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廣東能否探索出體育場館升級改造與運營轉型的「廣東經驗」?
公眾號 | 體育經理人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導
「網球是一項心理運動,我想沒有球迷會讓比賽變得更加艱難。」現世界排名第三的奧地利網球名將多米尼克·蒂姆在今年美國網球公開賽開賽前曾對媒體表示,「誰能更好地適應特殊情況,誰將笑到最後」。受疫情影響,今年8月31日至9月13日舉行的美網首次採用全程「無觀眾」形式進行。
在國內,今年夏季率先在廣東東莞複賽的CBA也在初期採用了空場比賽模式,現場由「雲掌聲」和觀看比賽網絡直播的球迷實時畫面形成的「雲觀眾」營造主場氛圍。
在全球賽事因疫情停擺、延期、空場的形勢下,伴隨著「網際網路+」賽事、VR直播興起以及大眾健身意識提高,不僅僅是運動員需要調整比賽節奏乃至職業規劃,各大體育場館也面臨著運營模式的轉型升級壓力。專業體育場地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尋求新的運營機遇?作為體育大省,廣東能否探索出體育場館升級改造與運營轉型的「廣東經驗」?
對此,12月25日、26日舉行的珠江體育場館論壇、2020體育教育創新發展論壇上,業界專家、投資方代表分別從場館建設、場館運營、體育培訓等角度,提供了有建設性的答案。
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在論壇上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在盤活存量上下功夫,「用好」現有的體育場館設施,把現有場館打造成以競賽表演為核心內容的體育產業的新高地,把體育場館打造成促進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更美好生活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陣地,把體育場館打造成為展示中國體育文化,弘揚傳播體育中華體育精神的新平臺。
他還建議廣東「要在場館競賽表演業方面打造自己的賽事IP,培養更多的賽事品牌,形成廣東特色的賽事文化,培育更多賽事主體。」
01
建設好「家門口」的體育設施
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健康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剛需」,全民健身、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對體育場館公共性與服務性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體育場地共有354.44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8平方米。然而,不少業內專家在論壇現場表示,全國超過90%的場地利用率較低。
後疫情時代,面對井噴的健身需求,社會各方如何讓更多公眾共享體育基礎設施?
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提升體育場館建設運營水平,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戰兩用改造,在公共體育場館新建或改建過程中預留改造條件,強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險避災方面的功能。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有關要求和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對於既有居住小區則要緊密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建設社區健身設施。
彭維勇提出,「體育場館要成為全民健身的陣地,也要成為繁榮賽事表演業的重要支撐」,結合目前國內體育場館發展情況以及總結國際上流行的趨勢來看,未來體育場館將向小型化、專業化、舒適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等方向去發展。
從區域層面看,廣東在體育設施建設上走在前沿。截至2019年,建有體育場地設施數量28.64萬個,比2018年增長8.93%,位居全國前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5平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20年8月,廣東發布《廣東省體育強省建設實施綱要》(簡稱《綱要》),要求因地制宜配置公共體育設施,重點建設健身步道、社區體育公園、公眾健身活動中心、中小型體育場館、戶外多功能球場等便民利民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
據統計,廣東累計建成群眾身邊的社區體育公園共2318個。全省公共體育場館全面向社會開放,15分鐘健身圈基本形成。其中,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今年9月,全省建有社會足球場地共3065塊。
關於社區足球場的建設,彭維勇坦言,目前國內社會足球場的建設距離足球強國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國家未來將會更多支持社會足球場、校園足球場、社區球場的建設。與此同時,也將會充分利用城市周邊的土地、舊廠房的更新改造、商業綜合體的轉型,打造更多的體育設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此外,《綱要》還提出提升存量公共體育設施品質,建立公共體育設施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加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學校場地設施開放力度。將於2021年於汕頭舉行的亞青會便充分利用現有設施,22個計劃使用的場館中有20個為現有場館,並計劃在賽後繼續承擔全民健身、重要文體活動等功能。
