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住外賣騎手的,不是系統,而是資本

2020-09-13 雷鋒網

美團、餓了麼的外賣業務,正面臨公眾的詰問。

9 月 8 日,《人物》雜誌的深度報導《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讓所有人看到了這兩家公司的外賣業務中配送人員的從業困境,也讓所有人都在質疑外賣平臺背後的算法系統。

送外賣就是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這樣一句話,讓人觸目驚心。

雖然餓了麼、美團先後進行了回應,但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認為:餓了麼、美團提到的優化措施並不能夠有效解決外賣騎士的困境。

那麼,外賣困境又該如何解決?

該不該給外賣騎手 5-10 分鐘?

9 月 8 日的報導發出之後,率先回應的,是餓了麼。

9 月 9 日凌晨,餓了麼在微博上回應,表示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將心比心,餓了麼希望做得更好一點,但前提是保障訂單準時。

為此,餓了麼提出了兩個措施:

  • 會儘快發布新功能:在用戶結算付款的時候加一個 "我願意多等 5 分鐘/10 分鐘" 的按鈕;

  • 對歷史信用好、服務好的外賣騎手,提供鼓勵機制,即使訂單超時,也不用承擔責任。

然而,餓了麼的回應引發了大量質疑——尤其是引導消費者 "多等五分鐘或者十分鐘" 的做法,被認為將責任轉嫁給消費者。

網友的一些典型觀點如下:

  • 與其要求客戶等,不如平臺優化系統,設定送達時間的時候不要那麼極限,派單更加合理。

  • 價格歧視完了,開始時間歧視。你們明明知道造成騎手大量違規的根本原因不是這個。本來送五份,現在三人願意多等 5 分鐘。騎手只會用這世間多接單子。

  • 你願意少掙五塊錢嗎?

對於餓了麼的回應,9 月 9 日,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分析認為:餓了麼的聲明,實際上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他表示:

快遞員的(超時)行為並不是消費者所造成的,這是需要再三強調的邏輯。要理清外賣平臺、外賣員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外賣員與消費者都是通過平臺產生的關係。商業是商業,外賣平臺在管理方法方面需要做進一步改善。

對此,餓了麼工作人員回應稱:

就像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技術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只能是儘可能地用技術來提供更好的服務。具體到外賣配送以及生鮮的配送問題上來說,其實它涉及到一些比較複雜的場景,比如說下雨,天氣的變化可能會影響配送員的效率,以及早晚尖峰時間,我們對路面的情況的預測,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9 月 9 日晚間,央視評論員白巖松在《新聞 1+1》評論稱:

解決這個問題,要靠平臺和監管,不能 「甩鍋」 消費者;一旦消費者很溫暖,選擇可以多等 5 到 10 分鐘,外賣小哥先送不選這個選項的客戶,然後再送給選了這個選項的客戶,最後再次出現越寬容、越溫暖的人越吃虧的現象,這不合適。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餓了麼的聲明有問題,"消費者和騎手感覺像是被道德綁架了,平臺把消費者和騎手放在了對立面"。

當然,作為當事人,不少外賣騎手也就此發聲。

有外買騎手表示,外賣員之所以成為高危職業,"責任在於系統";但也有外賣騎手表示,支持 「等 5-10分鐘」 的功能,這樣一來,對騎手的人身安全也有所保障。

美團回應:沒做好就是沒做好

對於《人物》的報導,美團一開始在 9 月 8 日的說法是:

暫不回應此事,下周會舉辦小範圍的外賣業務溝通會。

然而,到了 9 月 9 日傍晚,美團也給出了自己的官方回應,承認 "沒做好就是沒做好",並表示系統的問題終究需要系統背後的人來解決。

由此,美團給出了幾個整改事項:

  • 系統優化。每一單外賣,在為用戶提供準時配送服務的同時,美團調度系統會給騎手留出 8 分鐘彈性時間。惡劣天氣下,系統會延長騎手的配送時間,甚至停止接單。騎手申訴功能將升級,對於因惡劣天氣、意外事件等特殊情況下的超時、投訴,核實後,將不會影響騎手考核及收入。

  • 將增強配送安全技術團隊,重點研究技術和算法如何保障安全;同時美團也在研發智能頭盔保證安全,並鋪設智能取餐櫃來解決騎手的最後一公裡配送問題。

除此之外,美團還表示將改進騎手獎勵模式、關懷騎手和家人,以及召開騎手座談會,設立產品體驗官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應文章的評論區,針對網友 "美團的高管和算法研發人員應該定時體驗一下外賣騎手送餐" 的建議,美團方面表示:

