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三院男醫生畫「骨」走紅:有「強迫症」才越畫越好

2020-12-17 健康界

日前,網友「小醫生1981」因上傳了自己畫的一幅幅精緻鉛筆畫而引來無數圍觀。雖然醫學畫作並不驚豔,但線條、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令人不禁感慨這位80後醫生通過畫作向大眾展示了醫者仁心以及醫生群體心思縝密的內心世界。

這位繪畫的醫生何許人也?他的背後又有怎樣的醫患故事?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獨家採訪到了主人公——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醫生邵振興。

邵振興醫生在展示他的繪畫作品

年輕「住院總」忙碌之餘愛畫畫

對於喜歡畫畫的人來說,創作初衷往往各有不同,有的人因為靈感,有的人因為愛好,更有的人因為成就感……而邵振興的答案卻與他的本行有關,他畫的內容包括肩膀、膝蓋、胳膊肘、腳踝……韌帶、肌肉、血管每一處細節都在畫中清晰可見,線條、色彩的運用也恰到好處。看過畫作的人都說:只有心思縝密、耐心細緻的人才能完成這些畫。

邵振興是江蘇連雲港人,今年35歲。自2012年獲得北京大學醫學部運動醫學博士算起,他進入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工作已有4年,這樣的年紀在醫院尚屬「年輕」大夫。目前,邵振興擔任住院總醫師,平日裡負責所在一病房住院床位的周轉,包括每天入院出院的病人、手術的安排等等都需要「住院總」來完成,相當於病房的「大管家」。同時他還要完成每周10多臺的手術和半天的門診。

高考第一志願報的並不是醫學

談起自己的從醫之路,邵振興坦言他與很多家裡有著醫學背景或者從小立志學醫的人不同,可以說有些許的「偶然」。2000年高考,他當時第一志願報的並不是醫學,而是計算機專業。「因為那時候最熱門的就是學計算機,可惜後來因一分之差沒考上。」就這樣,聽從命運的驅使,邵振興踏入了醫學院的大門。在東南大學醫學院學習了五年臨床醫學,雖然成績優異,但對於這個20歲出頭的男孩來說未來的路仍然迷茫。「說實話那時候對於學醫一點概念也沒有,本科五年學完,對醫生的概念也還是很模糊。」

於是,邵振興決定繼續學習深造,考研時選擇了南京醫科大學骨外科專業。「我覺得自己性格比較直接,適合當外科醫生,而骨科更適合男生,就這麼簡單。」後來經歷讀研、讀博,以及一次次嚴酷的選拔後,邵振興憑藉出色的成績獲得了當年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唯一的留院名額,正式成為了一名運動醫學科的外科醫生。

自認有「強迫症」才越畫越好

緊張忙碌的工作並沒有影響他待人的熱情和直率的性格。隨著採訪的深入,他身上認真、勤奮、努力的特質也隨之顯露。

今年上半年,邵振興開始作為主刀醫生進行手術,畫畫也是從那之後不久開始的。「解剖是外科醫生的基礎,所以要不斷複習,使腦中的記憶更清晰。」

據他回憶,第一幅畫是今年9月份花了一個小時完成的。邵振興做事追求完美,用他自己的話說「有點強迫症」。「剛開始僅僅是為了複習解剖,加深記憶,後來就慢慢變成了自己的小興趣。一開始畫了兩幅,覺得很難看,但我這個人就是一旦做了,就想把它做好,於是就越畫越仔細,越畫越認真,到最後畫得我自己也滿意了,就隨手貼到了朋友圈和微博,沒想到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建議跑友根據自身條件量力而行

北醫三院每年的就醫量不言而喻,運動醫學科作為全國頂尖科室,去年一年的手術量將近7000例,邵振興擔任住院總醫師的一病房,一天的手術量就在15至20臺,邵振興一天要參與五六臺手術。「這對於醫生而言,是成長最快的一個階段。」邵振興說。

據了解,近些年來中國運動醫學領域的門診量和手術量都保持著非常高的增長率。隨著全民健身的興起,人們紛紛投入到健身大軍中,隨之而來的病症也在逐年攀升。面對這一情況,邵振興深有體會,「拿最普遍的跑步來說,近幾年因為跑步來看病的人一直增加。跑步,尤其是馬拉松式的長距離跑並不適合每一個人,運動跟個人體質、運動方式和頻率息息相關,一定要根據自身條件循序漸進。」

對於跑友,邵振興也給出建議:一是降低體脂含量,同時增加肌肉力量,尤其是大腿部位股四頭肌的肌力,因為肌肉在高強度的運動中對膝關節中韌帶軟骨的保護非常重要。二是高強度運動前做好熱身,時間在30至40分鐘。此外,運動中膝關節等出現問題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故事

用連環畫為患者解答疑問

邵振興透露,有一幅關於踝關節的鉛筆畫其實背後有一段故事,是畫給一個好朋友兼患者的。「有個朋友從小就經常崴腳,有段時間腳踝走時間長了會感覺到疼痛,就來找我看,我查了下她全身的韌帶都比較鬆弛,對於全身關節韌帶鬆弛醫學上有個評分叫Beighton評分,我這個朋友幾乎是滿分9分。」

