國家海洋面積的目標。作為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設計的突破性債務轉換協議(海洋保護與債務互換交易)的一部分,塞席爾承諾到2020年將其海洋保護面積從僅佔專屬經濟區的0.04%提高到30%。現在,41萬平方公裡水域(大於德國領土面積)將得到充分保護,以鼓勵可持續發展和適應氣候變化。
  • 英國發布《預見未來海洋》報告: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
    2018年3月21日,英國政府科學管理辦公室(GOS)發布《預見未來海洋》報告,從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全球海洋事務合作、海洋科學等4個方面分析闡述了英國海洋戰略的現狀和未來需求。  報告對英國在海洋科技創新和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指出,應充分發揮相關科技能力,實現英國的海洋利益,並為英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提供支撐。
  • 三亞管轄海域將劃分為農漁業區、海洋保護區等一類海洋功能區
    中國網3月23日訊 日前,記者從三亞政府網了解到,為了更好地統籌安排全市管轄海域的適用於保護,建立科學的海洋開發秩序,保障海洋經濟的穩定發展,近日,在三亞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的《三亞市海洋功能區劃》(2013年-2020年)中,將把三亞市的管轄海域劃分為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旅遊休閒娛樂區、海洋保護區、特殊利用區、保留區等6個一類海洋功能區。
  • 中國海洋報告2020發布 生態保護性發展路在何方?
    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日前重磅發布。報告在肯定中國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在中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的同時,也著重提出:我國正採取多種監督管理措施,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監管力度,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 第三章 海洋生態保護
    該法實施16年來,對控制海洋汙染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開發利用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的直接破壞日趨嚴重,已成為除海洋汙染以外,嚴重製約海洋環境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因素。對此,九屆人大常委會在《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大檢查的總結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汙染控制與生態保護並舉」的環保方針。為此,新《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作了重點補充和修改,新增加了「海洋生態保護」一章。
  • 海洋環境保護
    1.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第一部保護海洋環境的單行法律。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要想拯救這些瀕危海洋物種,相關政府應該在加強物種保護、減少副漁獲物捕撈、建立海洋保護區、加強國際水產品貿易管制等方面採取措施。」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拯救委員會鯊魚保護項目負責人辛芬德費爾說。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同時收錄了深海魚類瀕危物種,共有500種深海硬骨魚首次入選,如生物螢光燈籠魚。此外,生活在深海熱液噴口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被列入瀕危名錄的深海軟體動物。
  • 特裡斯坦-達庫尼亞現為世界最大的動物保護區之一,其面積是英國的3倍
    -達庫尼亞島Tristan da Cunha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之一。 最近,它已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將保護各種各樣的動物物種,防止不可持續的捕魚和開採活動。
  • 中國核電業首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發布
    中國最大核電企業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7日在京發布全國核電行業首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中廣核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周銳)中國最大核電企業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7日在京發布全國核電行業首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
  • 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印尼的海洋面積大於中國
    這個國家的陸地面積190萬平方公裡。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排名世界第四位。印度尼西亞海洋面積317萬平方公裡。中國管轄的海洋面積300萬平方公裡。印度尼西亞的海洋面積大於中國。印尼的專屬經濟區總面積616萬平方公裡。中國的專屬經濟區面積396萬多平方公裡。印尼的專屬經濟區面積大於中國。
  • 世界海洋日︱中國紅樹林面積20年增7000公頃
    世界海洋日︱中國紅樹林面積20年增7000公頃 2020-06-08 15:40:58 目前我國55%的紅樹林溼地納入保護範圍,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 《大連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即將施行——科學立法護衛海洋生態
    2020年8月5日,遼寧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大連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此,大連有了捍衛蔚藍大海的專門法律,用於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 我國海洋汙染問題嚴峻 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前景向好
    現階段,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海洋汙染對海洋生物和人類造成負面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海洋環境監測,是由國家海洋局提出,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涉及到的內容包括了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赤潮監控區監測、陸源入海排汙口監測、汙染現狀與趨勢性監測、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主要海洋功能區監測以及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包括一系列海洋環境保護、海域使用管理等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和相關技術的開發工作。
  • 2020年版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年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延續上**年態勢,移動鑽井平臺、浮式生產平臺以及海洋工程船市場的表現都比較活躍,與極其低迷的常規船舶市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年和**年**半年的海洋工程市場訂單,總體上超過了國際金融危機前**~**年間同期最高水平。
  • 丨世界海洋日
    「赤潮」發生……上圖:造型別致的紅樹林中圖:紅樹林保護區成為鳥類樂園下圖: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成旅遊打卡地(圖片來源:中國綠色時報)在很多地方,紅樹林是活的海堤,抵抗著颱風襲擊。2017年,我國第4號颱風「塔拉斯」從海南島南部海面擦過,狂風大作,暴雨如注,但是這場颱風造成的損失卻遠遠小於往年……這其中,「海岸衛士」紅樹林功不可沒。然而,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全世界紅樹林的面積正以年均1%的速度減少,並面臨著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等嚴重威脅。
  • 碧海長灘書錦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地管理和...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在東營市的支持下,張朝暉帶領著團隊開始了對黃河口區域的調查研究,並將獲得的資料和數據應用於東營市環境治理、資源管理和生態修複決策中。2010年,他與多家單位聯合申報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黃河口及鄰近海域生態系統管理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成功立項。
  • 國家發展改革委 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發布《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回顧了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分析了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業的發展態勢,梳理了各沿海省(市、區)海洋經濟發展主要進展,總結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體制機制創新舉措及成效。《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