算法工程師及管理層,會定期到一線送外賣,真實了解騎手、商戶、用戶三方需求,持續每周 2-3 次對系統進行迭代。

相比較來看,美團的回應似乎更容易讓消費者接受。

不過,9 月 9 日晚間,就在美團官方回應大約兩個小時後,王興在飯否上發了這樣一個動態:

同事推薦的這款中國立體地形圖確實非常好,比看平面地圖直觀太多了,有利於建立更清晰的世界觀。不過今天被我挑出圖上有個錯,拉達克山 Ladakh Range 被標成 「達拉克山」 了,這確實是容易犯的一個錯。

對此,有人批評說,在外界都在關注外賣騎手的情況下,王興卻還在關心立體地圖的問題——這表明王興領導下的美團過於冷酷了。

值得一提的是,9 月 8 日晚間,灃京資本基金經理吳悅風在微博上評論稱:

算法是冷冰冰的,它一定會無限壓榨整個體系的潛力,最後達到微妙的平衡,也就是所有騎手處於勞累的邊緣。算法不是人,它當然沒有人性,這毫無疑問。不過美團騎手的整體待遇最高、壓力也是最大,這也是行業公認的。

吳悅風還表示:商場如戰場,這種對效率的極致運用,已經刻到從 「百團大戰」 裡活下來的美團的基因裡了,對於公司對於王興,對於騎手,都是如此,很難有別的路可以走。

外賣騎士的困境又該如何解決呢?

美團、餓了麼都已經回應,消費者繼續點外賣,外賣騎手們也繼續送餐,輿論的聲浪似乎漸漸回落。

但這些,都絲毫不意味著事情得到解決。

比如說,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認為:餓了麼、美團提到的優化措施並不能夠有效解決外賣騎士的困境。

圖自: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她認為,當務之急,是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日漸走進算法時代的大背景下,建立起社會層面和組織層面的算法協商機制。

孫萍認為,整個外賣平臺的算法系統存在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相對於騎士,系統對於消費者有非常強的傾向性。她表示,整個系統 "以消費者為導向和消費者優先",比如說時間設置、投訴建議機制等,系統都是偏向消費者的。

與此同時,外賣騎手沒有相應的話語權——這不難讓人理解,畢竟消費者是要付費給平臺的,而平臺也是要向外賣騎手付費的。

對此,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教授盧向華也有類似觀點:

理論上,算法本身應該同時考慮平臺各方的利益,但目前外賣平臺的算法設計中,明顯把消費者的體驗與平臺的服務量作為最主要目標,商家的地位次之,而騎手的體驗是放在最低的位置。

對於算法的改進方向,孫萍表示:

不光是由程式設計師、架構師、計算機或工程師來決定算法,入駐美團平臺的店家、消費者、商家以及政府、社會科學家等都應該參與到算法規則的設定和審計中來。

孫萍還表示,目前外賣員的困境還有一個原因,也就是外賣員與平臺的勞動關係問題,眼下大部分外賣騎手的沒有底薪,從而導致外賣騎手按件計價。她認為,平臺方應給予騎手外賣員一定的保障,原本該有的基本工資不能缺少。

她還表示,無論是政府引導還是平臺自發驅動,都應該形成一個屬於外賣騎手的勞動聚合體,給外賣騎手一個發聲的機會和場所。

孫萍還表示:

市場經濟最根本的準則就是效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一旦沿著規則去走,整個算法體系和機制其實是完全偏向於資方的……(但)總是要去探討一個解決辦法。在我看來,最大的鬆動點就在於,要讓算法機制由純技術性變成 "技術性+社會性",要給技術開一個口子,讓它變得更加靈活和包容,這一點不是不可以實現的。

小結

值得一提的是,9 月 10 日,針對外賣騎手困境,北京晚報發布評論認為,真正將外賣小哥置於高危境地的,首先是平臺。

評論稱:

平臺方對壓力的化解,不該以騎手的生命安全為代價,更不該急功近利地在用戶體驗上進行找補。餓了麼在聲明中稱,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實,系統不是死的,裹挾外賣員生命安全的算法機制可以也必須改變。與其讓用戶多寬容 5 分鐘時間,不如在算法中留出騎士放慢腳步的緩衝期。

9 月 11 日,新華社也發布了評論,評論稱:

外賣行業正顯現出 「劣幣驅逐良幣」 效應,算法越精準,對騎手壓榨越狠的外賣企業,效率越高,消費者滿意度越高,在競爭中越有優勢。騎手們也知道這一點,但他們在與外賣巨頭的博弈中,總是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評論認為,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大家都適當慢下來,不被 「系統」 所裹挾,讓算法、考核和安全保障更人性化,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但也許,人民日報的發聲更加一針見血:

今天,商業競爭分秒必爭,用戶體驗追求極致,勞動者權益需要保護,這是不可能三角嗎?不是。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悲憫的,解決消費痛點,也避免製造新的痛楚。「系統」 再先進,也要看得見具體的人。