「幸運的是通過進一步的檢查,她腳踝一些主要的韌帶都沒事,關節軟骨也都還好,所以我就開玩笑和她說:就你這關節松成這樣,以後就告別劇烈運動吧。她之前知道我會畫一些解剖方面的圖,所以就對我說:要不你畫一張我有問題的部位,讓我也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唄,所以就畫了那幅踝關節的鉛筆畫。」

從那之後,邵振興陸續畫了10幅畫,朋友還為此送了他一套100色的彩色鉛筆。他告訴北青報記者,最近的一幅畫是上周末完成的,當天值完夜班,早上回到家,便拿起筆畫了3小時,算是完成了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一幅。「畫畫現在對於我來說,就是一种放松。有些職業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但是這對於醫生很難,即便休息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把病人忘掉。」

當被問到畫完了人體結構,還準備畫點別的嗎?邵振興笑著說,「我畫的肯定是我最近比較關心的東西,人體真的太複雜了,畫了某一個剖面上的肌肉肌腱和神經血管,其他層面還有很多可以畫。一個人要想畫完是不可能的,但我會堅持畫下去。」

盤點

那些因畫畫而走紅的醫生

據北青報記者統計,近兩年來,有不少醫生因為畫畫而被人關注,進而被媒體報導。可以說,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的漫畫還是醫學畫作,似乎都體現著醫生心思縝密的職業特性及醫者仁心的人文關懷,可見醫界從不缺少用畫筆演繹別樣風情的有心人。

哈爾濱工業大學醫院心臟內科大夫韋爾喬:值夜班時愛在處方箋上隨心所欲地信筆塗鴉,還出版了《夢遊手記》。

北京協和醫院麻醉醫生邱飛龍:為了能讓聾啞病人更加形象地了解手術流程,手繪了萌萌畫風的8格漫畫。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麻醉1302班的鐘嬌嬌:為了讓公眾方便且準確無誤地了解中東呼吸症候群,連續兩天作畫7個小時,完成漫畫「1分鐘看懂MERS」。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張茨:因手繪的一組經皮腎鏡術的手術「秘籍」而走紅。

蘇州市立醫院東區普外科醫師張彬:有一門「獨門絕活」,他可以把人體局部解剖圖、手術操作步驟都用手繪圖一點點畫出來,用來輔助術前談話,使得患者和家屬秒懂整個手術過程。

(原文標題:北醫三院「80後」男醫生畫「骨」釋疑)