如彭維勇所言,賽事只是場館全生命周期運營的第一項,建設規劃要以運營為主,統籌賽事需求,注重運營效率,針對不同群體的健身需求實現「分層次」開放。
02
將智慧應用引進體育場館
疫情期間「線上居家健身」成為潮流,這對於依賴「線下運動」消費的體育場館運營既是挑戰,也是加快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的機遇。
今年12月發布的《2020抖音體育生態白皮書》統計,78.4%的體育從業者認為體育組織將增加資金並加大投入推進數字轉型。同時,分別有89.3%和82.9%的從業者表示提升數字媒體粉絲體驗或創建數字資產並實現盈利是體育行業最佳增收機會。
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悄然掀起一場體育場館的智慧化變革。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SD 設計所副所長劉康宏在論壇演講中提到,智慧場館的目標首先是確保安全,提升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優化服務。他強調,5g時代的體育場館是實體與孿生數字資產的結合,建構統一的施工圖,為智慧應用創造場景。
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意見》指出,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運營方要積極執行場館信息化建設標準規範,建立完善預約制度。同時要求推進「網際網路+健身」,依託現有平臺和資源,委託專業機構開發基於PC端、移動端和第三方平臺的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集成全國公共健身設施布局、科學健身知識、社會體育指導員情況等內容,實現健身設施查詢預訂、社會體育指導員諮詢、體育培訓報名等功能。
劉康宏認為,健身是未來智慧場館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場景,場地預定、課程預訂、教練預訂、在線支付、籤到打卡和健康監測等一系列內容,其實都包含在智慧場館當中。
在劉康宏提出的智慧場館設計中,從門票管理層面的「三維訂票系統」,到場館導航,場館內交互體驗,再到餐飲與特許商品售賣,支持現場社交媒體分享的流量技術,以及媒體回放轉播中的VR效果等等,都將是未來我國可投入智慧化運營的應用場景。
根據他的設想,藉助智慧設施,原來在室內難以實現的場景都將變得「非常可能」,並藉助其背後的大數據分析,從而形成針對每個人定製化服務。
彭維勇亦認為,要把包括通信系統、高科技管理系統、來訪系統、照明系統、網絡覆蓋等在內的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中。
03
打造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擴容,人們對於體育場館的定位也逐漸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運動和健身功能,成為了城市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多位業內專家均在論壇演講中表示,體育場館的建設、改造與開發應與城市治理的需求相結合。
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建築工程設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羅鵬認為,國際上許多城市的體育場館和周邊街道共同構成一個生態圈,不僅僅承擔體育相關的項目,包括文藝演出在內的城市大型活動都集中於此,因而其設計應與城市的整體發展緊密交織在一起,是伴隨著城市的成長而動態變化的。
彭維勇提到,體育場館要解決好以賽事為核心的內容,因此特大型的場館融入城市時會造成一些不便捷,對交通的影響非常大。隨著新技術的應用以及疫情帶給大家的一些反思,未來體育場館更加趨向於做好身邊的場地建設,打造更多的體育公園,在公園的綠地上建設更多的場地設施,「要結合舊城改造和新城市更新,以及新一輪的國土空間規劃,做好體育設施的空間規劃。」
在他看來,體育場館的未來發展要強調綜合性與融合性,不能僅僅建設單一的運動項目場館,而應將場館充分與文化、商業、旅遊相結合,發展多業態,真正形成體育服務綜合體。在場館建設和籌划過程中,要引進市場主體,融入更多的商業空間,以產業的思維和手段來策劃設計。彭維勇以足球為例,指出場館要以項目聯賽為核心生產內容,帶動無形資產開發,包括版權交易、專營店開設等,創造明星效應,打造粉絲經濟。
此前,2019年發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在「體育產業升級工程」中就曾作出相應的規劃,包括「推進體育服務綜合體建設,在全國建設一批體育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的體育服務綜合體」,以及「穩步推進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建設」。
今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包括五棵松體育館在內的49個體育服務綜合體典型案例。其中,廣東有三家場館入選,分別為深圳大運中心、廣州市白雲區奧紳體育公園和廣州融創文旅城。
你的分享、點讚、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