畢竟,科技以人為本,而外賣騎手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呀。(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本文參考資料:

  • https://mp.weixin.qq.com/s/Mes1RqIOdp48CMw4pXTwXw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114562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125928

  • https://mp.weixin.qq.com/s/SV8186mu2AQQHv2hqLNciQ

  • https://www.takefoto.cn/viewnews-2289509.html

相關焦點

  • 困住外賣騎手的,不是系統,而是資本?
    美團、餓了麼的外賣業務,正面臨公眾的詰問。9 月 8 日,《人物》雜誌的深度報導《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讓所有人看到了這兩家公司的外賣業務中配送人員的從業困境,也讓所有人都在質疑外賣平臺背後的算法系統。
  • 外賣騎手不是困在系統,而是沉迷系統
    文章說,美團,餓了麼這樣的外賣平臺,制定了嚴苛的外賣配送時間,為了不被扣錢,外賣騎手們爭分奪秒,死亡競速,造成了大量外賣騎手發生交通事故。 實際上,外賣騎手們,不是困在系統裡,而是沉迷在系統裡。 那個曾經製造了刺激和快樂的系統,就開始將騎手們困住。
  • 困住外賣騎手的不是系統,而是一個老問題
    昨日,《人物》雜誌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揭示了一個真相:外賣騎手們在成就諸如美團、餓了麼這樣超級平臺同時,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如今美團公司的市值達到驚人的1.37萬億港幣,成為中國市值排名第三的網際網路公司,僅次於阿里巴巴和騰訊。
  • 外賣騎手:我不是困在系統算法裡,而是困在網際網路資本裡 。
    外賣騎手,顯然成了新式流水線下的「工具人」。如果外賣平臺,通過將騎手變成高危職業,來獲得超額回報,那麼對應騎手的高收入,以及系統化的安全保護措施,是不是才是應該拿到檯面上來說的。外賣騎手,做為一個門檻低的勞動密集型群體,很容易成為企業下手的對象。企業資本為操刀人,系統算法為刀俎,外賣騎手為魚肉。
  • 困住外賣騎手的是平臺系統?看記者跟他們一路體驗
    9月8日,網絡熱傳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讓騎手和外賣平臺捲入輿論漩渦。漩渦之下,記者體驗了杭州外賣騎手的平凡一天,和他們在時間和算法的支配下共同奔跑;也隨機在街頭,和多名外賣騎手聊了聊:這份職業安全嗎?幸福嗎?我們想探究,平臺、騎手、商家、消費者之間的四角關係,究竟如何平衡。
  • 困住外賣騎手的不是算法,美團餓了麼都申請過延長配送時間的專利
    今天早上我朋友圈也刷到了近日的爆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系統算法「逼迫」著無數外賣小哥跟時間賽跑,仿佛在系統面前,人反倒成為了工具。大家紛紛表示為啥把平臺和騎手之間的矛盾,轉成了用戶和騎手之間的矛盾?系統給配送時間多延長5min不就好了麼?所以說,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 真正困住外賣騎手的,是美團的財報
    文章講述了外賣騎手陷入外賣平臺派單系統的 「 無盡任務 」 的故事。外賣騎手的窘迫,根本不是 「 我 」 造成的,而是平臺。從《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 》這篇文章裡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調度系統不斷的壓縮騎手每一單的配送時間。
  • 困在系統裡的不僅是外賣騎手
    困住外賣小哥的不是系統,而是激勵。我幾乎不點外賣,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我一定會到店裡吃。不是我多勤奮,而是系統不停地派單:不能擅自下線休息,罰款;不能超時,罰款;不能有差評,罰款。顯然,美團的系統設計得太精巧了,以至於把人看成了一個機器,外賣小哥就成了賺錢的工具。系統希望外賣小哥像螺絲釘一樣完美地嵌入系統,不需要思考,聽系統安排、瘋狂旋轉就行了。
  • 揭秘「超腦」——那個困住外賣騎手的AI算法
    這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新興群體,湧入了被資本裹挾的「無限遊戲」,面臨著新時代的「囚徒困境」。這個參數關係到用戶體驗、騎手考評,以及平臺的運營效率,並且直接影響整個配送系統的最終決策。美團喊出「平均28分鐘內到達」的口號,也正體現了平臺對於這個參數的重視程度。
  • 困住外賣騎手的,除了系統,還有消費者的執念
    最近兩天有一篇刷屏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不知道大家看了沒。美團配送技術團隊資深算法專家王聖堯:從顧客下單的那一秒起,系統便開始根據騎手的順路性、位置、方向決定派哪一位騎手接單,訂單通常以3聯單或5聯單的形式派出,一個訂單有取餐和送餐兩個任務點,如果一位騎手背負5個訂單、10個任務點,系統會在11萬條路線規劃可能中完成