相關焦點

  • 北醫三院:一場靠特色攻堅的阻擊戰
    紅色基因連接歷史與現在「在這個戰場上,身邊黨員哪裡有危險,就衝向哪裡,我深切感受到了他們對黨的感情,對加入中國共產黨有了更加堅定的決心。」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隊員、腫瘤放療科主管護師馬駿鄭重地寫下自己的入黨申請書。
  • 孕滿幾周就可以在北醫三院建檔了?
    北醫三院按照預產期日期進行封擋的,大約每半個月就封擋一次。那北醫三院什麼時候開始建檔呢? 由於北醫三院建檔名額緊張且掛號非常非常的難,加之北醫三院採取預約建檔制,所以建檔越早越好。通常建議只要發現懷孕,就開始準備懷孕建檔,最好在孕4周左右就開始建檔。
  • 北醫三院舉辦2020年歡迎新職工大會
    醫療隊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克服重重困難,3次開闢危重症傳染病病房,通過科學制定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案、實施護理分層管理、加強感染防控監督等舉措,緊抓醫療質量安全,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順利凱旋。「在這場搶時間、守陣地的戰鬥中,三院人勇擔醫者使命,特別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成為主力軍,交上了優秀的青春答卷。」
  • 戰疫啟示錄 | 北醫三院「硬核」展示國家隊抗疫實力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既然是「國家隊」,就要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衝到一線去。1月26日,一支由危重醫學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急診科、感染管理科等組成的20名醫務人員隊伍集結完畢,作為北醫三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出徵武漢,馳援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 運行一年,北醫三院機場院區交出怎樣的「成績單」?
    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表示,北醫三院有20個臨床重點專科,這其中包括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運動醫學、生殖醫學等,但是多年來病人的就醫感受和學科建設受到了規模的限制,有了機場院區之後,北醫三院學科實現了更長足的發展,也為北京順義和朝陽地區的百姓帶去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事實上,在國家推動國企醫院改革的大背景下,北醫三院能夠接管曾經的首都國際機場醫院,源於雙方領導的博大胸懷。
  • 助力國家公共安全 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開診運營
    2018年3月,首都機場集團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進入合作探討期;9月7日,雙方籤署《委託經營合作協議書》;今天(12月26日),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啟動會在該院區新樓召開,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揭牌儀式在啟動上舉行
  • 這個插畫家的畫明明歪七扭八,卻治好了我的強迫症
    這個插畫家的畫明明歪七扭八,卻治好了我的強迫症 2021-01-09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醫三院:優勢學科群成長秘訣
    在北醫三院的46個臨床醫技科室中,有10個211重點學科、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0個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專科和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達到國家一流水準的科室幾乎佔據醫院半壁江山。如何才能更上一層樓?喬傑給出的答案是,取道學科協同發展。因此,作為一院之長,喬傑將自己的演講主題確定為"大型公立醫院的學科協同發展策略"。
  • 北醫三院葛慶崗:17年後,再次出徵的老兵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上午10點半,北醫三院在會議室給第一批出徵武漢的20名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隊員舉行歡送會,現場的攝影記者拍下了一張很有意義的照片。醫療隊隊長,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葛慶崗坐在那裡,在他身後的投影屏上,有一張他17年前參加抗擊非典戰疫的照片。這張老照片的拍攝純屬偶然。
  • 北醫三院:科技創新 驅動學科群建設
    喬傑:醫者仁心是創新原動力多年來,北醫三院以平均住院日管理聞名全國。在不斷提高運營效率的同時,醫院的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亦是碩果纍纍。作為掌舵人,北醫三院院長喬傑上任三年多來,既用女性管理者特有的敏銳和細膩,精準地把握著醫院發展的方向;又在自己所在的生殖醫學領域不斷獲得重大突破。
  • 從一號難求到精準預約,北醫三院骨科分層診療優化就診流程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的門診大樓內,骨科推出精準預約掛號模式的信息分外醒目,並提示可以在門診服務中心的窗口詳細諮詢。 現場的預約方式有兩種。患者到骨科分診臺預約,用所攜帶的北醫三院就醫卡或電子就醫卡,直接到骨科分診臺找護士辦理預約掛號。
  • ...大伽|雲集|護理|北醫三院|護理部|護士長|主任|管理|-健康界
    他高度肯定了護理團隊的工作,認為「護理工作是醫院工作的重要基石,正是由於你們的付出和優質的護理質量,才有了高質量的醫療,出色的護理工作是醫院高效運作的前提,也是醫療安全的防火牆。」付衛表示,在建院60周年之際,北醫三院將不斷創新護理模式,規範護理行為,建立規範化的培訓體系,提升護理工作的能力和學科的專業發展,希望嘉賓暢所欲言,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在交流中共同發展。
  • 畫素描需要的工具,越詳細越好!
    一,筆:鉛筆,炭筆鉛筆:有6h-5h-4h-3H-2H-H-HB-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B-13B-14B那麼多種型號;鉛筆字母h代表硬度:字母前面的數字越大,代表鉛筆越淺,鉛筆芯越硬;鉛筆字母
  •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為冰雪運動提供強有力的醫療保障
    北京冬奧組委會提出要求,3個賽區要有相同的醫療保障標準。離比賽場地最近,但基礎力量薄弱的原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人民醫院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北醫三院全面接管後,按照北京標準推廣規範化診療,招聘各類人才充實臨床隊伍,選派骨幹醫護赴京進修學習,購買先進醫療設備,派專家出診教學等,使崇禮院區的軟硬體實力得到迅速提高。僅2020年,北醫三院總院就派出運動醫學科專家、急診科專家、心內科專家、骨科專家累計17位專家,佔院區出診醫生的33.5%,出診120餘次。
  • 北醫三院醫療隊四名隊員在抗疫一線光榮入黨
    武漢一線,北醫三院國家援鄂醫療隊駐地,面對鮮紅的黨旗,援鄂醫療隊的黨員們舉起右拳,在院長喬傑領誓下,一起重溫入黨誓詞,莊嚴宣誓。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組織部部長孫曉華等醫學部領導,北醫三院黨委書記金昌曉、醫院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發展對象所在醫院支部書記等通過視頻遠程參會,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導小組組長、北醫三院院長喬傑,北醫三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臨時黨總支書記袁曉寧及援鄂臨時黨支部黨員、積極分子現場參會,共同見證了這莊嚴而神聖的時刻。
  • 北醫三院與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線...
    應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邀請,為進一步交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在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指導下,4月29日,「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主辦了線上「命運與共,全球戰『疫』——中意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交流會」。
  • 【喜訊】熱烈祝賀北醫三院延安分院消化科成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喜訊】熱烈祝賀北醫三院延安分院消化科成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專科醫聯體成員 發布時間:2020-06-12 15:58:42
  • 北醫三院:夜間手術對病人不便,我們安排在周末白天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目前一周七天接診。「用時間換空間。五天工作制,醫療空間七天全開放。」黨委書記金昌曉如是說。「目前有61個手術室,原本安排的夜間手術時間,對病人及其家屬有諸多不便,所以儘量安排在周末的白天,解決這些相應問題。」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是要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 北醫三院:三處實驗室共完成核酸檢測超過13萬人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記者 鮑聰穎)7月8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5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新聞發言人付衛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
  • 女研究員北醫三院產科身亡 家屬追打醫務人員
    中科院理化所發公函要求公正調查 醫院表示將通過官方渠道解決糾紛  日前,網傳北醫三院婦產科遭多名醫鬧佔領,源於懷有七個月身孕的產婦在該院母子雙亡。與此同時,一份蓋有「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公章的紅頭公函,昨天也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