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我國海洋保護領域首份《中國海洋保護行業報告》(2020)在上海發布。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相關部門管理人員、多位專家學者及公益機構代表參加了現場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在會上作主旨報告。前述海洋保護行業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編寫,由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資助。
該報告援引相關機構的監測結果稱,在過去半個世紀裡,中國約53%的溫帶濱海溼地、73%的紅樹林、8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保護區數量迅速增長。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建立271個海洋保護區,大多分布在近海,總面積約12.4萬平方公裡,佔管轄海域面積的4.1%。雖然保護區的數量增長較快,但距離《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全球10%的海岸與海洋面積」的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我國海洋保護區的劃分大多依靠實踐性經驗,缺乏充實的科學調查數據作為參考依據。
「即使你沒見過大海,也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影響。」 11日,蘇紀蘭院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地球表面超過70%的面積是海洋;大海除了廣度,還有「厚度」,它可能深達幾千米;它有洋流,有上下層水的運動,影響著降水、大氣,甚至氣候。「我們呼吸的氧氣大部分來自海洋。」
蘇紀蘭院士在會上表示,「我國近海生態環境已受嚴重損害。以渤海為例,夏季中央海盆的海水透明度減少了一半,從8米降到了4米,底層含氧量也普遍逐年遞減。」此外,蘇紀蘭院士建議,應加強研究、保護和修復濱海溼地系統。他援引2020年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稱,人們剛剛認識到海草床是如何降低海灣酸化的。
前述海洋保護行業報告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海洋吸收掉的,隨著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續增加,沿海地區已經成為海洋酸化的重災區。海洋酸化對珊瑚、牡蠣、海螺等海洋生物產生了負面影響,也會給貝類養殖帶來致命影響。現階段,我國海水養殖以近岸養殖為主,其中66%是貝類養殖。2019年,中國海水養殖產量達到2000萬噸,是近海捕撈產量的兩倍多。2014年,我國啟動首個深遠海養殖平臺建設,目前已有超過10個相關平臺已完工或正在建設中。
前述海洋保護行業報告稱,從國家政策的發布情況來看,我國海洋保護工作的系統部署起始於本世紀初,以漁業資源養護為最初的切入點,相關理念在政策序列中逐漸明晰。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門領域的第一個全國性五年規劃——《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即將完成編制,這表明我國將以更大的決心和更高的戰略定位進一步統籌海洋保護相關事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已經貫穿於整個涉海領域。
該報告稱,我國科學技術工作者已在重要海域開展了大量的監測、科研及保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但由於之前開發過度帶來的累積影響,海洋環境惡化的問題仍在繼續,保護工作亟待持續高效的推進。除了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涉海用海企業、民間公益組織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海洋保護力量。
前述項目的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研究員曹玲介紹,該報告是海洋智庫聯盟的主要成果之一,未來將繼續推動科學研究和管理實踐的密切結合,以科學為源泉賦能我國的海洋保護生態圈建設。
被排入大海的垃圾,接近80%是塑料。蘇紀蘭院士說,「我們扔掉的垃圾,最終可能都匯集到海裡。岸上人們的行為,影響著大海的健康。所以,怎麼保護大海?『光碟行動』也是在保護海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