  • 被系統困住的外賣騎手,被效率綁架的溫情
    外賣小哥可以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卻不能擁有五險一金。被算法霸權支配的國人, 正面臨資本最冷酷的剝削。近日,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傳遍網絡。隨後,某外賣平臺發布《你願意多給我5分鐘嗎?》,又將平臺和外賣員的勞資矛盾,甩手轉化為用戶和外賣員的矛盾,再次引發輿論爭議。
  • 困住外賣騎手的系統,用的是什麼算法?
    引言最近外賣騎手、系統、算法已經是大熱關鍵詞。《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這篇文章將外賣騎手這個群體的生存現狀做了一次詳盡的展示,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騎手們看似不錯的收入背後,有著怎樣的艱辛與痛苦。於是大家各抒己見,探討是什麼原因讓外賣騎手成了一份「高危職業」。其中有一個無法繞開的問題,就是騎手們手中的終端APP與後臺調度服務構成的系統。
  • 困在系統裡的不止外賣騎手
    這兩天,外賣騎手成為網友們關注的焦點。起因很簡單。不久前,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刷屏,其中提到外賣騎手在系統、算法的驅動下,送餐時長被日益壓縮,為避免差評、維持收入,不得不駕車超速、違章。
  • 困住騎手的系統背後,站著什麼人
    但如果原本系統計算出,在一定時間內,一個外賣員配送7個訂單不會超時,而有些外賣騎手想要多接單多賺一點錢,用超速、闖紅燈的方式去完成8個訂單,那麼系統就會判定他的能力是在這段時間內配送8個訂單。而騎手不斷去挑戰系統,最終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以外賣眾包平臺的規則來看,騎手這是在用「作弊」的方式來拿滿分。因為在外賣眾包平臺,如果騎手超時,只會扣除準時配送訂單配送相應的獎勵,騎手還是會有基礎配送費,但騎手視獎勵為本應得到的收入。
  • 被系統「困住」的,不僅僅是外賣騎手
    外賣騎手 | 圖源Unsplash近期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刷遍全網,在算法系統無形的監督控制之下,外賣員風裡雨裡,最後被卡在系統裡。給人們造成威脅的不是新技術的發明,而是在社會制度沒有沒有跟上變革的節奏。
  • 外賣騎手淪為送餐機器,美團的回應究竟打了誰的臉?
    兩天前,《人物》的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經發布便火遍全網,知乎、朋友圈大面積刷屏,微信端閱讀點讚雙10w+,並在微博熱搜榜佔據多席。文章描述了一幅外賣騎手被困在「系統」裡,在被剝削中試圖追上時間的圖景。
  • 困在系統裡的,不單單是外賣騎手,還有我們
    這兩天有篇文章很火:《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如何通過算法把送外賣的時間一點點壓榨,讓騎手們在規定的時間裡玩命奔跑,騎手成了高危職業,同時也是馬路殺手。在《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這篇文章裡,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是一位警官說的,這些騎手發生車禍之後,不管有沒有受傷或者對方有沒有受傷,第一時間是趕緊看外賣,有沒有損壞,然後趕緊給客人打電話解釋。在算法裡面,騎手不再有軟弱的人類感覺。
  • 外賣騎手和系統
    9月8日,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在朋友圈裡廣為傳播,並且首先是在我的很多搞算法、很少湊實事的朋友們之間轉發。文章中講述了一個個騎手仿佛機器人般的在平臺的指引下,確認訂單、取單、飛奔送單的故事。如文中一位騎手所說:「送到最後,整個人都麻木了,全憑本能在跑,『沒有了人類的情緒反應』。」
  • 外賣騎手們不需要同情
    人物用一篇兩萬餘字的長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描繪出了一個血肉模糊的群體:外賣騎手。就如餓了麼,真要對外賣騎手負責,直接把系統預計配送時間增加5分鐘不就好了?本來是平臺和騎手的矛盾,憑什麼轉移給用戶和騎手?讓忙著加班沒時間好好吃飯只能叫外賣趕緊扒拉幾口繼續幹活的人民群眾,去決定要不要體諒因為平臺系統設置不得不各種違規冒險抓緊送外賣的小哥們。
  •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系統的時間逼迫,外賣企業的管理制度,不負責任的電動車租賃公司,漠視騎手權益的站....這一切現象歸根結底是勞動者的非人化。這種技術原動力實際上已經是赤裸裸的「異化」:勞工的身份從人變成了單純的成本或者生產資料,勞動者的主體性被消解,淪為徹底的資本工具。題主問怎樣平衡外賣行業效率與人性化,但這實際上不是一個行業能夠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