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星期天,四川樂山市中區蘇稽鎮。
晚上8點半,峨眉河兩岸的喧囂趨於平靜,潘曉容送走最後一波客人,和夥計們一起算帳、收拾。「今天接待了1500多人,昨天是2000多人。」潘曉容擔任店長的古市香蹺腳牛肉店,不僅是當地的一張名片,也是來樂遊客的「打卡勝地」。
蘇稽蹺腳牛肉。
潘曉容對比了一下,店裡現在的生意,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甚至還有要超過的趨勢。在她看來,這得益於蘇稽文旅小鎮項目的實施,讓這個千年古鎮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蘇稽蹺腳牛肉。
而據樂山市中區文體旅遊局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作為樂山市掛圖作戰重點項目,是樂山旅遊發展「兩核一帶」的重要內容。目前,蘇稽鎮正積極創建四川省文旅特色小鎮。
直擊:蹺腳牛肉發源地 古鎮有了新變化
從樂山中心城區出發,驅車前往峨眉山市,出城區不遠便是蘇稽鎮。
這個樂峨黃金旅遊線上的小鎮,大約形成於隋朝,始稱「桂花場」,有約1400年歷史。小鎮不大,卻在遊客中頗有名氣,特別是許多「好吃嘴」心目中的勝地。這裡不僅是四川美食蹺腳牛肉的發源地,還有蘇稽米花糖、徐涼糕、紅糖鍋盔等一系列美食。以至於往來於樂山峨眉的遊客,喜歡在蘇稽剎一腳,吃個飯。
最近,不少遊客發現,和一年前相比,現在的蘇稽鎮已經大變樣。峨眉河兩岸,原本破舊低矮的房屋,經過主體加固、風貌提升,成為了一間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加上新增的坡屋頂、仿古裝飾門窗,以及懸魚、吊柱、掛落,散發出古樸靈動的韻味。
峨眉河畔蘇稽古鎮。
而峨眉河邊,原本雜亂的河灘,如今是親水平臺和卵石灘,岸邊的垂柳隨風飄拂,河中水淺處有人戲水消暑……河水下遊,樂西公路蘇稽大橋也不再通車,橋上建起了風雨廊橋,長椅上坐滿了納涼的人——這座1942年通車的樂山市首座鋼筋混凝土橋梁,繼抗戰期間為運輸滇緬戰場的物資作出貢獻後,如今又有了新的模樣,開始發揮新的價值。
華燈初上時分,沿河兩岸的燈光次第亮起,不僅是沿街的店鋪,也不僅是背街的住戶,整棟房子、整條街都亮了起來。霓虹燈勾勒出飛簷鬥拱,暖色調的溫暖光影,倒影在溫婉的河面,照亮人們的夜生活。末了,再和濤聲一起,陪伴著古鎮入睡。
講述:從前的破爛老屋 免費打造後升值
古鎮的變化,不僅是外觀,還有內在。
55歲的簡淑珍,被鎮上稍微有些年紀的人喚作「簡三妹」。簡淑珍家的房子,在河邊的楊碼頭——古時,蘇稽因峨眉河貫穿整個集鎮,豐富的江河流水、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其獨特的碼頭文化,來往樂山、峨眉,皆要在此乘船渡河,挑夫、縴夫、商賈川流不息。
提升後的楊碼頭街。
2000年左右,簡淑珍從鎮上的企業下崗,買下楊碼頭旁邊這所老宅,開起了茶館。「房子有好幾十年了,破破爛爛的。」在簡淑珍的記憶中,每年夏天最難熬,外面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一整夜都沒法睡,忙著用盆四處接水,到了下半夜,要緊盯著漲起來的河水,會不會衝垮吊腳樓的石頭柱。
去年5月,風雨飄搖中,房梁斷了兩根。「瓦都垂了下來,著急得不行,怕打到喝茶的客人,那我咋個賠得起?」簡淑珍到鎮上反映,提出自己維修加固,不料鎮上答覆她,文旅小鎮項目即將實施,會統一對老房子進行加固、提升,「結果,你看現在,我沒花一分錢,比我自己花錢還整得好。」
走在老街中。
重現生機的老屋,不僅居住條件大為改善,還彰顯了商業價值——去年12月,有人找上門來,提出租下來,開蹺腳牛肉店。「一年好幾萬呢,比我自己開茶館還掙得多。」簡淑珍同意了,一家四口搬出老屋的時候,古鎮其他老屋也在迎來新的主人。
前景:5億元綜合開發 創建文旅特色小鎮
之前在鎮上開超市的喻梟,也發現了古鎮提升帶來的機遇,她將以前的庫房騰出來開了一家奶茶店。
「生意不錯,每天營業額能有5000元。」喻梟原本看中的是「以後的生意」,想的是就算剛開始不掙錢,古鎮打造完成後也會慢慢好起來,沒想到一開張就成了「網紅店」,每天還有不少外地遊客光顧,「雖然每天都很累,但是越幹越有信心。」
鳥瞰蘇稽古鎮。
有信心的不僅是喻梟。「大家對古鎮的前景都很看好。只說一點,蘇稽文旅小鎮項目實施以來,周圍鋪面租金就漲了不少。」據蘇稽鎮副鎮長、蘇稽古鎮項目推進組組長魯曉松介紹,文旅小鎮項目是樂山市掛圖作戰重點項目,是樂山旅遊發展「兩核一帶」的重要內容。
古鎮夜色。
項目起點位於蘇稽鎮劉壩村,終點位於下遊水口鎮,全長約18.5公裡,力爭打造成集食、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完整旅遊體系。項目總投資5.23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在區域8平方公裡範圍完成峨眉河旅遊綜合開發,以蘇稽古鎮保護性開發為核心,通過深入挖掘蹺腳牛肉、古鎮集市等場地資源融入景觀設計,整體呈現「一環、四區、七節點」的景觀結構。
古鎮夜色。
「目前,項目一期已基本完工,二、三期也在加快建設。」樂山市中區文體旅遊局負責人表示,目前,蘇稽鎮正積極創建四川省文旅特色小鎮。此前的5月下旬,省級專家組前來進行驗收,對創建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也提出了更高希望,「目前,我們正在全方位對標完善。」
儒公橋上傍晚納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