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吃的小龍蝦可能來自這裡!在江西省彭澤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凱瑞蝦蟹精深加工區,工人們在小龍蝦蝦尾、小龍蝦口味蝦等自動化生產線旁忙碌著,一盒盒小龍蝦打包完畢後,發往北上廣等大城市。
「我們大力發展稻蝦稻蟹綜合種養產業,形成了以蝦蟹為主導的『綠色水產』產業鏈,並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為依託,技術覆蓋滲透水產業各個環節,為水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彭澤縣農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錢義凌說。如今,蝦蟹養殖不僅成為當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也是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寶。
「三變」變來好日子
「過去調結構只注重調品種,『水改旱』或『旱改水』。」錢義凌介紹,近幾年,彭澤縣聚焦「三變」,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一是抓土地流轉,讓「小田」變「大田」、「差田」變「好田」;二是抓高標準農田建設,讓「低效」變「高產」;三是抓特色種養,讓「單一」變「多元」。
「一蝦一蟹」綠色水產發展起來了,蝦稻綜合種養為主的「1+6」特色產業體系構建起來了,凱瑞蝦蟹精深加工區運轉起來了……
「我們採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負責為農戶銷售產品、培訓養殖技術,引導專業化生產和科學化種養,打造與農民利益連接緊密的示範基地。」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國平說。
彭澤縣埠頭村村民扶海林夫妻一直在外打工,聽到家鄉加快土地流轉和發展水產業的消息後,扶海林再也坐不住了,決定回村養殖小龍蝦。2016年底,他回家鄉承包了80畝稻蝦池創業。「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第一年養小龍蝦就賺了20多萬元,建了這棟3層樓的房子。去年還開了農家樂,年收入有30多萬元。」扶海林說,「現在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收入也高,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創新模式 共同脫貧致富
在彭澤縣的萬畝稻蝦基地,陣陣稻香沁人心脾。養殖戶正忙著從稻邊水塘裡拉起地籠,籠裡滿是活蹦亂跳的鮮蝦活蟹。
「稻蟹模式、稻蝦模式是利用動物和植物和諧共生,達到穩糧增收的效果,這是一種綠色生態種養新技術。」黃國平說。彭澤縣創新「塘長制」,改變過去龍頭企業「大包大攬」的經營方式,將集中流轉、高標改造後的標準化種養田分塊切割,引導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承包經營,由龍頭企業統一育苗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原料採購、統一回收銷售,現已培育50畝以上規模養殖主體270個。
彭澤縣浪溪鎮新建村的錢光榮父子成為該模式的受益者。被好水質所吸引,10年前,錢光榮父子從安徽來到新建村。「我們現在經營著彭澤縣榮東家庭農場,承包了370多畝水田,畝均收益可達6000—10000元。」錢光榮父子通過「稻蝦共作」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成了村裡的種養大戶。
傳授養殖經驗和技術、免費診蝦病、開良方……日子逐漸富裕的錢光榮,不忘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他們創辦的彭澤縣榮東家庭農場,吸收了周邊20餘名貧困戶參與到種養行業。
「吃的是科技和生態」
鹹蛋黃小龍蝦、麻辣小龍蝦、蒜蓉小龍蝦……在彭澤縣,小龍蝦的吃法多達12種。「我們的小龍蝦肉十分Q彈,吃的是科技和生態。」錢義凌說,縣裡引進江西彭澤蝦蟹科技小院,憑藉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大學的技術支撐,從育種環節開始就提供養殖技術。
「我們的技術不是針對蝦蟹養殖一個環節,而是全產業鏈技術研究;也不是針對水產養殖一個方面,而是囊括水稻、果蔬、生態休閒農業等全領域科研成果。」江西彭澤蝦蟹科技小院負責人阮記明常駐小院,了解養殖戶在蝦蟹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困難,長期跟蹤服務。
他們研究的發酵麩皮投餵及土壤改良等技術,更成為當地養殖戶的增產秘訣。養殖戶姚友義特別驚喜,「使用新技術後,蝦體更大了、密度更高了、患病更少了,水質也更好了」。
就連以前無人問津的蝦蟹殼也能變廢為寶。「從蝦蟹殼中提取的甲殼素和殼聚糖技術,可廣泛用於食品、化工、醫藥、農業、化妝品等領域,大大提升經濟價值。」阮記明說。
目前彭澤縣已成為江西省最大的蝦蟹產出地,2019年養殖小龍蝦12萬畝,年產量1.5萬噸,年產值6億元左右,預計到2020年底將達到16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