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企業真的撤離中國了嗎?
是的。
但是要加一個定語,那就是部分外資企業確實撤離中國了。
比如說三星將其手機電腦組裝工廠轉往了印度越南。
同樣這麼做的還有耐克優衣庫這些做鞋做衣服的。
但是那些有先進技術的企業非但沒有撤離中國,反而是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比如說智慧型手機龍頭,蘋果;又比如說,新能源汽車龍頭,特斯拉。
蘋果非但沒有遠離中國,反而是在加大扶持中國大陸廠商的力度,比如說最近比亞迪成為了ipad的組裝廠,立訊精密成為了iphone的組裝廠。
而特斯拉在中國更加突飛猛進,在一期工廠完成之後,model 3 的產能目前已經提升到了4000輛每周,既定的20萬輛年產能的目標已經觸手可及。
而二期工廠更加是有望提前完工,屆時特斯拉中國工廠的年產能將會達到50萬臺。
而馬斯克兩天前還剛宣布,未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產能將會達到100萬臺。
這個似乎大大違背了某些人的初衷,比如說川普。
自從其上臺之後,就大力的推行製造回流美國的計劃。
首先是加關稅,對於來自中國的商品多次加徵關稅。
在今年我國疫情期間,美國和日本趁火打劫,推出了製造業回流補貼計劃,承諾補貼所有的搬遷費用。
但是根據上海美國商會上月的一項調查,超過70%的美國在華企業沒有遷移生產和供應鏈的打算。事實上,只有4%的企業計劃將製造活動遷出中國。
為什麼關稅加補貼也不能讓美國企業撤離中國呢?這基於兩方面的優勢,中國製造和中國市場。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工資的上漲,很多人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中國製造已經沒有了優勢了。
這個不能說完全不正確。
在珠三角長三角的工廠裡,中國工人的工資已經接近5000元,而越南才2000左右,印度更加是只有1300-1500。
而中國的老齡化趨勢也在加速,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本優勢確實已經沒有了。
但是他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中國還有工程師紅利。
我們從當年庫克的一些說話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17年下半年,庫克在中國的一次峰會中說道,「這裡的技術簡直難以置信。」他說,製造生產蘋果公司的產品,不僅需要最為先進的機器,還需要許多懂得如何操控這些機器的人才。
「在美國,如果把模具工程師們叫到一起開會,可能連一個房間都填不滿,」他說,「但在中國,可能許多足球場才能容得下那麼多人。」
中國的理工科人才數量佔據了全世界的23.5%,接近4分之一。
除了工程師紅利之外,完善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鏈配套也是美國,印度,越南在內的這些國家沒有的。
特斯拉上海一期工廠從開工到投產僅僅用了10個月;而即將形成50萬產能的二期工廠已經開始收尾,距離馬斯克宣布啟動model y 項目只有還不到10個月,這一速度再次刷新記錄。
試問另外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這樣?
每次在談到中國的競爭力時,因為一直是從製造業起家,所以很多人只關注到了中國製造,但是卻忽視到了中國市場這個因素。
事實上,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第一大手機消費市場。
做智慧型手機的蘋果,和做新能源汽車的特斯拉會捨得放棄這一市場嗎?
尤其是特斯拉,在今年北美市場和歐洲市場因為疫情原因銷量大跌的時候,正是中國市場撐起了特斯拉的一片天空。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今年6,7,8三個月份的銷量都超過了1萬臺。
更進一步,從整體消費市場規模來說,2019年我國整體消費市場規模與美國已經相差不到2800億美元,據德勤的推測,中國今年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
資本是無國界的,哪裡有利潤,就會去到哪裡,這個即便是用國家意志也無法改變。
只要我們將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製造加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沒有哪個國家的企業能夠抵抗。