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紅豔
這些天,走在豐縣的鄉村,你會發現走親戚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家裡有老年人的,來看望的晚輩是一批接著一批,簡直和過年時一樣熱鬧。
現在,在城市裡,中秋節這個節日來臨時,充其量也就是親朋們找個合適的飯店,大家採取AA制的方式,小聚一下便萬事大吉,但老家的農村人卻不,他們把中秋節這個節日,看得較為隆重。
昨天上午去了姨媽家,她家正在農忙,她看到我來,就放下手中的一切,去買肉做菜,我實在是於心不忍,我說要回家,姨媽說啥也不肯,看得出她是一片真心,真是盛情難卻啊。在簡陋的「鍋屋」裡,姨媽一邊做飯,一邊和我拉呱,我們彼此的心裡,都有說不出的幸福。
今天上午,約定好的是去二姑家,我走進她家的小院時,一片寂靜,這人都去哪裡了?估計是二姑他們知道我要來,到超市去買菜了。
在門口等待一下吧,還沒三分鐘,忽然發現小姑家的表弟和爸媽也來了,這麼多人,看來二姑會忙不輕。
二姑是個淳樸實在的人,平時在歡口街上賣菜,如果她看到我,哪怕追幾百米,也一定要送給我一些,這不,看到我們都來了,二姑高興的心情無溢於言表。
爸媽見到二姑夫,就坐在樹蔭下天南海北的聊天,二姑夫當過多年兵,平時喜歡看軍事方面的電視內容,什麼印度騷擾我國西藏,什麼臺獨港獨鬧事,什麼米國全方位打壓我國等等,他講起來義憤填膺。
當兵多年,滿腹理想的二姑夫,就這樣在鄉村慢慢老去,不過,他很知足,如今兒女都已經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每天一早一晚,接送孫女上下學,日子也蠻安逸的。
在二姑家的鐵籠子裡,有三隻大紅公雞,這是表妹特意買來孝敬爸媽的。
二姑說,為了讓我哥哥春節回家時,也能吃到土雞,她在8月初又買了二十隻小雞,再長三四個月,到時也有兩三斤了。
雖然二姑家的條件改善了很多,但若不是來親戚,也不會一下買這麼多肉的。如今,娘家人來了,平時就大方的她,更是一點也不吝惜。
二姑家平時還一直使用地鍋燒菜,當然節約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燒出來的菜餚,能吃出老家特有的味道。
二姑家的房屋一角,兩盆仙人掌長勢茁壯,它們的存在,為農家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機。說真的,農家的生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單調。
二姑家的花椒樹,今年收成還不錯,她說這些晾曬的花椒,已經是第四批了,到時曬乾了,也給我們送一些過去。
我在小院裡閒逛的時候,二姑一家在廚房裡忙開了,我走進一看,原來她在炒花生仁,二姑說,這都是自己種的,沒打農藥,沒施化肥,是名副其實的純綠色食品。
接下來,二姑開始和面了,我每次前來,都要吃她做的鍋餅。通常二姑會把鍋餅一半貼在鍋沿上,一半放在菜裡,那口感,大飯店裡也燒不出那種入心的味道。
灶膛裡的火苗賣力的燃燒,鍋屋內瞬間就被香氣充滿。有時我真的滿懷質疑,為何老家這種其貌不揚的土灶裡,做出的飯菜竟那麼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味蕾?
二姑媽做菜的時候,動作不疾不徐,尤其是在火候的把握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在土鍋烹製豬肉的同時,她在旁邊的煤氣灶上,煎起了知了猴。
每年的夏天,二姑晚上都要出去摸知了猴,然後放在冰箱裡積存起來,到家裡來親戚時,也可以當做一樣菜招待客人。我在一旁拍攝的時候,實在難以抵擋知了猴的誘惑,忍不住拿了兩個嘗嘗。
二姑家的屋旁,也種植了一些花,眼前這個紅色的銀銀菜(莧菜),足足有一米多高,它們不但是二姑家喝麵筋湯的佐料,也是小院的天然裝飾。
在「千呼萬喚」之中,土鍋裡的菜終於熟了,二姑不慌不忙的盛菜,而我的心顯得有些急不可待。
栓在屋子角落的小黑狗,眼神裡也充滿了期待,今天它也跟著沾光……
菜品雖然簡單,但卻是植入骨髓的幸福感,拿起一塊鍋餅,喝一口豆扁子糊塗,然後再夾起一塊五花肉,慢慢放進嘴裡,用心品嘗,肉爛骨酥,香氣沁人心脾。
如今走親戚,並不是在意吃什么喝什麼,最看重的是那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意。中秋節走親戚,每一幕都那麼彌足珍貴,整個過程,都會讓你的心裡泛起絲絲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